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芬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多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课堂“堂堂激荡涟漪”,让学生“节节乐中受益”。
一、创设气氛,激发创造兴趣
实践证明,教师激情、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如我在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时,被那满墙绿叶的植物所吸引,微风吹来时,那满墙的叶子荡漾,煞是好看。它不但美化着我们的环境,还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这种植物就是爬山虎。(板书:爬山虎)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却重点写爬山虎的脚。用彩笔写出一个大大的“脚”。语言的描绘,形象的“脚”使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围绕脚想知道什么?”于是,我趁机启发,学生质疑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长在哪?它是怎样爬的?这些问题显然是文章的重、难点。于是我说:“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希望你从课文中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是怎样爬的,不妨用笔画一画,看谁读得认真,画得准确。”通过教师的激情,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亲切、自然的氛围和实践语言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获取知识、探究语文奥秘的欲望,大大提高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再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向小羊身上扑去。”文章就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读者掩卷沉思。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有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狼真的把小羊吃掉了吗?小羊难道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小羊的结局会如何?这样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说出了小羊可能会发生的种种情况:或逃离,或遭不幸,或战胜恶狼,或恶狼由于用力过猛撞昏而幸免,或恶狼前扑掉在猎人挖的陷阱里……教师有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相联系,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自悟自得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它。生疑、解疑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与解决问题,以达到自悟自得的目的。
如我教《草船借箭》一课,诱发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没有?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对课题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自学交流讨论,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了解文章,把握全文内容。
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内容看,明明是诸葛亮用计“骗”箭,为什么课题中说是“借”呢?这显然是很有价值的问题。我肯定了大家很会思考,又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言讨论的机会,使学生明确了诸葛亮借箭是靠他的聪明才智,暗示着将来在两军交战时(随后的赤壁大战),还要“还”给曹操——射向曹军。这样使学生明确了“借”的含义。从学生质疑到解疑,表明他们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鼓励学生敢于争议,知求其得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努力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会想、敢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插嘴”,这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学生“插嘴”中蕴含着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允许学生讨论、寻找合作伙伴;允许学生大声发笑,实话实说,因为这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允许学生之间多争论,争论说明学生之间在思考,有创新。在《落花生》一课中,父亲通过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等做对比,指出做人就要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而学生在讨论中,有的人认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有招人喜欢的外表,又能为人类服务,不是更好吗?学生的思维多么有见地啊!
教师紧紧抓“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个句子再次让学生体会,并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外表好看而又实用的东西,外表不好看也不实用的东西,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下决心转变教学观念,从演员的角色转换为导演,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把课教活,使课堂具有辩论会场面气氛,而教师宛如裁判、主持人,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发展。课堂上,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让他们敢想、敢说;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把写的安排挤进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