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一体化发展的湄潭样板

2016-07-21 08:55瞿欣含彭仕江
当代贵州 2016年23期
关键词:湄潭茶园景区

瞿欣含?彭仕江

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和62.8%的森林覆盖率,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等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湄潭的乡村真美,到处都是风景,特别干净,空气特别清新,来了就不想走。”来自重庆北碚区的张明一家慕名来到遵义市湄潭县,围绕环翠芽27°景区自驾游,半天的旅程让一家人兴奋不已。

近年来,湄潭县立足生态为先、特色为要,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和62.8%的森林覆盖率,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等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茶区变景区

一座座绿色茶山茶园、一户户幽静农家小院,处处青绿葱茏、和谐宜人。在湄潭,这样的景色随处可见。一条清澈的湄江河,让湄潭这个“云贵小江南”以水为名、因茶闻名。依托茶叶,湄潭40万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湄潭,看得见的地方是茶园,看不见的地方还是茶园。湄潭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县,良好的生态禀赋、北纬27°的区位优势、大面积的酸性土壤和基本成型的茶产业链条让全县上下形成了“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共识。目前,全县茶园面积从5年前的30万亩增加到60万亩,投产茶园从16.5万亩增加到40.5万亩,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4.1万吨,综合收入从14亿元增加到50亿元,茶业综合效益跃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位。

茶产业是湄潭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支撑。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的同时,湄潭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山(象山茶植物博览园)、一海(中国茶海)、一城(中国茶城)、一壶(天下第一壶)、一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一村(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等茶文化旅游景点逐步建成,“六线九园”彩湄工程和100余公里长的茶园木栈道将散落的茶文化旅游景点串点成线,形成全景域的茶旅格局,基本实现茶区变景区的目标。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说,目前,湄潭正以中国茶海、翠芽27°景区为龙头,引领全县进行景区景点建设,形成以绿为主、色彩斑斓、层林尽染的天然大公园,初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格局,努力把湄潭建成“世界的茶园、中国的公园、贵州的庄园、遵义的庭院”。

茶园变公园

“早就听说湄潭的生态好,空气清新,就趁周末带着家人来享受几天‘慢生活。今晚就住在云贵山,明早看日出。”来自遵义的李云中陪着家人在茶园间散步聊天,儿子则被路边的几垅小西红柿吸引,把红透的西红柿摘到杯子中,说要回去制作西红柿酱,一家在湄潭度过一个充满茶香的假日。

徜徉于茶园间,亲手采摘茶叶,然后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茶艺茶道,再到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乡村旅店品尝茶菜……一家四口,两天的吃喝玩乐都围绕茶这一主题,花费不多,却给一家人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每到节假日,许多循着茶香前来度假的游客,纷纷走进茶园、茶庄、农家乐,深度体验生态茶乡的“茶”生活。

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画卷。如今,依靠茶产业,湄潭乡村开始向城里人“出售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如何让游客游得舒心、行得顺心、住得安心、食得放心、娱得开心、购得称心,深度体验“茶”生活?湄潭夯实景区建设,深耕各类旅游业态,实现景区游客快进慢游。在翠芽27°景区,木栈道、自行车道、观光车道、无障碍通道满足了各类人群的游览需求,以茶庄、驿站、农家旅馆、采茶制茶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体验等为一体的茶旅、农旅、体旅、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引领湄潭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该县打出“山地公园+乡村旅游+赏花游”组合拳,推出户外踏青赏花、茶园木栈道观光、乡村体验等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山地户外休闲和养生度假的需求。特别是在茶园景区推出“采茶、制茶、品茗”主题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参与体验,同时带动茶叶的销售,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依托60万亩茶园,湄潭计划到2018年,建成2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将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湄潭建成全国知名的极富特色的全景域开放式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胜地。

茶山变“金”山

“目前生意挺火,平均每天有200多人来吃饭,最多的一天营业额实现25000元。”对经营农家餐馆的收入,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29岁的小伙徐勇很满意。

徐勇从贵州大学毕业后,在家和父亲一同经营10余亩茶园,每年有40000余元收入,梦想着自己创业的他一直找不到机会。去年5月,开始运营的“七彩部落”乡村旅游让他看到希望并开办了一家农家餐馆,从传统一产直接过渡到三产。

如何让村民从传统的一产中走出来,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和茶产业发展优势,走连接二产、重点发展三产的路子,盘活农村资源?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73户村民自主按照村民集体入股、共同合作经营、共负盈亏的模式,发展“七彩部落”乡村旅游,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致富,以及一产跨越三产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第一个月分了800多元,其中资源股57元,10000元的原始股金分了660元,土地流转金除外的二次分红110元。”这是“七彩部落”试运营的第一个月村民徐学书分到的第一笔红利,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加上他家经营的农家餐馆,每月的收入不下3万元。

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夯实了农业基础和产业基础的大清沟人如今向城里人“出售农业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充分享受改革红利,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在这里,一栋栋漂亮整洁的房屋不是别墅,胜似别墅,错落有致展现在翠色欲流的茶园间,云雾缭绕的彩色房屋就像人间仙境,这样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七彩部落”,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320元。

据金花村村支书冯燕青介绍,“七彩部落”依托茶旅一体化发展,围绕“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致富、企业创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目标,以“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茶园、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采取“六统一兜底”(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路径、统筹发展,政府兜底基础设施)的模式,发动群众以资源和资金入股组建贵州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抱团开发乡村旅游,改变了传统农家乐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发展模式。

这里只是湄潭发展茶旅一体化乡村旅游的缩影,全县10余个镇都遍布了这样的乡村旅游点。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湄潭接待游客22.0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3%。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整个旅游市场收入的70%。

一业兴,百业旺。在湄潭,茶产业发展加快了产业转型,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复制范本。茶叶专业村、优质米专业村、乡村旅游专业村、烤烟专业村、青田鱼专业村……不断涌现的专业村打造出湄潭特有的农业品牌,也让农民的荷包鼓了起来。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13元,小康实现程度达92%,是全省城乡差别最小的县之一。“走,到湄潭当农民去”,一曲源自田家沟的花灯戏民谣《十谢共产党》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成为当地农民富裕、幸福、安康的真实写照。

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一代代湄潭人的坚守,就是为了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做好“接二连三”工作,延长产业链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湄潭建成“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者单位:湄潭县外宣中心 责任编辑/顾 全)

猜你喜欢
湄潭茶园景区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湄窖酒业大事记
胡锦涛三到湄江
“摘牌”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