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
[摘要]许寅辉的《客韩笔记》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众多笔记史料中的一部,记载了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作者在朝鲜的经历,是研究甲午战争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作者亲身经历的探索与分析,一方面发掘出传统档案史料中有意隐去的史实,一方面梳理出印证档案史料记载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笔记史料从多种角度更加全面的审视重大历史事件,重新认识其史料价值。
[关键词]华商侨民;甲午战争;笔记史料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8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6[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清末民初,各种笔记史料层出不穷。笔记史料记载一般为作者本人亲身见闻,往往在细节和微观方面能为研究重大历史事件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对这类笔记材料进行研究,可以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以及评价历史事件。许寅辉字复初,自号独醉山人,江苏上元县(今属江宁县)人。1893年春,许寅辉应驻韩英使之聘,在英国驻朝鲜使馆办理文案,兼任翻译。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前后的各种情状,为战争期间当地华商侨民做了许多安顿和保护工作。许寅辉的这些经历在档案史料中鲜有记录,因此“多当时人未尽知者”,这样便为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日甲午战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补充档案史料中极少提及或有意隐去的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客韩笔记》史料价值最高的部分,补充了档案史料中鲜有记叙的个人经历和见闻,为我们从微观和细节方面重新审视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条件。笔记中记载的种种华商华侨的事迹,真实反映了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民众在朝鲜的困苦境遇和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政府在海外侨胞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的冷漠态度。
当时中日战事一开,中国在朝鲜官商竞相回国,情状狼狈。“李太守率电报学生数人将入英署暂避。因华人来者已数百名,英兵把守极严,太守遂避入德领事署。”清朝官员尚且如此狼狈,华侨华商境遇则更为艰苦。“所有避难诸人,除总理事府与理事官绅外,尚有商民数百人,自朝至午,坐立于炎天酷日之中,饥渴交加,不可言喻。”日本官兵依仗武力,对许多华商尽行豪夺勒索之能事。“七月中旬,有华商数十人来署泣诉近日日人强买货物,无以为生……奈常有日兵三五成群来此强买,或擅自携货,不给分文;或稍给若干,不敷半本。一经理论,则持枪作势,只好任彼夺取。数日来本利均失,困苦不堪。”华侨在朝鲜境遇可见一斑。
随着战争的进行,清军败象迭出,日本人在朝鲜举止愈益嚣张,部分朝鲜官民也开始欺凌华人。“乃朝鲜汉城府榜示谓,清民犯罪,应受伊裁处。此示一出,朝鲜巡捕遇华人辄盘诘,动以汉城府挟制。且嘱朝民勿论华商何物,任意给价,彼若亏本不卖,即送官治罪。”甲午战争最终以清廷惨败而收场,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除遭受日本人的羞辱,华人还遭到朝鲜人的鄙视。“自旅顺失后,欧洲各国皆亲日而疏华,即朝鲜妇孺多有见华人而呼为清国狗者,闻之殊堪痛恨。而日人见华人,则以手作刀势,自斫其颈,盖言华人皆作刀下之鬼也。”
中国近代史上,华人被外国人称作狗的羞辱恐肇始于此。由此看出,华人除了物质损失,社会地位也急剧下降,深刻体会到对外战争失败的痛楚。这是古代中国历次对外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情形。朝鲜华侨在战争前后地位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之深远。战争后,日本踏上了富强之路,而中国人受到极大震动和刺激,其心境变化由此亦可见一斑。
华侨华商在朝鲜境遇堪忧,清政府却对此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态度极为冷漠。在此期间,反倒是英国领事馆在客观上为保护华侨生命财产及其权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英国领事嘉妥玛和许寅辉功不可没,都在保护华商侨民方面竭尽所能,起了重要作用。“时署总领事嘉君妥玛由厦门调来,嘉君在华三十年,遇事持平,兼有血性,嘱予晓谕华商民勿动。中日决裂,华商由英保护,产业货物亦如之。倘日人见欺,可来署禀报,代为申理。”
