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徐学中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及实现路径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徐学中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农业发展水平低下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通过科学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等措施,能够积极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背景 路径
1.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我国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我国从建国以来,一直采取“以农业补贴工业,以农村补贴城市”的发展策略,造成农业和农村发展较整个社会滞后,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农民收入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
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且差距持续拉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现象持续加重,通过基尼系数这一反映国民收入均衡性的指标能明显地感受到。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16,在当时是世界最低水平。1988年基尼系数上升到了0.38,1994年基尼系数为0.43,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0的水平,而到了1995年,基尼系数更是达到了0.45。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0.45[1]。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前者是后者的2.7倍,再考虑到城乡居民的各种福利及补贴上的差异,两者的收入差距可能更大。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1.2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严重不足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的农村,许多人还吃不上干净的自来水,夜间还在用煤油灯照明,没有干净卫生的厕所,没有电话,看不上电视,连不了网络,用不上清洁的能源,进出大山都要靠步行,无法就近就医等。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度落后的问题。
1.1.3农业发展极度落后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甚至百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特点表现为农业生产机械化、科学化、集约化、高效率和低成本,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目前其农业生产更加出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反观我国的农业水平,整体上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具体体现为机械化程度低,许多地区甚至仍处在以人力畜力耕作为主的阶段。在农业资源分配上,特别是土地的分配使用上,仍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产能较低。进而造成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利润较低,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1.2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发展经济学阶段性理论,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需经过三个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而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按照人均GDP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来衡量,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阶段的中期,在这一时期,工业反哺农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特征。而依据国际上的经验,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在这一时期推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各项政策,并积极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农业的大发展。这从理论上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党和政府历来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更是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重要指示。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要求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发放各种形式的补贴,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范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习“两免一补”等。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关爱农民、关心农村、关注农业的整体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支持与政策保障。
2.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是其他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极低水平,农村物质资源匮乏。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农民的收入才能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改善。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上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要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增产增收,使农业尽可能地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还应改革旧有的落后生产模式,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生产模式,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高效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迈进。
2.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如何评价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更多地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上。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虽然国家已经全面取消农业税,减去了农民的一项重要负担,但农民收入并未得到普遍提高,经济负担仍然较重。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开支,很容易就会压垮一个农村家庭。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有钱花、敢花钱,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
2.3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要求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在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不能松懈。在积极发展生产力,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境界,丰富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居民愚昧落后的精神面貌。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2.4村容整洁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人居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环境虽比过去有了极大改善,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居住环境仍然极差。许多地区住房还是以茅草屋和窑洞为主,村子中没有公厕,人和动物的排泄物随地可见,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卫生条件极差。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就是要建立新型农村,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广大农村居民也能生活在整洁干净的环境中,提高生活质量。
2.5管理民主是农村居民政治权利的基本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作为我国行政结构的最底层,其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管理民主这一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民主法治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在基层民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全体村民大会的作用,充分尊重全体村民的集体意愿,保障村民的政治权利。上级政府应发挥指导和鼓励的作用,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政治权利,而不应以上压下,过多干涉村中事务。通过上下协调努力,提高村民参政议政和自主管理的水平,实现管理民主这一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并且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
3.1科学制定建设规划
科学规划是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建设前就制定科学的统筹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前,应下大力气对本区域乡村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具备科学性、整体性、先进性、前瞻性和特色性[3]。科学性是指规划的内容和程序要科学合理。整体性是指规划要涵盖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等各个方面,还要考虑到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覆盖范围要广。先进性是指规划要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融合。前瞻性是指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到本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特色性是指规划要切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水平、人口、民族、资源等情况,突出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避免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3.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满足农民最基础的公共产品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就是要从农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以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还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需求。具体表现在吃水、用电、交通、燃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匮乏。本次新农村建设,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幅增加了对农村基础建设上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村的优惠补贴政策,各地政府应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将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补贴,加强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建设,改善乡村卫生院医疗条件,扩大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范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使农村群众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
3.3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首先是要提高农民素质。要有步骤、有计划、分批次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农民群众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其适应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甚至转移到非农产业打下基础。其次是要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有能力的地区应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比如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等,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轻土地压力。最后是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管理体系。完善城镇医疗、保险等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用工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通过这些手段,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利益,打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以达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
3.4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是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互助组织,扩大规模,提高产能。对于组织良好、作用明显的合作组织政府应加强引导、适当鼓励、积极推广。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促进土地流转。要按照合法自愿的原则,使土地能够朝着部分农业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三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生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要建设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大会的作用。贯彻落实好村民听证、“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完全做到村务、财政双公开,实现民主管理,依法有效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全党全国上下都要做好长期奋斗、艰苦努力的准备,切实按照党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有效发挥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巨大的热情积极投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来。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伟大成果。
参考文献
[1] 魏学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 谢亦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 吴兴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徐学中(1958-),男,大学本科,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经济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c)-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