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娟
我在国际学校工作了十几年,两年前我女儿上小学时,我和先生给她选了北京一所相当不错的公立小学。我们希望孩子在公立学校打好中文基础,等到小学读完四年后,再转到国际学校。
我女儿在这所公立学校表现不错,是班上成绩拔尖的学生。我们给她学习上的压力不大,她读学前班时,我们很认同那所学前班的理念,老师们很少教孩子写字做算术,孩子们天天不是游泳就是轮滑、画画,过得很开心。我觉得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孩子如果在运动或兴趣爱好上,能专注于某一两项特长,他们以后应该也容易把这种坚定的劲头用在学习上。
2015年秋季,因为北京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活动,我女儿的小学推迟了开学时间。我所在的国际学校8月中旬就开学,所以我想着让女儿暂时到国际学校读三个星期,她自己的学校开学后就回去。哪知女儿在这里待了三周后,不愿意回到公立学校。我和先生都感到很意外,因为三周前女儿还表示非常喜欢她的学校,怎么会一下子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女儿告诉我说:“以前我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感觉到,有真正玩的时间。到这里来了,才知道在学校里是可以玩的!”我问她:“你们学校不是有很棒的操场吗,还有攀岩设施啊。”女儿说,这些设施从来没有让他们玩过,即使体育课时大家在操场上,但是都得听体育老师的指挥,基本都是排队后按要求做运动,不能随便玩。
我详细咨询了我们学校低年级的外教老师,像我女儿在公立学校读了一年后转学,会不会与国际学校的同学有明显差距。这位外教告诉我说,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女儿能在两年后达到班级里的中等水平就很不错了,如果要达到班级里的领先水平,恐怕得到小学五年级了。
我听了之后比较犹豫,有些担心如果孩子不适应转学的变化,自信心会受到打击。我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持续不断的成功经历,无论是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还是与老师的互动方面,愉快成功的经历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为一生的努力打下基础。所以我认真地跟女儿谈了一次:“你在国际学校的同学是一年级的英文水平,你的英文只有幼儿园水平,如果转学,你在原来学校的优势就没有了。”女儿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非常坚定地说:“妈妈,我要转学,请你相信我。”
一个7岁的孩子,如此坚定地为自己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让我们感到吃惊。女儿读过的这所学校,已经算公立学校圈里有实验精神的小学了。他们一个班30个学生,规模不算大,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不错,对学生也亲切。不过女儿一年级上学期开家长会时,我们家长跟着孩子上了半天的课程,老师讲课的节奏快,半天时间听下来,连成年人都觉得精神紧张。老师们说得多,学生们的声音就被听取得少,他们的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遵守统一的规范上。到了第二学期我去开家长会,我们家长能感觉到,学校也在追求教学上和管理方式上的改革,只是这种改革的变化是需要时间成本的。这三周偶然的经历,让女儿看到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
我女儿转到国际学校,一个班20多个同学,人数与之前学校相比,变化不算大。但是她明显感觉精神上放松了,内心有安全感,很愿意与老师分享各种感受:出现了问题愿意告诉老师,老师不会责备,而是关注学生;遇到快乐的事情也愿意跟老师说,老师会一起分享。这样当孩子感觉需要帮助时,他们懂得如何寻求帮助,内心总是觉得有人是支持他的。
国际学校的宽松,并不是缺乏规范,实际上国际学校遇到原则性的事情,处理起来是非常严格的。但是西式教育有一套引导学生的方式,不是简单通过“控制”达到管理的目的。比如老师们在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时,会给学生三张纸条,每个纸条代表一次向老师求助的机会,三次机会用完了必须自己查。这样就把决定权交到了学生手里。他们可以向老师求助,能够体会到老师的人情味,但是他们也需要明白,这种帮助不是无限制的。
在教室的墙面上,有一个代表每个学生表现的图表。图表上有绿色、黄色、橘色、红色等不同等级,代表着老师给予学生行为的不同评价。比如当老师放音乐让学生们收拾课桌书包时,如果音乐停下来,还有人没收拾好,老师会把写有他名字的夹子挪到下一格,表示一种无声的监督。
目前女儿在国际学校学习了一年,她的英文阅读水平基本上是每个月提高一级水平,所以她每个月都在换小组。到了二年级末期,她的老师说,她还差很小一步就能达到年级中等水平。我知道女儿这一年很努力,国际学校的课程并不是很轻松。我们这里小学是IPC课程,中学是IB课程,一年级的学生就需要了解文体的不同形式,比如小说该怎么读、纪实性报告怎么读、说明书该怎么读……。他们需要先对每一个学科的知识全貌有个了解,然后每个年级都在程度上不断加深。比如女儿二年级文学课的一个作业,要求介绍一位名人的生平。同学们分成小组来做研究,他们首先通过网站、书籍等信息寻找线索,对比几个感兴趣的名人,然后挑出一个人来做细致的研究。最后的作业需要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出这个名人的生平,比如介绍哥伦布的同学有可能画出大海与轮船等。小组的几个同学分工,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负责整理打印,有的负责向全班同学陈述报告。这样关于知识的学习不是老师生硬地教授,而是同学们通过调查研究来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锻炼了人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个项目做出来,老师会给学生打分。有时候有同学向老师报告说,小组里的某个同学没有为这个作业做出多少贡献,所以影响了作业的得分。这时候老师会问:听说这位同学生病了,你有没有关注到这点?其他人有没有为团队多做一些事情?老师鼓励学生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总体来说女儿在学习上有时候也会说累,但是作为儿童她的心不累,精神不累。
我从2000年开始进入国际教育领域,那时候去参加IB课程的国际会议,我惊奇地发现大家讨论的是2020年我们的教育会是什么样的。IB课程最初是联合国为了解决外交人员子女读书的问题,委托给相关组织来研发的课程。它不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自成体系,广泛吸收了许多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的特点。IB课程的研发者从2000年就在为2020年的教育做准备,2014年IB有了一次重大的教学大纲的改版,大纲的改版只是行动中的一步,最终是为了朝着2020年的目标行动。
