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编辑 张明海
山东省蛋鸡业发展历程剖析与路径突破(上)
本栏编辑 张明海
编者按:山东省是全国蛋鸡养殖大省,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奠定了较好的产能基础,在全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鸡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鸡蛋产量为404.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在成绩的背后,产业自身也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品牌建设落后等实际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多种不利因素的严峻挑战和转型期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问题。当前形势下,亟需业内凝心聚力、自我拯救,加快蛋鸡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山东省蛋鸡业发展实际,对山东省蛋鸡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当前蛋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面临的形势,并从生产、运营、消费等层面对今后蛋鸡业的发展路径做了探索和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蛋鸡业是山东省的传统养殖产业,历史悠久,在20世纪较长一段时期,山东蛋鸡业在全国保持着明显优势,是鸡蛋生产和输出大省。山东蛋鸡业的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
1.发展起步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蛋鸡业基本是农户零星散养、家庭副业式半自给性小生产状态,生产方式落后,鸡蛋生产量和商品量都很低,鸡蛋供应长期处于严重短缺局面。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解决城市副食品供应紧张问题,一些城市开始在郊区发展规模化养鸡,山东蛋鸡产业化发展开始萌芽。到80年代中后期,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蛋鸡业发展,山东相继兴建国营及集体所有制的规模化养鸡场,这对山东养鸡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提高和产业基础的夯实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蛋鸡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解决了鸡蛋供应紧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养殖从业者,为日后山东蛋鸡业的快速发展积蓄了人才。
这个阶段,政府的计划指令性引导,对蛋鸡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环境,也给蛋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规模膨胀阶段。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在各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大多把发展蛋鸡生产做为引导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开始了小规模蛋鸡饲养,从几百只发展到成千上万只,形成很多养鸡集中区域。这部分养殖户虽然规模小,但却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其周围的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蛋鸡养殖成为当时发家致富的重要捷径之一。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蛋鸡养殖犹如燎原之火遍布齐鲁大地,蛋鸡养殖第一县、蛋鸡养殖第一镇纷纷在各地登场,也就在此时期,山东蛋鸡业达到鼎盛,存栏量、产蛋总量、鸡蛋外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成为名副其实的蛋鸡养殖大省,并一直保持到上世纪末。
分析山东省蛋鸡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饲料原料,为山东蛋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二是消费市场对鸡蛋需求的急速增加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是蛋鸡业腾飞的内在动力。三是改革红利的迅速释放,推动了蛋鸡业的快速发展。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一是专业户逐渐成为养殖主体,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初显雏形,初步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二是国营和集体大中小型养鸡场因经营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普遍亏损严重,难以维持,很大一部分在蛋鸡市场周期性大滑坡中纷纷倒闭或转向。
3.转型调整阶段。经过20世纪9 0年代末期的行业洗礼,加上山东肉鸡业跨越式发展,挤占了蛋鸡业生存空间,山东蛋鸡业逐渐出现两极分化,一些地区由于肉鸡龙头企业的挤压作用,蛋鸡养殖户数量大幅萎缩,蛋鸡存栏量及产量下滑严重,这在山东东部地区尤为明显。在这些地区,生存下来的蛋鸡养殖企业通过优化结构、更新养殖设备、提升管理水平,企业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在政策引导、市场倒逼、龙头企业带动下,推动了蛋鸡产业资源整合,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
在这个阶段,山东蛋鸡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一是从业者结构发生调整。小规模户快速退出,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提高,至2015年全省存栏万只以上蛋鸡场近6000家,其中存栏10万只以上的60家,规模化养殖比重达90%以上,鸡群生产性能也逐年提高,蛋鸡料蛋比可达2.1∶1,人均蛋鸡养殖效率比“十一五”末提高3倍。二是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从2007年开始,山东省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进行扶持,由于标准化养殖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需要,发展较快,至2015年蛋鸡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6%以上。三是鸡蛋品牌建设见成效。鸡蛋品牌化是蛋鸡业的一个发展趋势,经过部分从业者的探索和尝试,山东鸡蛋品牌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了较大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了20多个鸡蛋品牌,像山东维康庄园的乒乓Q蛋、鲁西斗鸡场的斗鸡蛋、德州和膳的艾鲜、谷园鲜等品牌蛋已逐步走向全国。四是生物安全水平获提升。随着从业者生物安全意识的增强、环境控制手段的改进,以及环保政策的倒逼,生物安全控制、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鸡场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开的占65%以上,78%以上的鸡场后备鸡养殖区与产蛋鸡养殖区分开,80%以上的鸡场具备粪物处理区。
这个阶段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科技支撑,特别是良种良法的配套,使生产水平和效率大幅提高,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为蛋鸡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依然占不小的比例,据调查存栏蛋鸡1万及1万只以下的养殖户占到47.49%左右,10万只以上的仅占6.70%左右;标准化养殖区域布局不均衡,各类标准化示范场的质量和水平整体还不高,很多养殖场生产设施简陋,管理落后,生产水平提高难。
2.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一是土地资源紧张,自有养殖用地的鸡场仅占43.27%,用地成本也不断上升。二是粮食和饲料原料资源不足,对蛋鸡业发展限制越来越紧。三是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从业人员40~50岁的占51.77%,60岁以上的占33.78%,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16%,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32%。四是部分区域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过于集中、农牧循环不畅等,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3.品牌创建工作滞后。尽管目前省内一些领先的企业开始开展品牌运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大多数蛋鸡养殖企业只注重埋头耕耘,不懂得自我包装和宣传。据调查,全省进行有机、绿色、无公害注册的企业(鸡场)仅占3.45%,有固定品牌的仅占2.20%,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更少,很多品牌仅仅是一种产品符号,并没与体现出品牌的带动效益。
4.产业动荡日益频繁。产销对接不畅,供需不平衡,行业自我调控能力差,价格波动大;疫病风险始终威胁着生产的稳定性,业内普遍认为的“疫情决定行情”,真实说明了疾病对蛋鸡业的影响程度之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易对产业造成冲击;市场变化无常,变化规律难以预测,且更趋频繁,以至有人戏称“行情变化堪比股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未完待续)
(杨景晁 山东省畜牧总站;刘伊革 山东省畜牧协会禽业分会;姜双双 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常莹 山东省畜牧协会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