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奕 明
读碑窠石图
□ 奕 明
《读碑窠石图》 北宋·李成 绢本墨笔 126.3cm×104.9cm
李成(919- 967年),字咸熙,唐朝宗室后裔。五代时祖上迁至青州(今山东境内),至李成时,家境开始衰落。李成自幼聪明非常,能诗善文,精于音乐,工棋善饮,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山水画。李成性情疏旷,《宣和画谱》说他:“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诗酒之间。”李成晚年好游历于江湖间,后依附于司农卿卫融门下,在那里终日酣饮狂歌,后竟醉死在客舍中。
《读碑窠石图》,画面荒凉孤寂,古坟前矗立着高大的石碑,四周的荒坡上枯树围绕,有一骑驴长者正在仰头研读碑文。书僮手持木杖,侍立身旁。从石碑之高大和龟趺座之讲究,可以想见此墓主人生前当为显宦。然而,世道沧桑,人世变幻,此时其家已经完全败落,子孙中也无人再来修葺坟茔,只有路人在墓碑前发怀古之幽思。石碑旁是几株脱尽了叶子的枯劲老树,以及数棵疏落的荆棘灌木。近景露出坡石一角(“窠石”,即凹凸不平、多洞孔的石头),整个画面意境荒寒冷寂,充满对人生的思索。
北宋司马光曾作《古坟诗》云:“茫茫野甸平极目,历历古坟如厦屋。碑板无文荆棘深,石兽沉沦松柏秃。闻人虽不识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禄。子孙流落何所之,吉凶当年非不卜。我来正值寒食天,祭幡不设无人哭。”此情此景,人们仅凭直观印象也可以体会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当为感叹人世间的盛衰荣辱、变幻无常。
画面取景,集中而单纯,主要采用“平远”手法,如同特写镜头一般,着力刻画出老树、窠石和读碑人物。画树枝用劲利的尖笔勾勒,再以墨色渲染,笔墨爽利,枝干纵横作“蟹爪”状;坡石起伏,皴笔灵动。这一作品的成功,在于寄情于画,意境深远。荒野中这几棵姿态不凡、坚韧瘦削的老树,伸展着盘曲多节的枯枝,似乎在诉说凄苦坎坷的经历:它们根植在荒瘠的土地上,历过漫长艰苦的岁月——或是严寒、狂风,或是酷热、暑旱,虽在万般的困苦中挣扎着,但毕竟倔强地成长起来。这铮铮铁骨,依然挺立在荒野凛冽的寒风之中。老树旁的石碑,则进一步揭示出对悠远历史、辉煌过去的追忆,增添了幽寂悲伤的气氛。
《读碑窠石图》 (局部)
通过山水画来表现社会变迁、人世间的兴衰荣辱,扩大了水墨山水画的表现境界,其内涵较之人物画更为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正如南宋邓椿在《画继》中所评:“李营丘(李成),多才足学之士也,少有大志,屡笔不第,竟无所成,故放意于画。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裁扎俱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画出这样的山水画,也许与李成的身世有关。李成出身于高贵门第,胸有大志,却生不逢时,处处碰壁。据《宣和画谱》记载:“李成……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夫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为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当时众多的达官贵人持厚礼求其画,李成以自己是儒生,自古四民不相杂处为由拒绝,说:“我画画仅仅是为了陶冶性情而已。”
后来,他的孙子李宥曾为北宋真宗时朝天章阁待制,在京城为官时,曾出高价四处收购其祖父李成的画作。这也说明,其作品在当时就已经传世甚少了。
牛功江,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老年大学书画研究院原院长、美术系主任,书法专业教师,从事老年大学书法教学十余年。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展览,编著有《贵州老年大学师生书画摄影作品集》、行书《北山移文》教材、《颜勤礼碑》辅助教材等。他在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尊重学员,认真授课,赢得了广大老年学员们的好评。所教班级教学成果显著:大多数学员均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在学习书法中找到了晚年的精神支柱;有部分优秀学员的书法作品,还入展了省级和国家级展览,具备了加入省级书协会员的条件。
《节临怀素小草千字文》 牛功江
《行楷书对联》 牛功江
郑建国,字清源,号之恩,196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闽江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海峡百姓画院副院长,闽都画院院委,福州市人大书画院画师,福州市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州市老年大学国画教师。
郑建国擅长花鸟画、山水画,花鸟画尤以牡丹最为人称赞。他写实能力强,喜欢写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作品清新欢快、诙谐生动。出版有《郑建国作品集》 《郑建国花鸟》 《清源花鸟》《中国画技法·桃花》《中国画技法·芙蓉花》《中国画技法·月季花》《老年大学艺术课程·国画花鸟》等多部著作。
《流水白云》 郑建国
《高冠》 郑建国
《水仙小鸟》 郑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