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线描艺术

2016-07-22 03:10尹临洪YinLinhong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壁画线条

文/尹临洪 Yin Lin-hong



浅议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线描艺术

文/尹临洪 Yin Lin-hong

摘要:《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中的杰出代表,它的线描艺术是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典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令观赏者叹为观止。《朝元图》的线描艺术魅力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线条疏密变化的独具匠心;二是线条用笔的无可挑剔;三是线条变化的鬼斧神工。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线条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壁画作品,三清殿的《朝元图》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整幅壁画构图宏伟、人物众多、勾线严谨、设色艳丽,生动地再现了诸神朝拜道教领袖元始天尊的巨大阵容,正如《永乐宫壁画》的编者肖军所说:“其规模之大,绘制之精,代表了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它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但构图完美,笔法娴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与同时代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成为中国壁画艺术的集大成和终结。”[1](p1)对于《朝元图》最令人叫绝的还是它的线描艺术。它是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典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令观赏者叹为观止。《朝元图》的线描早已成为众多专业美术院校线描课程的优秀临摹范本。那么《朝元图》的线描艺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群仙是壁画的主体,为了突出主体,壁画背景被绘制成用短曲线层层勾勒的祥云。对比之下,祥云组成的线条自然较密,主体人物的线条就显得相对较疏。这样《朝元图》从构图上首先利用主疏次密的疏密处理手法做到了主次分明。

▲图1 《朝元图》中的诸神

在处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时也利用了主疏次密的方法。《朝元图》中人物的大小是按照地位高低来安排的,地位高的人物少而大,地位低的人物多而小,这样就为主疏次密的安排做好了铺垫。我们

一、线描疏密变化的独具匠心

西方绘画借助外光利用明暗造型,故黑白灰是其基本节奏;中国绘画摒弃外光以线造型,故线条的疏密变化是其基本节奏。《朝元图》对线描疏密变化的处理可谓独具匠心,不论主体与背景,还是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还是同一人物的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都巧妙地运用了主疏次密的同一处理方法。

从主体与背景的处理来看。在整幅壁画中朝拜的以西壁上的壁画为例。这里的壁画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九灵太真母元君,一个是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这两个人物都画得较大,所以线条相对较长,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距离也显得较宽,看上去较疏;而周围画得较小的人物线条相对较短,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距离也就较近,所以整体显得较密。这样《朝元图》又一次巧妙地利用主疏次密的处理方法用次要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

具体到每个人物的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时,又利用了主疏次密的处理方法。中国绘画主张以形写神,五官自然是人物传神最重要的部位。在《朝元图》中为了突出人物的五官,脸部周围的头发、头冠、胡须、衣领都画得较密,这样和人物的脸部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使五官更为突出。如图1中的诸神就是利用了胡须与头发的密对比脸部五官的疏,图2中的女性形象则是利用头发、头饰以及衣领的密衬托了脸部五官的疏。

二、线描用笔的无可挑剔

西方绘画利用块面造型,并不追求用笔的要求与变化;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物象的精神气质完全要依靠线条来表现,所以用笔成为了决定中国绘画成败的关键因素。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到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再到后来的“十八描”,中国线描的笔法经历了长期的积累与沉淀。著名的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把中国绘画的用笔总结成了五个基本要求,即:平、圆、留、重、变。其中前四个字是用笔的基本要求。所谓“平”就是“全身之力,运之于笔。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才可谓平。”[2](p17)意思是说线条从起笔到运笔再到收笔所使用的力量都是均匀的,不能忽重忽轻。所谓“圆”就是“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2](p17)意思是说用笔以中锋为主,藏头护尾,这样的线条才能有立体感、有弹性,才适于表现生命的节奏和韵律。 所谓“留”就是“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善射者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算数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2](p17)意思是说线条要能够收的住,在运笔的过程中似乎遇到了一定的阻力,随时都能够停下来,这样的线条才能不浮华,做到笔力遒劲。所谓“重”就是“点必如高山坠石,努必如弩发千钧。金至重也,而取其柔,铁至重也,而取其秀,要必举重若轻,虽细亦重,而后能天马行空,神龙变化,不致有笨伯痴肥之诮。”[2](p17)意思是说要表现出线条的力量感,让观赏者感到力能扛鼎、力透纸背,这就要求控制好笔的力度。黄宾虹总结的这四点既是对中国绘画用笔的经典概括也是评判用笔的基本准则。如果用这四个字来评判《朝元图》中的线描无疑是无可挑剔的,《朝元图》中每一根线条都做到平、圆、留、重,而最让观赏者折服的是“平”和“重”。《朝元图》中最长的衣纹轮廓线超过了两米长,这样长的线条如果要一气呵成就必须在毛笔的后面加上一个长长的杆子,否则就无法完成。但是用加长了笔杆的毛笔勾线要做到“平”和“重”谈何容易,但是《朝元图》的画工们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完成了这高难度的绘制,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朝元图》时,依然感到每一根线条都是力能扛鼎且力量均匀,这也是为什么《朝元图》令欣赏者和临摹者折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线条变化的出神入化

