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影响研究
——以成都龙泉山为例

2016-07-20 06:21王汝辉潘笑宇李雪霖辜小苓

王汝辉,潘笑宇,李雪霖,辜小苓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 610066)



城市近郊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影响研究
——以成都龙泉山为例

王汝辉,潘笑宇,李雪霖,辜小苓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 610066)

摘要:以成都龙泉山作为案例点,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近郊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在身体、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城市近郊骑行男性占90%左右,远远超出骑行发展成熟国家的性别比例;自行车旅游能够显著改善骑行者耐力、心肺功能和抵抗力,能够防治某些特定的疾病;自行车旅游通过自身心理、与他人人际关系、对自然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态度四个层面对骑行者产生积极影响,心理影响超过身体影响。

关键词:自行车旅游;骑行者;身心影响;城市近郊;成都龙泉山

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被赋予了运动的含义,自行车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在欧美国家兴起。许多欧美国家自行车旅游占整个旅游市场的5%以上。英国自行车旅游每年带来数亿英镑的收入,自行车旅游被认为是英国旅游业中发展最迅速的部分。在自行车旅游潮流的引领下,成都自行车旅游获得蓬勃发展,市政府修建了总长约1000公里健康绿道,连接城市中心、周边城镇和城郊景区景点,并提供免费租借自行车5万余辆。相关数据表明,成都骑行圈人数超过10万,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成都骑友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和社团达100多个。可以说,成都市已成为集多样化的骑行路线、多元化的政策支持、浓郁的骑行氛围和规模较大的骑行群体于一体,是引领全国自行车旅游潮流的城市之一。因此,选择成都近郊龙泉山研究自行车旅游,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文献回顾

自行车旅游研究发端于国外,1998年国外学者Simonsen 和Jorgenson出版《自行车旅游》一书,首次提出自行车旅游的定义,即“任何国籍的人,在其假期的某个阶段使用自行车作为其主要交通方式,且自行车是其度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属于自行车旅游者[1]20。同年,Ritchie发表了论文《新西兰海岛的自行车旅游:规划与管理》,结合国际通用的旅游者定义,更为精确地定义自行车旅游,强调对旅游者停留时间的要求,认为自行车旅游者是“指人们以度假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地不少于24小时或一晚,自行车是其主要交通方式且为其度假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自此以后,自行车旅游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绝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开展实证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行车旅游概念、自行车旅游者行为特征、自行车旅游产品供给、自行车旅游影响和自行车旅游系统等方面,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3]。目前未见针对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影响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仅散见于自行车旅游动机研究中。Simonsen 和Jorgenson针对丹麦的自行车游客研究,发现户外锻炼是自行车旅游者的重要动机[1]39。也就是说,自行车旅游通过锻炼会对骑行者产生身体影响。Ritchie通过对新西兰海岛自行车旅游者研究,将骑行动机分为七类:自主与成就、独处、探索、身体挑战、寻找类似/逃避类似社会交往和逃避社会[2]。不难发现,自行车旅游会对骑行者产生身体挑战和社会逃避、社会交往等心理影响。

虽然国内自行车旅游实践发展迅猛,相比而言,自行车旅游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CNKI检索仅能查阅20篇左右文章。大多数文章介绍自行车旅游历史、现状和意义。如万亚军、蒙睿对自行车旅游的起源、开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深入分析,提出自行车旅游早期由少数爱好者自发组织骑车游历、追求贴近自然的健康生活[4];王成峰从运动竞赛角度出发,提出系统的骑行运动方式会推动骑行发展[5];张健、张超慧论证了发展自行车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健康意义[6]。少数文章侧重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如苏玉栋讨论并分析了自行车旅游的特征、种类、制约因素,提出发展自行车旅游需要专业组织提供相关服务、发展专用道路,并解决安全措施和责任问题[7]等。仅有余子萍针对台湾地区自行车休闲旅游作了相关研究,着重分析了台湾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因素[8]。总体来看,选择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

鉴于此,本文借鉴国外自行车旅游研究的实证分析范式,选择成都市龙泉山为案例地,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针对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身体和心理影响的专门研究,探索性提出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影响的规律性认识,以期丰富我国城郊自行车旅游实证研究案例、激发学者对自行车旅游影响中个体影响相关理论的关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首先查阅大量骑行游记,简要归纳描述性资料,发现“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可以接触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世界”,“欣赏到自然风光”等语句重复出现率极高。随后,梳理文献资料,结合与成都数名资深骑行爱好者开展的前期深度访谈资料,提炼出身体、心理、能力、社会交往等基本要素。本研究问卷的内容,经过大量的游记素材、深度访谈资料逐步浮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确保取样的充分性;形成题目后,我们邀请旅游相关专家,征询其对题目与表达内容吻合程度作判断分析,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内容效度逻辑分析的科学性。可以说,本研究的题项设计反映了较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分两部分(见表1):基本信息部分用于研究成都近郊骑行者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对比分析提供较好的样本基础;问卷部分用于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生理、心理影响做探索性研究。其中,问卷设置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生理和心理影响题项,各题项采用李克特5分值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非常不赞同,2表示不赞同,3表示一般,4表示赞成,5表示非常赞成,分值越高,代表被调查者越同意该题项。

