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2016-07-22 05:17:42陆守芹张伦厚刘永风
运动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陆守芹,何 金,张伦厚,刘永风

(淮海工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陆守芹,何 金,张伦厚,刘永风

(淮海工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各民族历史精华和民族精神。高校本应是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阵地,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举步艰难。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意义,提出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途径,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因其本身具有比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的功能,经过不断地完善和规范化,民族体育活动中的优秀项目可以走出本民族特定区域,推广到更广阔的区域。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西方体育教育观念和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及内容自身萎缩的双重影响,以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球类、田径和游泳为主,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忽略。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高尔夫、台球等休闲体育项目陆续进入高校且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越发受挤压,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把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高校体育发展思路、丰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强化健康第一的观念、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以后,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就正式进入学校。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到2015年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 852所。通过调查分析,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有不少高校是从中专校升格或合并而来,很多体育教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能力有限,很大比例的教师不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出身,通过短期进修培训改项而来,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其次,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中,系统而科学的教材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专业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内容非常单一,仍以武术为主,且主要是以一些套路为主,像五禽戏、龙舟竞渡、高脚竞速、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材内容却极少,有些项目基本没有,这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难以理论联系实际,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项目的理解进行授课,不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宣传,这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不利的。最后,一些高校主要分管领导观念落后,不重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愿投资场地器材,也不愿派相关教师出去培训学习,而将主要精力用在院系的重点专业建设上,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持续下降,不出成绩,形成恶性循环,极大地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蓬勃开展。

2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普通高校的意义

2.1 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各民族文化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正在被逐渐削弱,加上自身的生存现状及传承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继乏人,面临绝迹。而高校有很好的综合资源优势,可以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古老生存方式,既让年轻的大学生了解掌握、灵活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益终身,又能在高校内推动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补充和完善了高校体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了解和认知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给高校体育带来生机 。

2.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大学体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便于学生开展课外自学、自练。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的“娱乐、健身、竞技、教育、社交、团结的功能”,恰好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要求。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宽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师生个性的发展,也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使人们得到一种涵养在传统文化中的愉悦和自豪感,这正是中国人所崇尚的。

2.3 促进终身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学体育的最终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自发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民间,许多项目如陀螺、毽球、踩竹马、跳绳、秧歌舞、跳竹竿、拔河等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容易开展,又适合不同性别、年级、体质的学生进行健身活动。在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的感召下,一些不愿意从事或者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师生也被吸引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途径

3.1 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加强理论研究

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要忠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还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负责;不仅要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危机,还要挑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重担。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能有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色和内涵,还能映射出当前的时代风貌,从而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科研工作一直偏重于竞技体育,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价值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不多。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起步较晚,许多学术观点还存在较大争议,使得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最为薄弱,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还很匮乏,故应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的研究。

3.2 转变民族传统体育观念,兼顾中西互补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是否定西方体育,而是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要让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建立起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一个和谐繁荣的文化环境,摒弃一种文化的霸权地位,给二者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勇于借鉴西方体育文化中正确的方法来改变自身被动、落后的地位。西方体育文化中存在功利、浮躁的特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利用中华文化的精髓去感化它们,帮助其改正,更好地向前发展。所以,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优势互补,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使校园体育文化更为丰富充实。

3.3 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注重因地制宜

目前,我国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格局。不同地方的大学在设置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时,应考虑到地理资源、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各不相同,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地区文化特征明显、健身内容方式独特、锻炼价值较高、表现形式多样、学生基础较好,又符合地区地域环境和气候环境特点的民族传统项目。高校在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情况下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能提高区域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更好地开展,又能提高当地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度的提升。高校开设特色民族项目时还应当运用科学方法对所选项目进行严格系统的调研,使之科学、有效、可行,才能有利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开展,易于被具有前沿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所认同与接纳。

3.4 增进民族传统体育交流,融入民俗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要更好地在高校发展,就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中国有句俗话:高手来自民间。作为学校,应该请当地久负盛名的民间专家走进大学课堂,组织相关老师和学生观摩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技能,注意做好相关材料的收集、归纳、整理工作。另外,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还应该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经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舞蹈和体育舞蹈两种形式,参与主体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那就要充分利用参与主体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把民族舞蹈和现代的健美操加以融合创编的民族健身操就获得蓬勃的发展。高校与地方群众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共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及地方文化建设,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更好地发展。

3.5 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强化师资力量

对于高校体育改革来说,现行体育教学大纲及教材,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的师资。首先,需要科学地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重点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不是随机汇总项目。其次,为了更好地在高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关键就是师资队伍要强大,试想体育教师都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教授学生?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师要做好领路人的工作,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兴趣,丰富拓展眼界。只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真正地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

3.6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投入,改善条件设施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统观念的转变,许多高校对体育的投入很少,民族传统体育的投资比例就更微乎其微了,这些高校没有准确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没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种责任。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首先应加大场馆建设投入资金,改善现有教学条件设施。资金紧张的高校,也可修建简易的场馆或开展一些简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确保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行之有效的开展。其次,高校在相关专业人才引进、教师进修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协会要加强专业培训和科研力度,共同推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4 结 语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新的世纪,面对全球一体化,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依托高校发展,可以让广大师生了解其所蕴涵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底蕴,认识其重要性,增进民族认同感。只有这样,民族传统文化才能走出困境,融入为世界文化的一份子,在新时期大放异彩。因此,普通高校应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1 ]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2 ]山东大众网.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世界第二[EB/OL].http:// 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604/ t20160408-14114359.htm.

[ 3 ]屈文倩,董伟.浅析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舞龙》的开发[ 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5):720-721.

[ 4 ]宋卫.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及特征、功能[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

[ 5 ]潘宁,黄银华,龚群.湖北省高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76.

[ 6 ]程云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策略探[ J ].商,2015(46):272.

[ 7 ]韩兵.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4).

[ 8 ]纪莉萍.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考[ J ].运动,2014(8):97.

G807.4

A

1674-151X(2016)10-089-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47

投稿日期:2016-08-27

陆守芹(1974—),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