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户古村石雕装饰艺术特征分析

2016-07-22 03:10王金平田永盛WangJinpingTianYongsheng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石雕古村民居

文/王金平 田永盛 Wang Jin-ping Tian Yong-sheng



良户古村石雕装饰艺术特征分析

文/王金平 田永盛 Wang Jin-ping Tian Yong-sheng

摘要:历史上的山西高平地区,石作工匠辈有人出,技艺高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良户古村的人文背景,通过对民居建筑的门砧石、石狮子、柱础石、过门石和窗台石等构件的研究,发现在众多的装饰艺术形态中,良户古村的石雕艺术形态首屈一指,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良户古村;民居建筑;石雕装饰;地域特征

良户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多姓血缘聚落,随着人口不断的迁入与繁衍,良户村见证了中国农耕社会“耕读传家”的聚居方式和文化生态,是中华大地古村落的一个历史缩影。良户村是高平西部规模较大的传统村落,东来西往的商队,均以该村作为主要的驻足地,商人在往返良户的过程中,带来了外来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融,造就了良户古村兼容并包、开放大气、多元复合的文化形态。

一、良户古村的手工技艺传承

良户古村乡民,生活自给自足。据老辈人讲,过去不出村子,就能解决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古村的东街、西街两侧,旧有商铺、丝绸布店、杂货店、铁匠铺、当铺、染坊、榨油坊、木匠店、估衣店等。当地人现在仍然保留着加工金银首饰,打铁倒铝的手艺,俗称小炉匠。村中古老的手工业较为完善,铁匠、铜匠、银匠、木匠、瓦匠、纸匠等行当一应俱全,构成了古村乡民生活起居的优良条件。从良户村玉虚观须弥座题记来看,历史上古泫氏的能工巧匠,代有新人。事实上,高平的能工巧匠的确很有能耐。高平有句歇后语:“张壁石匠,冒圪断”。“冒圪断”是当地俗语,即试试看。相传,张壁村有个石匠,心灵手巧,寡言少语,以给别人打石碾、断石磨等日常石用品为生。有人让他打个石娃娃,他说冒圪断吧!但总能把石人、石狮、石马、花草等打造得惟妙惟肖。后来,朝廷要造逍遥宫,“冒圪断”被逐级推荐上来。有人出难题,让他打个石算盘,他说冒圪断吧!又让他打造个狮子,他说冒圪断吧!即便是怀孕的母狮子,他也能打造得活灵活现,遂被选为建造逍遥宫的石工总监。尽管传说是如此美好,但侧面说明高平的匠师的确有两下子。当人们为良户古村的雕刻艺术深感震撼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良户古村的石雕装饰特征

在良户古村众多的装饰艺术形态中,石雕艺术,首屈一指。由于石材具备质坚耐磨、经久实用、防火防潮、受力俱佳等优点,因此多用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同时,在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部位,如门框、门槛、台阶、栏杆、柱础、井台、窗棂等处,也是广泛应用石材的地方。良户村石雕的精彩之处,体现在其刚中见柔,真实生动的艺术形态上。

(一)门砧石

良户村的石雕艺术品,最为精美的建筑构件,首先要数门砧石。为了固定并承托门扇,在门框两侧边框的下部,常常放置一块长方形石块,一半在门内,一半在门外,在门内的上方凿有凹穴,门扇的下轴插在穴中,从而使门扇得以转动。这种石制构件,称之为“门砧石”。为了保持自身的稳定,门砧石的多一半常留在室外,成为建筑门面上的重点装饰部位。当地门砧石的形态丰富多彩,其中以配置狮子、鼓石、方石、长方石的做法最多。无论有钱与否,良户村各家的门砧石,雕刻艺术无处不在,只要是暴露在外面、并进入人们视线的部位,必有精美的图案。雕刻的艺术手段非常丰富,既有平雕,也有浮雕。平雕有线刻和面刻之分,浮雕又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形态多样,美不胜收。门砧石一般高于地面,并突出门外,形式多为方形或长方形。这样的砧石至少有三个面雕有石刻,顶面平滑,往往用作座凳,供人休憩。复杂一些的门砧石常常做成鼓石状,即将门砧石突出门外的部分,加工成鼓状以增添装饰效果。良户村早期门鼓石,以砂石居多,后期民居大量使用青石。当然,除经济因素外,也与材料的质地和艺术形态有关。一般而言,砂石多用于浮雕,青石则用作平雕、浮雕皆可。无论是那种材料,良户乡民都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制用,良户村的门鼓石处处体现着乡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图1)。

