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多维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2016-07-22 09:0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李晓江
杭州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都市国际化全球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李晓江



国际化大都市多维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李晓江

总体来看,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城市体系或者评价体系的走向,从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可持续,从注重经济的硬实力转向注重文化软实力,把文化指标提到很高的高度。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城市也在全球化。经济总量、出口、对外贸易、投资、人民币汇率这些指标都非常明显地表征着中国在最近七八年国际地位的快速上升,这些推动着中国城市走向国际。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目前还没有哪座城市官方、正式提出自己要建设全球城市或者是世界城市,但关于城市国际化的讨论日趋激烈。

国际化在中国城市的讨论当中是个老话题。90年代就有一大批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大城市这样的概念,但是我认为当时的概念有问题。当时我们把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定义在大广场、高楼大厦这些物质形态的表现上,很少理解它内涵的东西。目前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套大家公认的对世界城市体系认识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和功能。

从内涵和功能的角度来讲,国际化大都市是经济网络或者是城市网络当中的中心、支点、支配地位的城市,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指标或者是不同思考纬度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但是大体上我们认为它基本上是基于经济、城市网络的地位转向更加全面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城市国际化的核心是城市在网络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相对于国际或者区域的功能集聚和辐射的能力。

在这个指向下它的评价体系从比较单一的经济政治地位转向多维度的综合化的多元化的目标体系,至少包括经济、创新、文化、可持续、宜居等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的基本走向大体上是一个更加宽的思考纬度和思考层次。

总体来看,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城市体系或者评价体系的走向,从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可持续,从注重经济的硬实力转向注重文化软实力,把文化指标提到很高的高度。从注重生产到转向注重宜居,从注重经济规模转到注重科技创新。国际化,实际上给我们展示的是城市长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的转型,这才是国际化的深刻内涵或者是它的本质。

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不大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体系当中承担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在中国城市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怎么走出第一步?我个人认为特别的责任、特别的角色、特别的优势,往往是带动城市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除了综合职能以外,特色职能也很重要。所以除了综合职能和产业职能以外,我们要关注城市经济活动的价值区段的高低,它在经济链条当中是否有高端环节。在这个思考当中,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些端倪和苗头,会加快国际化的推进,使我们从单一职能上升到全球化城市体系的高端区。

国际化本身是有路径和要素的。我个人认为经济和政治是必要条件,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化和社会是充分条件。所以有四个主题词我们可以去关注,第一个是机会。这个地方必须能够给人创造盈利的机会,能够给人创造经济的效能。第二个是品质,品质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品质越来越重要。第三个是文化,一座城市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是它的特色,是它的与众不同。一方面它必须跟外来者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能够引起人们去追逐它。另一方面,要有文化的相似性。所以需要平衡好差异性和相似性。第四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要培育市民的开放意识和包容意识,一种和谐共存的意识,这是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城市里哪些空间跟国际化有关。我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功能空间,高端的商务区、园区、门户地区(空港、海港)和贸易集中区必不可少。另一种是特色场所,场所营造当中很重要的三个“+”就是文化+、生态+、风景+。杭州是一座风景城市,它有这样的独特优势。把这几个要素集聚在一起,它就是一个高端的空间。所以特色场所我们要关注的是古城、老城区,包括高品质的新区和一些边缘化的地区,我们可以从规划的角度思考和琢磨这些地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将来应该怎么对待。

对国际交往中心我建议“三个增加”:增加国际机构数量,增加国际活动数量,增加国际人口规模。“三个提升”:提升城市魅力,提升城市服务,提升城市发展。

猜你喜欢
大都市国际化全球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Battle for Bohemia
大都市
新旧全球化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City of Dreams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乘风破浪,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