线条变化的出神入化,也就是黄宾虹先生总结的最后一个字“变”。所谓“变”,就是用笔要有变化,如粗细的变化,浓淡的变化、方圆的变化、转折的变化等。《朝元图》中的线条变化可谓出神入化。

线条长短的变化。《朝元图》中人物的轮廓线大都使用了流畅的长线条,最长的线条超过两米长。洪再新先生说:“画家的线条运用能力是惊人的,其圆浑流畅的长线组织,既表现了衣带飞舞飘逸的动感,又体现出浓烈的装饰效果。”[3](p253)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几厘米的短线条,如人物头冠、衣领、袖口上的装饰纹样大都是用短线绘制而成。这种长线条和短线条的对比会形成一种强烈的美感,美到极致,就像色彩中的极度对比色。这种对比无疑会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线条粗细的变化。这里的粗细变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不同线条之间的粗细变化,因为描绘的物象不同自然线条的粗细也不相同,例如眉毛线就较细,而衣纹线就较粗。二是指同一线条的粗细变化,也就是说同一根线条也有粗细的变化,所以《朝元图》中线条的用笔无疑是继承和发扬了吴道子用笔“莼菜条”的特点,具有吴带当风的典范。

线条浓淡的变化。浓淡变化是指不同线条的浓淡变化,如人物的头发就用笔较浓,而女性的脸部用笔就较淡。固有色较重的服装就用笔较浓,而固有色较淡的服装用笔就较淡。

线条转折的变化。线条是有性格的,不同的线条性格是不一样的。转是缓慢地改变方向,适于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折就是急转弯,适于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朝元图》正是利用了这种用笔的丰富变化才把武将的骁勇剽悍、力士的威武豪放、玉女的天资端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线条用笔藏露的变化。《朝元图》中的线条从起笔、运笔到收笔大约可以分为四种(见图3),第一种是实起实收,也就是在起笔和收笔时都要藏头护尾,不能露出笔锋,衣纹线大多都是这样的。第二种就是虚起实收,也就是在起笔时并没有藏锋,而是笔锋外露,但是在收笔时却藏了锋,笔锋没有外露。有一些较短的衣纹线就是这样画出来的。第三种是实起虚收,也就是在起笔时需要藏锋,收笔时却要露出笔锋,比如女性的头发就是实起虚收,这样画出的头发才像从头上长出来的。第四种是虚起虚收,也就是在起笔和收笔时都不藏锋。在画男性的胡须时,就是要使用虚起虚收的线条,只有这样才能把胡须的飘逸感画出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元图》中的线条变化真可谓出神入化。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永乐宫壁画疏密变化的独具匠心,线条用笔的无可挑剔以及线条变化的出神入化,使永乐宫壁画散发着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使它成为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典范,令观赏者叹为观止。

(责任编辑:杨秋梅)

参考文献:

[1]肖军.永乐宫壁画[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2]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8.

[3]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017-03

作者简介:

尹临洪(1971—),男,河北邢台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

The Artistic Charm of Line Drawing Art of Chaoyuantu in Yongle Palace Yin Lin-hong

猜你喜欢
壁画线条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线条之美
壁画上的数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我在敦煌修壁画
线条的秩序美
北朝、隋唐壁画
精致线条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