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中国人常说“爱拼才会赢”,德国人则常说“让我们一起拼”。如今,不论是住房、汽车、工具、花园,还是烹饪、聚会,甚至聘请员工等,德国人越来越青睐“拼经济”。“拼经济”在德国不仅是一种新的消费经济,也是一种新的经济价值观。
拼吃拼住是主流
“可卡萨”是一家“拼食”网站。这个网站为德国27个城市的美食爱好者提供聚餐的机会。网站的运作方式非常简单,只要你家有厨房、热爱烹饪,就可以报名参加。每次活动都会随机选中成员的厨房作为聚餐场地。直到聚会的前一天,参与者才会被通知明天到底会在谁家聚餐,大家要做什么菜,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采购员或主厨等。
《环球时报》记者最近也参加了“可卡萨”在柏林的一个聚餐会,主题是意大利餐。主人是28岁的银行职员玛丽亚。记者作为采购员,购买了意大利面条、硬奶酪、海鲜等食材,费用大家分摊。之后,大家在主厨召唤下,一起烹饪,一起用餐。据称,“拼食”网站已经赢得大投资者的青睐。
德国人也爱拼住。德国目前有六成人租房,这其中又有30%选择合租。不仅是普通民众,许多德国医疗中心、新创企业中心等,也是大家一起拼租,既便宜,又可以发挥集团优势。
慕尼黑的工程师马库斯则经常进行“拼游”。他将自己在慕尼黑的住房同国外网友的住房进行交换。一个月前,他刚去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度假两周,住在一个可以看到大海的房间。房间里一应俱全,比酒店更有人情味。为此,他只需在一个住房交换网站缴纳100欧元的年度会员费。当然,他的家里也欢迎国外网友光临。
拼车拼人更流行
作为“汽车王国”,德国人“拼汽车”已非常流行。“汽车共享网”是一家专门提供私家车共享的网站,有8000名会员。《环球时报》记者进入网页实名注册后,在搜索框内输入城市的名字,立即看到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私家车资料。价格也很优惠,24小时20欧元左右。德国《资本》杂志称,参加“汽车共享”的人,比拥有私家车的人每月可节省100多欧元。
许多德国汽车公司也将“汽车共享”视为赚钱的商业模式。如奔驰公司2008年创办Car2Go,在德国全境投入超过2000辆Smart微型车,用户只需交纳不多的会费,就可得到一张会员卡,这张卡同时是通用车钥匙,可以打开同城中任何一辆供租赁的汽车。
除了私家车,德国农村还流行拼农用机械。一位农场主对记者说,现在的机器很贵,每年用的次数又不多,所以他与几个农场主一起拼用,省下一大笔钱。德国还有新创企业推出“拼家庭工具”的APP,想用某种工具的人,只要输入名称,就可以找到哪个邻居有工具。一位用户对记者说,自己每年使用电钻的时间仅有几十分钟,买新的浪费,不如拼用。至于费用,有的免费,有的象征性收费。
甚至,德国还出现“拼人”热,几家小公司同聘一个专业人才。这既保证这个人才的固定收入,也节省小公司的支出。德国还有大约200家企业开展员工交换项目,以便取长补短。员工在交换中也学到更多本领。
政府也爱拼项目
除了衣食住行,德国人还可以拼音乐。“客厅音乐会”网站则让大家一起组织一场音乐会,志同道合的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找到自己的同类,从通俗到摇滚再到爵士都有。
德国政府也开始扩大与其他国家的“拼”项目,比如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同用一些卫星;德国还与欧洲各国“拼”办大学课程;而在环保、军事等领域的“拼”研发项目,也越来越多。
“拼经济在德国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德国经济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拼经济”在德国流行原因很多:一是德国人价值观在改变,“占有”不再是最看重的价值指标,“分享”成为新趋向;二是环保因素,“拼经济”节约稀缺资源;三是网络时代,各种APP、社交媒体促进“拼经济”发展。罗多夫认为,“拼经济”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持续性经济。▲
【点评】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中国市场目前也有一些“拼经济”,例如一些团购网站、打车软件等等,但和国外不同,中国这种“拼经济”的用户活跃度不够,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不多。此外,“拼经济”的丰富性也不如国外,在某些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德国这种形形色色的拼经济是很好的借鉴,植入到中国市场中也能很好发展,因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给“拼经济”提供了支持。但中国有一个问题,对于如打车软件等“拼经济”,政府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和法律保障,因此要发展这一行业,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