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念军
去一些学校听课,看到很多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很好,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学到的知识,更扎实牢固。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面临着新挑战。因为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思路拓宽了,思维灵敏了,提出一些新问题,有些问题让教师措手不及,无法解答。一些教师的基本功和知识储备面临严峻考验,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倒逼教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这也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多元化,获取渠道宽泛,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该要有一潭水,并且是取之不尽的活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作为一名好老师,就要努力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要处处学、时时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做有思想的教师。
说起做有思想的教师,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去思考、去研究;也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们普通教师不需要有思想,只要按照教材来上课就是了;还有教师可能会说,我既没有孔子、陶行知的儒家风范,也没有于永正、窦桂梅的教育艺术,何来思想?
细细想来,我们真的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教育家。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成天忙于应付、不去思考,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教书匠”“传声筒”的位置上,何谈职业幸福感,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除了遗憾,什么东西也不会留下。
无论是时代发展倒逼,还是课堂教学需要,或者是为了获取职业幸福,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做有思想的教师,有目标和追求,做到独立思考,敢为人先,保持个性,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一位教师不一定非得成为教育家、特级教师才会有思想,也不一定非得拿出几本教育专著才能彰显你的思想,但每一位教师最起码应该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人。
做有思想的教师,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召唤。那么,怎样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呢?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丰实知识。教师需要的知识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树立起学无止境的信念,当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而这既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生命质量和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重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没有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只会空想,是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教师要胜任现在的教育教学,必须提升职业修养。这里说的职业修养,不仅仅是指杜绝参与辅导班等明显违背师德要求的行为,还包括把学生当朋友、敬业奉献等传统美德、钻研教书育人方法、采用尊重前提下的引导教育、善于和家长沟通等。每位教师都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自己的新突破。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也有学者指出,对于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来化解教学中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教师从事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机与思想的学生,教师工作不是把知识从个人或书本中复制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消化与吸收,因此,教师不但要“思考”教材如何教,还要“思考”学生如何学,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不会反思、不善于反思,就不可能有思想,就不可能实现新提高。如果教师每天都能够忙里偷闲,抽空坐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仅就课堂教学而言,不善于反思,往往被教材所左右,照本宣科,不敢多说一句话,成为教材的代言人,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有思想的教师,就要以学定教,了解学生实际,注重因材施教,敢于大胆地处理教材,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在反思过程中,还要及时把点滴感悟与思考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反思中成长。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学会研究。教师要做到以学定教,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研究学生的学习,学会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正确思想观念、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结构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身心的全面发展等。而所有这些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实现。也就是说,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教育质量的高低,本质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效率的高低。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有智力的、非智力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的问题很多,主要有怎样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学?怎样使学生更高效地学?怎样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怎样使学生学会学习?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什么是研究?研究=思考+表述,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教师要学会教育科研,但要杜绝假、大、空,要以问题为课题,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课题研究。那些教育大家如此,教育名家也是如此,都需要把工作当作课题来研究。因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工作意识。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求新求变的精神,注重开展科研活动,才能切实改进教学行为模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也是一个教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书匠”和“思想型教师”的根本区别。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热爱读书。吴非在《不要跪着教书》中写道:“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教起书来才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事实上,读书与教书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说: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教书之人应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要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在读书的范围上,不能仅限于教育类的书籍,而应该把自己的阅读视野拓宽,文学类、科技类、社会类的书籍都要读,要在不同领域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教师阅读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