不仅如此,在营救落难的华侨方面,嘉妥玛在许寅辉的鼓动下也是竭尽全力,如笔记中华商王文潭等人深夜在英领事馆帮助下从日军屠刀下死里逃生的事迹记载即为典型代表:
“华商王文潭来禀,称有同伙八人流于外道,去汉城三百余里,所带货物甚夥,只求保全性命,货物次之。情词迫切。予即力言于总领事,行文日署,发给陆军公文护照,载明人数及货物等项……后同伙八人与货物等均得安回汉地,亦云幸矣。”
英领事馆在保护华商侨民方面,还从制度人手,发布条文规章,从外交和制度方面积极保障在朝鲜华商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合法权益。如英领事馆为华商侨民免费发放护照,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经营权益,即可见一斑:
“八月上旬,英署晓谕华商,凡在汉城经营之商民均须来署领护照。去外道者亦如之。尚已返华之商民欲再来营业者,一律领照。查华署向章,凡商民入朝鲜界者,须领照一张,每张照费半元。英署则分文不取……而候领照者重迭不可胜数……所有已盖英印护照,仍必由总董带领该商至日署加盖日印,方能为凭。如遇日兵拦阻,即出该照示之,其围立解。未发护照之先,由英总领事照会日署,言明英署有文案一位暨英署雇用之华人皆不领照,途中一切不得留难。”
甲午战争后期,清朝败局已定,朝鲜官方在日本唆使下制定了许多不利于华商侨民的条文规章,“于是无赖韩民藉端讹诈,挟嫌诬攀,日或数起。”华商侨民痛苦不堪。此类由英使馆出面救助安抚华商侨民的事迹在笔记中数不胜数,这与清政府对海外华人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对清政府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二、映证档案史料并加以细节补充的部分
这部分记载内容多能印证档案史料,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微观角度去体会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境况。笔记记载的种种事迹情形,印证了日本狼子野心、蓄谋挑起战争的阴谋。朝鲜东学党以除暴安良为名的起义迫使朝政府请求清廷援助,清廷派遣叶志超、聂士成率兵两千进驻牙山。东学党见清军介入,“皆称吾辈因官吏虐民太甚,除暴而已,何敢与天兵抗。遂退入山林。华军招之降,党人皆听命。”起义平息。但日本却反应过激:“日本见华兴兵,遂兴师,以保护使馆为词……初次运兵六百名,二次千名……迨六月中旬,陆续所进之兵约三万名。”一来此事与日本无关,日本师出无名;二来当时起义早已平息,日本非但不退兵,反而陆续增兵,人为制造了当时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其用心何为?在此情况下,欧美列强居中调停。“英国力主和,美国实倡之,会议于朝鲜外衙门,驻北京、东京各使臣亦皆会商劝和。”“各国请日兵先退,日人不许。”本来朝鲜局势与日本无关,且不谈日本不经当事国许可出动上万兵力,纵使出兵是为了保护使馆,现在事态平息,理应先行退兵。日本当局不但执意不肯,相反却步步紧逼,不断挑衅:
“六月二十日夜四更,电线被日毁断,揭帖满城,痛詈鲜人甘为臣仆。谓此番兵衅实为朝鲜雪国耻,保朝鲜为自主之邦,痛詈中国水路各师。”
“二十一日早,日兵进王宫,毁电局为驻兵之所。”“二十二日……日本逼鲜国与中国断绝进贡之礼,并下战书,托嘉君代寄天津。”
如果日本挑起战争真如自己所称“保朝鲜为自主之邦”,之后日军在朝鲜表现则是自扇耳光:
“凯还时,迫韩兵鼓乐郊迎三十里。其战也,以韩兵扮作先锋,死伤者依然韩人。既归营,日日悬灯作乐,遍贴揭白,辱詈中华……故韩之壮者逃散四方,老弱妇女号泣道路。”
凡此日军种种丑恶行径,皆从细节方面印证了日本假保护朝鲜之名,蓄谋挑起战争,企图变朝鲜为日本殖民地的史实。
再如甲午战争中的平壤战役,笔记中亦有相关背景细节的记载。叶志超一夜狂奔八百里的情形,笔记中即有相应先兆的印证:“叶志超因牙山战败捏报胜仗,获赏二万两,并畀以总统各军之权。叶益无忌惮,谂知平壤歌妓久冠全球,遂心醉之,日夜在中军帐挟妓宴乐。营哨将弁尤而效之,明日张胆宿娼营中,无复以军务为意者。”
叶志超不但捏报胜仗,而且明目张胆的嫖宿。如此统领,临阵脱逃、狂奔回国亦非稀罕之事。早在平壤战役前,朝鲜官员就曾向清军求援:“闻日兵欲攻黄州取平壤,遂遣人告叶总统,请速进兵……迟则日人必得黄州,而平壤势不可保矣。”清军统领左宝贵则表现出了一个军人应有的眼光和素质,多次催促叶志超前行阻击日军,抢夺战略要地。无奈叶志超不肯离开他的安乐窝。如此指挥,如此态度,如此战力,如何能战胜日军?这些都从细节方面再现了清军败绩,其中反映出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从以上对笔记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笔记史料在微观与细节方面还原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另一侧面,作用显著。作者以其特殊身份记录了甲午战争前后在朝鲜的种种经历与见闻,从细节和微观方面为我们重现了底层民众的境遇,为我们从另一角度研究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资料。《客韩笔记》在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