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迁建空间品质营建研究*
——以重庆龚滩古镇迁建为例

2016-07-22 11:39胡为为

胡为为, 郭 良

(1.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迁建空间品质营建研究*
——以重庆龚滩古镇迁建为例

胡为为1, 郭良2

(1.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迁建工程面临山水格局难续,场所精神改变,古镇活力重塑,设计与建设质量堪忧等问题,该研究以重庆龚滩古镇为例,通过迁建前后多维度多层次对比,解析其空间品质营建策略,从传承空间特色、重塑空间活力、有序最优营造三方面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西南山地古镇迁建工程提供指导。

关键词: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迁建;空间品质;龚滩古镇

部分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以下简称为西南山地名镇),因为地质灾害毁坏及重点项目建设等因素,不得已而进行迁建。因为迁建工程的突发性与复杂性,导致古镇空间品质遭受巨大威胁。

1西南山地名镇迁建中面临的问题

1.1山水格局难续

自然山水格局是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特色,古镇异地迁建,很难找到山水格局及“山水城”关系与原有古镇一模一样的选址,因此,迁建古镇选址何处,是能否延续古镇特色,保障空间品质的重要方面[1]。

1.2场所精神改变

西南山地迁建的历史文化名镇,大多为山地码头型,因水运而昌盛,有因河道堵塞转运而繁荣的古镇(如龚滩古镇),也有因河道转弯成浅滩而繁盛的古镇(如洋渡古镇)。山地码头型古镇由于蓄水迁建,水位上升,原有巨石被淹没,险峻高山峡谷变为平静开阔的江面,码头文化坚毅、险峻的场所精神发生改变。在古镇迁建过程中,如何体现原古镇场址精神,同时又充分体现新场所特色,创造出安全稳定、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古镇人居环境,对古镇异地重生具有重大意义。

1.3古镇活力重塑

历史文化名镇物质空间的存在,都是当地居民自发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应对,是古镇的骨架。任何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延续都离不开古镇中的原住民[2]。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原住民传统风俗与宗教礼仪逐步消亡。如何以古镇迁建为契机,吸引原住民回流,延续他们的生活习惯、传统风俗,同时融入现代时尚生活方式,实现旅游等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使古镇重新焕发活力,是迁建面临的重大考验。

1.4设计与建设质量堪忧

迁建古镇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安置古镇居民。相关部门为了在时间期限内完成任务,很多选址地质灾害评估不合格,在建设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就进行建设,设计施工为了追求工期而放弃质量,甚至出现因品质问题而二次迁移等状况。

2龚滩古镇迁建案例的经验

2.1龚滩古镇迁建概况

龚滩古镇为重庆市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在西南山地古镇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2006年,由于彭水水电站的建设而启动异地迁建保护模式,2009年完成迁建工程,开街后两年内实现旅游收入2.78亿元。迁建后古镇357户居民全部为安置的原住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吸引大量原住民回流。迁建后古镇保存和延续了老龚滩古镇的核心特色,并在经济复兴上取得了成功,这些都得益于其空间品质的提升。

2.2龚滩古镇迁建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迁建前古镇与山水环境高度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水格局与风土人情,但也存在诸如地域文化的丧失,建筑老化,经济产业衰退,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缺乏,对外交通不便等问题。

龚滩古镇迁建对原古镇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破解,从以下几方面对迁建后古镇空间品质进行了提升:

2.2.1基于“背山、环水、面屏”的地域风貌要素重组与演进

“背山、环水、面屏”山水格局的再现。迁建新址选在乌江下游距原址1.5 km处(图1),自然环境、场地坡度、山水关系、气候条件与原址都极为相似(图2),暗合了原有古镇“背山,环水,面屏”的地域风水特色,再现了老龚滩“天人合一”山水格局。

图1 龚滩古镇新址与旧址关系图Fig.1 Gongtan new town with site diagram

图2 龚滩古镇山水格局迁建前后对比图Fig.2 Gongtan town landscape pattern contrast fig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location