表1.自行车旅游及其影响调查问卷

(二)问卷发放和信度分析

针对本文研究的城市近郊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影响,选择以成都市龙泉山骑行者为主要采访对象。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83.6%。采用国际上通用克隆巴赫系数衡量问卷的可信度,克隆巴赫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本研究选取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影响量表,通过SPSS软件对本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其克隆巴赫系数达到0.908,表明量表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此,本研究能够通过信度检验,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的信度。

三资料分析

(一)性别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中,男性骑行者占90%,女性骑行者占10%,男性骑行者占绝大多数,呈现男女比例差异悬殊现象。反观自行车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女性骑行者比例很接近男性,丹麦女性自行车出行量占总量45%,荷兰女性占55%,英国和美国的骑行者仍以男性居多,分别占72% 和76%[3]。即便如此,英美性别分布仍比中国均匀。由此可见,在性别分布上,中国与自行车旅游发展成熟国家呈现非常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女性天生在力量、冒险精神等方面与男性相比有较大差异,女性对外出骑行安全性和便利性考虑更多,同时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照顾父母、养育孩子、家庭劳动等事务比男性多,女性在时间与精力上相对较少亦有很大的关系[9]。此外,国外骑行者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所占比率非常相近。尽管随年龄增长,体质体能下降,致使上年纪人群出游对自行车的使用率有少许下降,但自行车旅游仍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出行方式。就这些特征来看,中国的自行车旅游距离成熟阶段仍有较大差距。

(二)骑行者行为特征分析

自行车旅游总花费方面,花费1000元以内仅占6.7%,1000元到3000元之间占47.4%,3000元到1万元的占28.7%。骑行装备方面,10%骑行者花费1万到3万元,7.2%骑行者消费超过3万元。骑行频率方面,52.6%受访者骑行频率保持在每周三次至至少每周一次之间,23.4%受访者保持在每月一到三次,而每周超过三次的高强度骑行者仅占13.4%。受教育程度方面,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骑行者占79.8%,教育水平高层次化特征明显。骑行伴侣方面,55.5%选择与自己的朋友一起骑行,并且这部分人多数是朋友相互鼓励参与骑行,仅有14.8%受访者享受独自骑行。详细情况见表2。

(三)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身体影响

自行车旅游作为一种健康自然的运动旅游方式,能全面提升骑行者的身体素质,有88.1%受访者认为“自己通过参与骑行,身体更加健康了”。其中,自行车旅游提升骑行者耐力、心肺功能方面尤为突出。在强化心肺功能的研究中,Cooper等人选取900多名丹麦青少年为样本,研究不同的通勤方式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选择主动型通勤的研究对象的心肺功能比被动型通勤者的强11%;骑行者的心肺功能比步行通勤者的强7%[10];本案例的研究充分印证了Cooper等人的研究结论。

表2.骑行者行为特征分析

自行车旅游能防治特定的病痛。有86.2%受访者赞成和非常赞成“自行车旅游能够减少病痛”,访谈发现,骑行对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锻炼所导致的压迫型颈椎病起到类似牵引的效果,对由于长时间低头导致的颈椎位置紊乱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骑行对原发性的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国内外都有通过骑行稳定高血压的先例。

自行车旅游可以有效提高骑行者耐力和抵抗力。骑行是一项体能消耗缓慢的有氧运动,参与者能够坚持下来的比率非常高。调查中,有92.3%受访者赞成或非常赞成“在参与骑行活动后,自己的耐力得到了提升”;81.4%受访者表示“经过规律的骑行运动后自己的抗疲劳能力得到了增强”;82.8%受访者表示“在参与骑行后,自己的抵抗力得到了增强”。一位40岁的男性受访者这样说:“我骑行之前,平常的消遣活动就是典型的四川生活方式,即‘吃饭、喝酒、打麻将’。”谈到参与骑行活动后的最大收益时,他表示:“自从经常骑行后再也没有感冒过”,“已经完全戒掉了喝酒和麻将,每日吸烟量也骤减”,“人精神了,烟也不需要了”。目前,这位骑行者已经发展了不少麻友,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加入骑行队伍。周末叫上朋友,去郊外吃一顿农家特色餐,已成为他们最享受的周末消遣活动。另有一位每周日晚上坚持夜骑的受访者表示:“坚持夜骑的习惯改善了我多年不治的失眠,让我每日能够享受安稳的睡眠。”对于像他一样的骑行者来说,骑行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几天不骑浑身不舒服”。