IB课程强调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概念,让学生懂得运用知识和技能去理解概念。新大纲特别强调“以概念为驱动的教学”。IB中学项目(MYP)课程有8个学科,每个学科都分为ABCD四个标准。大致来讲,标准A代表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是学习的基础。很多东方国家的教学大纲特别看重知识和技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公立学校教学大纲里,89%的内容都处在A标准。标准B是对知识的应用、标准C是交流、标准D是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后三点与标准A同样重要,因为它们考察的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而不仅是零散的累加的知识。
IB中学项目(MYP)课程每个标准的满分是8分,对一般学生来说,达到四五分的水平比较容易,但是若想拿到高分,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对于老师来说,他们给学生评分时有非常明确的参考标准。每门学科在每个年级,都有四个档次的评分标准,每个标准又至少有三点具体要求。所以老师在给学生评分时,有着非常明确的参照,给学生做解释时,也能让他们明白,每个学生在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做得不够好。这样学生也觉得公平,因为老师的评分是有据可查的。西方课程设置体现出了细致的调查研究精神,他们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大脑认知力、心理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过详细研究。所以每一门课程为何如此设置、对老师对学生有着什么样的要求,都是明确的,有据可查的。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学生:这个世界真正的研究并不只是放在某一门学科里,而是建立在多种学科之上,所以学生们要跨过各个学科的界限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教学经常采用跨学科的形式,
比如七年级学生的课程,当他们的数学课在学习统计分析的时候,体育课就应用到这些知识。在体育课上,学生们三人一组,用四种泳姿来测速,然后根据数据来分析哪一种泳姿更快。当大家发现自由泳速度最快的时候,再研究细化的知识:游几下换一次气最合适?脑袋离开水面呼吸时,仰起多少角度更好?然后,老师会让全班同学拿自己的数据,与奥运会上的运动员游泳成绩对比,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切身感受哪些因素决定游泳的速度,以及大家可以如何改善游泳速度。
我们的这些教学方法,是希望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知识提出新的观点。学生通过对数学和体育两种方式的运用,能够解决和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每个小组的三个同学,都会上台一起向全班同学陈述,讲讲自己小组的分析结果和结论是什么。这样学生最终的收获不只是具体知识,而是对“变化”这个大的概念有了感受,他们通过这个小的研究,了解到变化中的可控因素。
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时候,我们认为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3C的素质,这3C是communication、creativity、collaboration(另有一说3C是:care、connection、creation),既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还得具有关怀人的精髓,充满创造性。信息时代知识无限丰富,学生不用老师教就已经获得很多知识,这时候老师需要提供给学生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是让学生获得对信息的辨别、筛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哪些信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观点,这就是创造力的体现。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我们关注学生是否开心,不开心是否会表达、会倾诉,是否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学生一旦在学校里遇到问题,他们应该懂得如何反映和解决问题。到了中学阶段的学生,我们在意的是他们有没有擅长的科目,这很可能是学生以后谋生的手段,他们有没有在自己擅长的科目上做出努力?学生如果学习方法出现问题,那就需要针对学习方法辅导他们;学生如果是心理出现问题,老师会根据情况,看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介入。当心理辅导人员需要介入学生家庭时,老师会退出。
我们也遇到过有些学生投诉某位老师,认为老师的教学质量不好。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当他们在课堂上感到疑惑,一定要尽可能地当场说出来,这样老师就更能明白,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了。另一方面,学校的其他老师、行政人员会去听这位老师的课,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他们在反映问题之后,事情出现了变化,大家都在关心他们的感受,并且试图解决问题。
从学校角度来说,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接受老师的成长。并不是每个老师天生就能当好老师,学校会给需要改进的老师非常具体的帮助。当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积极反馈,以及看到了老师的改变,哪怕还是这位老师在教书,反映问题的家长和学生的感受完全变了,最后能够接纳老师。有的老师实在是不能符合教学的要求,最后只能离开。我觉得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也很有意义,我们实际上是在教会学生——怎样对待别人?当学生感觉到老师出现问题时,可以跟谁去讲?当某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明显不足时,学校和家长们要不要关心他,帮助他?如果老师个人没有进步,最后只得离开,学生也会因此明白:一个人如果努力不够,机会不会一直等着他。
其实教育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艺术,每个孩子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都是他们的第一次,也是家长的第一次。老师面对着的教育对象总在变化,他们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给予最适合的教育。
2012年9月21日,上海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们在参加校庆80周年文体活动
学校相对于家长来说,是个专业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对是个强势机构。家长的需求多种多样,学校办学方向却只有一个。但是教育是学校与家长的联合,所以学校在自己作为专业机构提供教学的基础上,也会很重视家长的意见。学校对家长来说是开放空间,每个月都有固定的coffee morning(咖啡早茶会),家长可以和校长一起喝咖啡,进行交流。每个月有很多活动,比如集市、运动会、学科活动,家长参与到学校里边的机会不少。学校毕竟是长年研究教学的机构,老师是专业的教育人员,所以也请家长们给予学校和老师更多的信任,一起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