“街—巷—院”传统肌理的延续及提升。迁建前古镇沿一条南北向石板街呈一字型展开,街道沿江岸自由延伸[3]。在用地条件宽裕的靠山二级台阶形成自由复合的院落空间,通过巷道与石板街和江岸连接。由“街—巷—院”三大层级形成了树枝状自由而灵活的肌理形态(图3)。古镇迁建保留了延续一千多年的石板街,详细记录了重要节点的高差关系,迁建过程中尽量照顾原高差关系[4],以政府为主导对重要公共建筑、石板路及公共空间进行建设,居民自主进行居住建筑迁建,这样既延续原有树枝状肌理,又能促进原住民对古镇街巷空间进行适应性改善。迁建前龚滩古镇处在两山相夹的临江阶地,用地条件受限(古镇用地坡度均超过40%),建筑拥挤,因而开敞空间较少,古镇内部空间与乌江和山体关系较弱。迁建后古镇增加了滨江步道和环山步道,并在一些重要节点增加了开敞公共空间(图3),将乌江与飞蛾山景观引入石板街,改善了原有古镇中因连续建筑立面造成的街巷与山水景观相隔绝的弊端。丰富居民和游客的步行体验。加强了古镇与周边山水环境的视觉联系,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城市观景空间。

图3 街巷空间收放分析图Fig.3 Street Spaces and analysis diagram

历史建筑与构筑物的整治与更新。龚滩古镇迁建涉及357户居民搬迁,总投资超过一亿,复建规模巨大,如何以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更好地反应古镇的历史价值,是龚滩迁建的难点。迁建之前,按照建筑的历史价值、风貌特色、保存情况、利用价值等要素,对龚滩古镇历史建筑进行分类评级,确定分级保护措施,同时赋予部分旧建筑新的功能。这样既延续了老龚滩社会结构,又满足了居民对于住宅功能性更新的需求,形成了有机生长的建筑风貌形态。另外,以迁建工程为契机,恢复了龚滩古镇历史上有重要文化传承意义的李氏牌坊,丰富了龚滩的文化内涵,对现有构筑物,也制定了分级保护手段[5]。

具有前瞻性的整体环境绿化景观风貌整治。龚滩古镇背山(凤凰山)面水(乌江),西望飞蛾山绝壁,建筑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山水风貌。迁建古镇为延续此风貌特征,以“大环境”的概念打破一般古镇迁建只关注本身建设局限,颇具前瞻性地与贵州省沿河县新景乡签订50 a山林租赁合同,租用了龚滩古镇对面绝壁,纳入了龚滩旅游景区整体规划,与周边相邻地区实现共赢,使新镇的环境风貌得以最大限度地延续原有山水景观特色。同时对凤凰山山体环境及滨江景观带进行了整体打造,进一步提升了新龚滩城市品质。

2.2.2基于“土苗风情、码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再生植入

迁建后龚滩古镇居民全部为原住民,很好地保存了原始社会结构,保留了原有居住模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6],在此基础上,还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对历史传承的集中保护,体现在对视觉景观的保留以及由此衍生的价值体系。同时通过旅游业发展,吸引原住民回流。在保护和更新的利益天平上,能够综合考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与原住民需求的多目标体系。

2.2.3基于现代生活与旅游发展需求的城镇设施提升

龚滩古镇迁建除了进行传统延续和挖掘,还根据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与古镇旅游发展的需求,对古镇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安全防灾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根据古镇主导产业从农业调整为旅游产业的特点,空间主体功能发生改变。对古镇开放空间、建筑布局及空间功能采取了适应性调整。新公共空间有别于传统古镇内向性设置,充分考虑外来旅游者的需要,在保证原住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增强了古镇外向服务性(图4)。

图4 龚滩古镇公共空间迁建前后对比图Fig.4 Gongtan town public space contrast fig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location

3西南山地名镇空间品质营建启示

3.1以古镇保护为导向,传承空间特色

3.1.1传统地域风貌特色的继承

科学制定历史文化名镇迁建规划,充分认识到古镇地域风貌特色的独特性,并积极传承保护。例如,龚滩古镇迁建新址除在地形高差等方面尽量保持与原址一致,新建建筑风貌严格控制之外,还创造性地采用租借乌江对岸贵州新景县绝壁林地的手法,保护了整体景观环境,完整延续了原龚滩古镇“背山、环水、面屏”的独特风貌。