(四)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心理影响

经过SPSS软件对骑行者心理影响的调查数据分析处理后,选取16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制成表格(见表3)。结合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自行车旅游对于骑行者的心理影响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生理影响。

表3.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心理影响

本研究将对骑行者的心理影响划分为四个层面,即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影响、对自然态度的影响和对生命态度的影响,以下简称自身、他人、自然和生命。这四个层面依次深入,相互影响(见图1)。

图1. 心理影响的层次及相互作用

在自身提升方面,自行车旅游对骑行者的影响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更愿意接受生活的挑战。自行车旅游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需要在出行前确定团队出行目标。完成目标为骑行者带来的成就感,使他们更加愿意接受其他更困难的挑战。84.2%受访者表示“骑行让他们更愿意接受生活中的挑战”。第二层次,有效缓解压力和愉悦心灵。自行车旅游既有运动特性,亦有旅游特性,通过自行车旅游帮助骑行者有效释放生活中的压力。82.8%受访者认为“骑行让他们缓解压力”。第三层次,提升自信心和坚定应对困难的态度。这个层次的影响是前两个层面影响的叠加产生的效果,完成目标所带来的压力缓解和愉悦心灵让骑行者更从容地面对生活。78%受访者认为“骑行让他们更加自信”。一名中年受访者回忆起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骑行经历时提到:“在西岭雪山的一次骑行活动中,我以最后一名的名次完成了比赛,但在高海拔加高坡度的双重挑战下,我视这项比赛为自己骑行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对自己更有自信了。”第四层次,自行车旅游后,感悟反思获得的积极心态和幸福的感受。幸福是人们经过感受,继而进行判断、反思得出正向阈值后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自行车旅游途中,骑行者遇到困难和挑战,在终点通过自身感受和反思,这个过程能够对骑行者的苦乐正向阈值起到积极的影响,76.6%受访者从自行车旅游中获得了幸福感。

团队协作是自行车旅游另一大特殊魅力,自行车旅游创造、提供和他人相处的机会,促成自行车旅游团队的协作特性是多元化。首先,新手可能因为在路线规划、路况预估、应急处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在骑行中遇到困难。因此,骑行团体多由“老带新”这种形式发展壮大,骑行中新手会受到各方面的照顾。新手成为熟手后,也会热情地将自己曾受到的帮助传递给后来的新手。这种传统缔结了骑友之间特殊的感情纽带,即一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与关心。调查中,84.7%受访者表示“参与骑行后,自己更愿意与他人分享了”;78.5%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参与骑行后,对陌生人更有亲和度了”;80.4%受访者“通过骑行学会了更加关心他人”。一位受访者曾用“帮助我走出了自己的世界”来形容骑行。骑行能够一定程度上打开骑行者对周围人的胸怀,积极影响骑行者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一位每周都带领自己读初中的孩子骑游龙泉山的父亲,在受访中表示:“自行车旅游不仅能在孩子的成长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还给我和孩子提供了绝好的亲子互动的机会,增加了我和孩子的沟通和默契。”

自行车旅游让骑行者与大自然更加亲近,远离城市喧嚣,感受自然之美,使骑行者走出繁忙的都市,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更加热爱并珍惜自然。这一点在研究中特别突出,92.4%受访者认为“骑行让他们更亲近自然”,82.3%受访者认为“骑行让他们更敬畏自然”。在一次访谈中,受访者表示在自行车旅游中,他感受到了“最原始的快乐”。而这种强烈的感情能够激发骑行者的环境责任感,敬畏自然感。受访者一再强调:“这种自发的责任感,有着通过外部号召无法达到的高度。”

自行车旅游最深层次的影响是其能够提高骑行者对生命的热爱。强度和难度大的自行车旅游本身就是骑行者自我实现需求的产物。自行车旅游通过对骑行者身体素质的改善、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和与他人关系的改善,满足骑行者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从这些方面赋予生命更大的价值和更深刻的意义,最终激发骑行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90%受访者认同“骑行让其更加热爱生命”。

四结论及建议

1.自行车旅游确实能全面提升骑行者的身体素质。很多受访者和专业人士一再强调,正确的骑行姿势和骑行行为是确保获得良好身体影响的前提条件。建议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行车旅游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照自行车旅游发展成熟国家经验,考虑将广泛的骑行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纳入学校必修课程。结合自行车旅游专业性很强的休闲健身运动特点,发挥“乐中学”和“干中学”优势,强化骑行社团和家庭成员“传帮带”作用,提升自行车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

