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建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薛松森
混合所有制经济下国有企业竞争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郑州城建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薛松森
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这种经济形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的国有企业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正基于此种原因,国有企业在混合经济下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挑战,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分析了国企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 混合所有制经济 竞争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吸引社会资本和改善公司治理。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审时度势,顺应国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融入多元资本,促进资本间的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1混合所有制经济概述
凯恩斯首次提出的“混合经济”,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主要指公私混合的经济。目前,国内针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和认知,有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观点:主要是指经济成分主要由不同性质的资本融合或参股组成,同时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竞争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资本结构[1]。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作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允许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2]。由此可以看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十年前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是基于帮助国企脱困的考虑,借力资本市场;而功能放大、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则是当前主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国有资本虽受到国家保护,平稳地发展,但是状况不如从前,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国企的传统模式需要转变。
1.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以所有制为基础,国有经济为核心、占主导地位,力图消除私有制。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探寻经济发展路径,决定允许私有经济发展,至此国有经济独当一面的状况被打破,所有制经济的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开始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如鱼得水,比例上升,发展迅速。期间国有经济的发展平稳,增长速度慢于其他经济的增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即便如此,当时的国有经济在国家主体产业中仍占较大比重,其垄断和控制地位仍不可小觑,依然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所有制的结构出现变化,内部开始重组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局面开始形成。新时期,许多企业的经济组成开始出现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关注市场,出现了社会竞争,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格局,即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3中国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特点
1.3.1动态联合的交易性
动态联合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特点,是中国特有的。从资本组织的形式来看,产权经营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思路,价值需求是资本间的高效运转,流动性强的产权,促进了市场的交易,使其范围不断扩大,而范围的拓展加快了市场的运作,促进了资本的高效运转,恰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当前,产权追求的是不同性质的产权利用重组与融合实现效益,在流通中,产权需要结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准则,实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产权规范交易间的统一。
1.3.2开放融合的多元性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包容、开放的特点,可以组合原有的生产关系,对经济形式进行完善,也可以在混合所有制中去伪存真,筛选精华,提炼出新的经济结构,同时吸纳不同的产权和资本进行融合。所有制发展的最终体现是多元化,对社会资本产生吸引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的利益和产权,力争二者结合提升竞争力,推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2.1与民企、外资的磨合
国有企业受益于特定的经济发展制度,具有强大的地位优势。而民企和外资企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地位远不如国有企业。新时期,为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国家提出了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方针,是提升国企竞争力的重要做法,但是,真正在国企中实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受国家体制保护,由政府支持,国企具有较强的优越感,虽艰难但也可以平稳地发展,如果让它们放低姿态,背弃优越的环境,接受民企和外资的融入,就会受到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另一方面,在民企和外企看来,国企目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受优越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僵化的体制和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较低,使以获取相应收获,促进发展为投资目标的民企缺乏安全感,它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无任何保障的国企中,并且还要接受其管理。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为了追求利益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而国企存在的问题也是外资企业不心甘情愿融入的重要原因。
2.2法人治理问题
在国企改革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组建的企业,具有良好的产权竞争机制,在发展中不同产权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内部的积极性。但是,国企在发展中有自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和融资贷款方面,得天独厚的地位,让它们在企业的经营中表现的非常强势,阻断了非国企股东的话语权,使其积极性深受打击。加之我国产权保护制度缺失,即使政府提出了审时度势,倡导发展混合所有制,并经了明确规定,但仍不能打消民营及热体股东的疑虑和担忧。因而要促进他们的积极合作,就要通过法律保护他们的利益,优化他们的话语权,实行法人治理机制,避免行政干预带来的经营混乱。
2.3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督
国内市场的持续开放,外资的快速融入,导致外资控股的现象出现在了一些重要的民生经济领域。为了争夺股权,国企与外企进行了长时间的较量和斗争,置企业发展和利益不顾。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国企官员与外资暗中勾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的产权界限在其首次融合时,是可以进行明确区分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作为新的混合所有制主体,企业在多次的投资中,产权发生变化,产权界限逐渐模糊,难以区分。伴随企业投资次数的增加,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链出现延伸,最后越拉越长,呈现多层次的“混合产权”。
2.4民族经济面临风险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渐的引入外资,由于缺乏相应的合理审查,外资强势渗入,国有资本在严峻的环境中不断退让,导致外资企业大肆侵入,任意收购,企图垄断某一产业和领域的经济发展,最终造成了众多行业由外资控股的局面,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害。随着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必然趋势和潮流,当然也就无法避免外资的融入,如果在重要的民生领域,国有企业不重视、不积极占有行业话语权,那么则会引发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严重的还会引发民族经济问题,这不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期盼的结果[3]。
3.1明确企业产权,监督国有资产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就是必须保护国有资产产权,保证国企的发展,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产权进行明确。当然,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公有、私有资产是一样重要的,都需要得到保护。首先,应借助法律,关注企业产权,对其进行明晰确定,保证公有和私有资本处在平等位置,为私有资本的投入构建安全的环境;其次,用明确产权的形式保护国有资产产权和企业地位,避免损害公有资本和资本的流失,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保证我国民生行业的公有制控股安全。
3.2引进多元投资,促进国企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大、技术强的优势,而民营企业具有机智灵活、创新意识强的优点。二者各有所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根据发展需要,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创建我国经济格局的新局面。据权威资料显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位置,在此情况下,更多的发展机会给予了民营企业。一方面,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非国有资本利用股权分享成果。提高了非国有资本投资发展的积极性,能够促进更多性质的资本融入,使两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升国企的竞争力。
3.3完善治理机制,优化机构投资者
企业控股权的分布、治理机制的效果、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均由企业股权的结构决定。对于企业经营来说,股权无论集中还是分散都是不利的。因此,国企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对投资者进行优化,完善股权的分布和企业治理结构,促进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国企改革的一个新颖点,就是允许企业员工持股,久而久之,会形成新型的劳资利益共同体[4]。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立法方面还存在空缺,还需要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的机制,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保护各股东的合法利益,优化机构投资者。
3.4发挥董事会作用,保护国企资产
为了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国企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中,参考优秀企业做法,建立独立的董事会,促进国企的管理,以表达话语权,实现企业运作,监督企业经营者的活动。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活动和任职行为通过相关的制度来确定和制约。确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中心位置,发挥董事会的重大决策作用,在维护国企权益的同时保证其他资本的公平话语权。摒弃行政干预的行为,重视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促进各产权性质资本的积极性,实现双赢,保护国有资产,促进国企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5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国有资产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社会主义经济下进行国企改革,根据情势实施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独辟蹊径的一种做法,没有经验所借鉴[5]。因此,优化国企的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历史及现实意义。我国初次进行国企改革,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有所疏忽,导致外资开始侵犯民族领域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国计民生。因此国企要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合理的产权治理机构,保证重要经济领域内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权,发挥国企优势,壮大国有资产,这才能更好地控制国计民生领域的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新的改革、新的形成,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国企应该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精神,积极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明确企业产权,同时完善治理机制,发挥董事会的作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壮大国有资产,促进国企的高效发展,提升国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吕诚.国企改革“管资本”利好经济发展[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4(01).
[2] 李强.国企改革与国企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 张丽君,韩笑妍,王菲.中国民族经济政策回顾及其评价[J].民族研究,2010(04).
[4] 吴越.国企“混改”中的问题与法治追问[J].政法论坛,2015(03).
[5] 陈慧慧.国企改革中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J].兰州学刊,2012(02).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c)-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