3.1.2古镇空间的适应性演替

在保护古镇地域风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提升、地质安全排查与设施改造[7],使古镇空间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例如,龚滩古镇迁建,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改造,适应现代生活居住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原住民在经济上可以得益于商业活动;保留原有公共空间活力;同时通过居住与商业区域的合理规划在空间上对游客流进行引导,尽量避免游客的消费性活动干扰居民日常生活。

3.2以经济、文化为载体,重塑古镇活力

经济发展为古镇注入永续动力,而文化内涵则是古镇的灵魂。古镇迁建可从保存社会网络形成场所精神,延续组织结构关系以加强古镇凝聚力及培养认同感,继承与发扬人文环境特色以展现古镇独特精神生活魅力等重塑造古镇社会活力[8]。同时,依托旅游产业,提升古镇经济活力,为古镇保护提供永续支撑。使得迁建后古镇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发展活力,焕发了新生机。

3.3以多路径协同为保障,有序最优营建

空间品质的建设需要长期塑造和营建[9],能否形成优秀的空间品质,除了需要对传统空间特色进行继承与演替,对古镇活力进行重塑,还需要长期有序的动力保障,主要体现在资金保障、政策保障、技术保障、监督保障等方面。古镇迁建采取过程取向而非项目取向的方式渐进推动,优化空间品质营建时序,资源最优化利用,以获得最大化的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J].城市理论前沿2011,20(11):20-30

CAO CH ZH.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own Village Protec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J].Leading Theory of City,2011,20(11):20-30

[2] 阎波,谭文勇.三峡库区传统风貌场镇的重生——以大昌古镇迁建为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4):12-18

YAN B,TAN W Y.Renaissance of Traditional Featured Towns in the Three-gorge Reservoir Region——with Ancient Dachang Town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2006,28(4):12-18

[3] 李啸川.龚滩古镇迁建后的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LI X CH.Protective after Relocation of Gongtan[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12

[4] 赵万民.龚滩古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ZHAO W M.Gongtan[M]. 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9

[5] 雷诚.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簇群论[D].重庆:重庆大学,2003

LEI CH.Old Towns Habitat Environment:Cluster Theory[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03

[6] 李俐娟,朱霓.移民迁建与历史文化名镇环境特色保护:以龚滩古镇迁建为例[J].重庆建筑,2005(10):10-15

LI L J,ZHU N.Migration Relocation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Protection[J].Chongqing Architecture,2005(10):10-15

[7] 范春.新农村规划中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及工艺探讨:以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于河村村庄规划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4):59-63

FAN CH.Model and Technology for Sanitary Sewage Treatment in the Plan of Village Reconstruction:Taking the Plan of Yuhe Village of Shuiwei Town of Cengo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Naturnal Science Edition),2013,30(4):59-63

[8] 黄玉理.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与态度:对成都市黄龙溪古镇和洛带古镇的调查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67-72

HUANG Y L.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oward Local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Survey and Analysis Based on Ancient Town of Huang Long Xi and Luo Dai of Chengdu[J].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28(1):67-72

[9] 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建筑师,2003(3):52-56

ZHOU J,HUANG J ZH.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pace[J].Architect,2013(3):52-56

责任编辑:李翠薇

doi:10.16055/j.issn.1672-058X.2016.0004.008

收稿日期:2015-12-10;修回日期:2016-02-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ZH069);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5SKG095).

作者简介:胡为为(1987-),女,湖北宜昌市人,助教,硕士,从事城市规划理论及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8X(2016)04-0048-05

Research on Spac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mous Ancient Town Relocation at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Taking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Gongtan Ancient Town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HU Wei-wei1, GUO Liang2

(1. School of Tourism and Land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2. School of Art Desig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mous ancient town relocation at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faces the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 to keep mountain and water pattern, change of space spirit, remolding of the vitality of the ancient town, worry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so on. This paper takes Gongtan Ancient Town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compares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location in multiple-dimension and multiple-layer perspective, analyzes its space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summarizes the project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inheriting space features, remolding space vitality and ordered optim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future ancient town relocation project at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Key words: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mous town; relocation; space quality; Gongtan Ancient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