▲图1 门鼓石组图

(二)石狮子

当地也有将门砧石做成方形的,装饰题材包括狮子、花卉植物等。还有的直接雕刻成狮子形状,象征着威武之势。使用狮子,是因为它为兽中之王,用在大门的两侧,可作为守护整个宅院的神兽。用石狮子把守大门,是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在良户村,有钱有势的人家,狮子形象完整而造型庞大,或蹲或立在独立的石座上。一般财力的人家,也要在门前的抱鼓石上雕刻狮子,以求“事事如意”,“平安吉祥”。[1]良户古村民居中的石狮子,由于受到当地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的影响,布局随形就势,外观粗犷简朴,造型生动多样。有俯有仰,有独处者,有群居者,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灵动活泼。这些石刻艺术品在与民居建筑相结合时,往往夸张中求真实,变形中求神似,简洁中潜丰厚,象征中透意趣,从而使得良户古村真正成了自然图景与生活图景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图2)。

▲图2 石狮组图

(三)柱础石

除石狮之外,良户古村民居的柱础石也十分精美。良户古村现存完整的柱础石有方形、鼓形、瓶形、瓜形、六面形等。很多良户古村的民居建筑,常用石柱作为外檐柱,其柱础以方形居多。如用木质柱子,柱础往往分两层制作,下层为方形,上层做成圆形,以便承托木圆柱,符合构造做法。柱础石往往就地取材,白砂石、红砂石、青石,均可作为石雕材料。方形柱础,构图巧妙,雕刻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同其它装饰构件,良户村的柱础,也以动物、植物作为雕刻题材,组成完整图案,表达吉祥喜气的愿望。选取的动、植物,类型丰富,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鸡、鸭、鸟、凤,狮、兔、马、羊,均可以入画,构思大胆随意,技艺炉火纯青,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有时,诸如佛家八宝,法轮、法螺、白盖、莲花、盘长、宝瓶、宝伞、宝鱼;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花篮、紫板、芭蕉扇、荷花;民间八宝古钱、宝珠、玉磐、犀角、珊瑚、灵芝、银锭、方胜;以及琴棋书画、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等内容,也在石柱础上出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变化多端,十分精致。由于在力学上,柱础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柱子承受的力传递到地面,所以柱础的断面比柱子要大。[2]良户民居首层带檐廊的建筑并不多,因此柱础的断面形式并不复杂。通常选用最多的形式,是上大下小的覆盆形,所谓覆盆形就象一个圆盆扣在地面上。为了加高柱础并增强防潮的作用,在柱础之上又加了一层圆形的鼓,可以将这种柱础称为覆盆加鼓形的制式。在覆盆形柱础上,常常雕刻有莲瓣形的曲线装饰图案(图3)。

▲图3 良户村各式石柱础

(四)门挡石和过门石

良户古村民居宅门上的门挡石和过门石,艺术风格非常统一,具有一定的创作规律。较之于宅院门,入户门的门挡石、过门石,只是尺度较小而已,但其艺术魅力一点也不逊色,通过精雕细琢,取得了小中见大的效果。一般而言,门挡石和过门石采用深浮雕的手法,题材以动物为主,由于空间较小,在石面的中心部位,只雕刻一个动物,主题突出,易于入画。

四、结语

一般而言,建筑装饰在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手段。这种规制一直延用至明末清初。到了清代中后期,朝廷对民居建筑装饰的限制相对较少,因而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木雕手法就是解决既不违制,又能解决装饰问题的最好手段之一。[3]良户古村的民居建筑,不仅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工艺做法,结合当地的技艺特点,使民居建筑装饰呈现出丰姿多彩的形态。这些装饰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既是建筑构件,又起美观作用,同时还是言情表意的物态载体,而且给人以自然、亲切、合理、得体的视觉感受,从而构成了良户古村民居建筑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良户古村,这些雕刻艺术品俯仰可拾,寓意深刻,疏密有致,恰到好处。其中以压窗石最具地方性,代表了中国民居建筑石雕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在众多的装饰艺术形态中,良户古村的石雕艺术形态首屈一指,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晋商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0778117)

(责任编辑:杨秋梅)

参考文献:

[1]王金平等.从建筑装饰风格看王家大院的人文意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王金平等.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2).

[3]柴泽俊.略论山西古代壁画[J].山西档案,2012,(1).

中图分类号:G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160-03

作者简介:

王金平(1966—),男,山西孝义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田永盛(1981—),男,山西交城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

Analysis 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Carving in Lianghu Village

猜你喜欢
石雕古村民居
《古村小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古村——大芦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