2.自行车旅游让骑行者更愿意接受挑战。挑战来自于对设定计划和目的的成功征服,自行车旅游团体或个体的计划性、目的性是确保和强化心理影响的基本条件。建议自行车旅游者或社团科学拟定旅游计划,明确自行车旅游目的地,骑行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到达目的地的阶段性,让骑行者充分体验“自行车旅游的过程之美”,切身感受不断征服过程中挑战困难的成功感。针对经常性自行车旅游者,建议策划难度递增的自行车旅游计划和线路,让骑行者在一次次难度叠加过程中强化挑战、强化提升自信心和坚定应对困难的态度。

3.自行车旅游让骑行者与大自然更加亲近,通过休闲健身运动让骑行者释放压力和愉悦身心的同时,让骑行者自觉强化环境责任感。可以说,自行车旅游以“寓教于乐”方式,内生性激发骑行者的环境责任感,具有外部号召无法比拟的高度,这对推广绿色交通出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国家战略,制定可操作性政策建议,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建议政府在制定自行车旅游绿道规划时,遵循“设计结合自然”原则,同时引导骑行社团或网络社区增强“自行车旅游强化环境责任感”和“自行车旅游是节约型出游方式”方面的话题交流。

4.自行车旅游通过自身心理、与他人人际关系、对自然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态度等方面对骑行者产生积极心理影响。深度访谈发现,积极心理影响来自于骑行过程体验、团体协作和反思交流,强调团体出游和社会交往是促成积极心理影响的必要条件。自行车旅游发展成熟城市经验表明,社会团体开展各类推广活动,激发不同社会群体对骑行的兴趣和热情,是推广自行车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引导和鼓励,由旅游协会或自行车协会倡导,针对不同群体、年龄阶段、性别、兴趣、行业等成立社团或俱乐部。自行车旅游俱乐部等社团在组织集体骑游活动时,强调专业化分工协作,注重营造游前、游中和游后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

5.近年来,虽然成都自行车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引领全国潮流,但与自行车旅游发达成熟国家从性别、年龄分布、人均消费等人口统计学指标对比发现,成都距离发达成熟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发达程度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在于政府提供自行车旅游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等公共服务上,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为自行车旅游提供安全性和便捷性设施和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建议参照国外经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自行车旅游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强化“补短板”思维,采取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改善措施。如自行车停车设施不完善,导致成都自行车小偷猖獗,是阻碍自行车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11]29-31。建议政府运用PPP模式,在骑行站点如龙泉山顶、高威公园等设置有偿使用自行车专用停车场,聘请专人看守,以确保自行车存放安全。

参考文献:

[1]SIMONSEN P S, JORGENSON B, ROBBINS D. Cycling Tourism[M]. 1st ed. Bornholm: Unit of Tourism Research at Research Centre of Bornholm, 1998.

[2]RITCHIE B W. Bicycle Tourism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8,(6): 567-582.

[3]邓冰,陈玲玲,张翾.国外自行车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5,(3):116-126.

[4]万亚军,蒙睿.自行车旅游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2):59-60.

[5]王成峰. 对自行车运动供能系统特点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16):376.

[6]张健,张超慧.我国发展自行车旅游的意义[J].现代商业,2008,(8):196.

[7]苏玉栋.自行车旅游特征分析及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2010,(8):109-110.

[8]余子萍.台湾地区自行车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3,(20):73-75.

[9]罗远东,李海英.户外骑行行为特征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8-61.

[10]COOPER AR, WEDDERKOPP N, WANG H, ANDERSEN LB, FROBERG K, PAGE AS . Active travel to school and cardiovascular fitness in Danis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6,(10):1724-1731.

[11]张星.成都地区自行车旅游现状与发展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责任编辑:钟秋波]

The Influence of Suburban Bicycle Tourism on the Rider:with Longquan Mountain in Chengdu as an Example

WANG Ru-hui, PAN Xiao-yu, LI Xue-lin, GU Xiao-ling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With Longquan Mountain in Chengdu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influence of suburban bicycle tourism on the rider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he study shows that among suburban riders, males account for about 90%, far beyond the sex ratio of riding developed countries. Bicycle touris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ndurance of the rider, heart and lung function and resistance,and prevent certain diseases. Bicycle tourism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mainly psychologically rather than physically, on the rider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rider’s psychology,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and life.

Key words:bicycle tourism; ride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suburb; Longquan Mountain in Chengdu

收稿日期:2016-04-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内生路径研究”(13CMZ049)及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西藏旅游产业战略主导性及其实现机制研究”(TYEPT20144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汝辉(1976—),男,湖北黄冈人,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 潘笑宇(1993—),女,四川资阳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李雪霖(1994—),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 辜小苓(1995—),女,四川自贡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4-00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