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对校园公共景观的影响

2016-07-23 03:05鲍小龙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4期
关键词:景观空间校园

摘 要:“景观”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意为“理想、艺术、和谐的场景”,而校园景观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还表达了校园公共空间的历史文脉,通过典型化和抽象化的理想景观模式考察了中国人心目中的有机秩序。

关键词:地域文化;校园公共空间;分片式设计;有机秩序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4.019

1 地域文化下的校园公共景观

1.1 校园公共空间概述

校园景观意向是更纯净的景观,更具有自我特征,校园空间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明确分开,校园公共空间应带有具有吸引力的户外场所。校园空间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体,校园公共空间应该有良好的通达性、混合用途、吸引力、安全性、社区感和健康的环境。良好的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园凝聚力和社会包容性。正如Hall和Imrie所说的“建筑和环境的设计开发能够促进或者阻碍人的行为活动,特别的设计充满了划分和排斥的力量。”

校园公共空间小品讲究“以小见大”,小是的是其体量,大的是其包容性和重要性,正如沃特·迪士尼说过的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的这样一句话——“让游人在亲身感受中忘记日常琐事,松开思想的缰绳,跨入想象的大门,驰骋于过去和未来之中。”哈佛大学的“唐纳喷泉”建造有至少15年,至今风采依旧;武汉理工大学的“马踏飞燕”至今傲立西方,“雨飘飘胧胧诗意到心潮,风萧萧听袭风声脚步遥”几句简单的“理工颂”成为历史与文化,希望学校能像奔腾的骏马不断进取,同时也愿该校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时刻叮嘱和激励学生。

1.2 校园地域景观的易读性

张道一先生说:“审美可读性的作用、艺术最重要的功能、校园公共作品能够影响人、感染人,是靠公共空间自身美的魅力,而不是靠政令和说教。”

校园空间的易读性指空间的外观受其中的活动、人们穿行其中的方式,受空间墙面和地面的色彩、质感及其照明方式,受广场空间墙面和地面的色彩、质感及其照明方式,乃至受点缀的小品调节而形成的知识传递的地方、伙伴相知相识的地方、校园活动汇集的地方。这就实现了校园空间的易读性,从而使人领悟到某种宇宙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境界,实现校园景观的易读性和文化性。

2 地域文化的校园公共景观

2.1 概述

歌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说到,“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不是靠反省,唯有看行动。看你尽责任的态度,便知你内心如何。然而,什么是你的责任?当前的需要。”英国2005年出版的英国政府PPSI政策——《规划政策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规定,“高品质的设计应确保实用、耐用和可以接受的场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2 校园文化的有机性

有机秩序的任务就是适合人类各种目的而建造的场所,校园空间有机秩序中的设计师必须明白两点,即基地的重要性和基地使用者如何评价基地。这些使用者指以任何方式与场所发生关系的人,包括在其中工作、居住、过路、维修、管理的人,受益的人,受折磨的人,甚至对它魂牵梦萦的人。

建设美丽中国城市就要像“大脚革命”指出的“回归生产”,形成俞孔坚老师说的“耕读”现象(在校园里,以稻谷代替草坪的种植,有插秧节、收割节,还可以生产绿色的粮食。绿色的粮食变成学生餐厅的食物,同时也成为一种纪念品。校园里可以放羊,教师可以在里面散步,学生可以在里面读书,形成所谓的“耕读”)。袁隆平题词“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建设美丽中国“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如世界大战恢复时期的建筑师凡·艾克对他740个儿童乐园所说的一样,“我们所要做的是比冬天的雪更长久些。”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广场艺术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哲学家康认为,空间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图1所示为沈阳建筑大学景观建筑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3 地域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3.1 地域校园公共空间的分片式设计

分片式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安排生活的设计,无论技术如何复杂,它总是超越一门实用艺术。分片式校园空间设计的目标是在应急、功能、道德、美学方面得到满足。而总体设计要从空间、时间角度确定设计对象和活动特点、范围去美化日常生活,使大学生自由自在;赋予他们对身居校园空间中的一种领域感、安全感;能够轻易地像俞孔坚先生校园“耕读”一样,通晓行为环境、诠释校园新意义。道路、建筑、广场、公共空间,乃至花园都不会自行成长,都是根据马斯洛的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基础上发展出的形式与功能空间,无论这个过程是多么漫长或者漫不经心,分片式设计都是逐步调整功能与建筑的关系、经济与形式的关系、领导与设计师的关系。

3.2 地域校园公共空间的总体式设计

一个校园总体设计主要研究三项因素,即活动模式、交通模式和支持前两者的感觉形态模式。

在空间的大小上,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令人心胸开阔,多用于宏伟的自然景观河纪念性的空间;小尺度的校园公共空间较亲切怡人,适用于很多活动的开展。强调地域空间的可达性,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依自然之理顺畅、安全地到达所需空间,空间应使人易于接近、有亲切感,人进入该空间后,感觉到这个空间就是我的、我们的,不会使人产生陌生感、远离感。

地域校园、地域景观的发展是人们追求高层次精神需求的集中体现,校园公共空间的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予人们正确的学习、生活导向,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英〕霍华德.明日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

[3]〔美〕亚历山大 S,安吉尔 M,西尔佛.俄勒冈实验[M].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鲍小龙.速度与力量:城市景观的仪式[J].设计艺术研究,2015(2).

[5]〔美〕林奇,〔美〕海克.总体设计[M].黄富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编辑:刘晓芳〕

猜你喜欢
景观空间校园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