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振伟
摘 要:当前经济背景下,创业逐渐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而且,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主体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本文,探讨了机会信心对创业者行为以及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对创业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业者行为;机会信心;创业活动
一、引言
创业活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因此,近几年来创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且对于创业者的研究也明显增多。创业者以及创业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此外,创业机会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密切关注。近些年来,创业机会的相关研究焦点大致包括创业机会的识别、机会的开发以及机会的评估等。但是,对于创业机会信心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着重探讨了创业者机会信心对创业者行为和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创业机会与机会信心
机会(opportunity)是许多行业所追求的重要资源之一,机会往往代表着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对于创业背景下的机会而言,创业机会(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依据。机会是从事某项活动的有利通道和恰当时机,创业是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事业的活动。王朝云认为,“创业+机会=创业机会”因此,创业机会被定义为创业过程中企业开创新事业的有利渠道和恰当时机。机会信心的产生源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存在的感知和识别,当创业者认为机会的存在并且机会所带来的价值较大时才会产生机会信心。因此,机会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行为。那么,创业者机会信心、创业者行为以及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接下来本文对此进行了充分地探讨。
三、机会信心与创业者行为的关系
机会信心会对创业者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创业者的创业行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创业者是否采取创业行动取决于,他们是否对所看到的机会充满信心。因此,创业者的机会信心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业行动。在现实中,一部分人采取了创业行动是因为他们克服了创业不确定性的干扰。然而,并未采取创业行为的人往往对创业行动充满了怀疑并且缺乏他们所需要信心。若是要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保持努力的状态,需要让创业者对他们所拥有的机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充满信心。此外,创业者对于机会和创业行动结果的评估和预测十分的重视。创业者感知到共同的机会和利益,那么很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机会的感知或者是创业警觉性的人,并不会采取创业行动而且也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如果创业者无法继续采取创业行动时,很可能会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甚至是放弃创业。当创业者认为创业机会存在,并且创业活动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时,创业者会充满成功的信心。
与此同时,机会信心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联系到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机会的识别的探讨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识别到创业机会而有些人无法识别创业机会。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在这些研究中发现创业者存在异质性,因此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也会存在差异。无论何时,总会有一部分创业者能够识别到机会,并且成为企业家。有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先前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创业者的能力,尤其是会影响到创业机会的识别的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创业者的创业警觉性对机会的识别会有极大的影响。创业警觉性较强的创业者会有更高的机会识别能力,对于机会信心的建立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创业者的创业行动的开展和锻炼,会增加其创业警觉性。因此,创业者机会信心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同时创业者的行为又会影响到机会信心。
四、机会信心与创业活动的关系
机会信心会降低创业活动终止的可能性,并且会改善创业的运行状态。创业者对创业机会充满信心,会激励他们继续推进创业活动最终可能会取得创业的成功;相反缺乏对机会的信心,可能会阻碍创业进程导致创业活动的失败。如果创业者失去信心并且放弃创业,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再相信新企业想法的可行性。或者说,创业者们认为他们不适合再继续探索此创业想法。创业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变化,因此创业者对于机会的评估和预测也会发生改变。机会信心反映了创业成员对机会的判断和评估,这种判断会导致创业成员继续或者是放弃创业。创业者创业的初期对机会充满信心,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进行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冲击此创业机会。比如说,创业者在建立新企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面对并克服阻碍因素,包括负债、创业者经验不足、前期计划失败等。Dimov的研究发现前期的计划和创业者的经验,包括创业经验以及行业经验对创业活动存在积极地影响作用。但是创业者对于创业机会产生怀疑并且未来的预测较差时,极大可能的会放弃本次创业以避免盲目的投入带来更多的损失。
五、创业者行为与创业活动的关系
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推进者,因此创业者的行为对创业活动至关重要。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会通过多种方式对创业活动和结果产生作用。比如,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会给其他创业者带来正向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会维持创业活动的稳定推进,也会对创业行动的成功带来有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创业者经常表现出不耐烦的行为以及不认真的态度,会严重降低自身的工作激情,而且会冲淡其他创业者的事业心。在这种状况下,会导致创业活动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甚至是无法进行而终止。实际上,创业者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此在创业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促进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机会信心会与创业活动会互相产生重要的作用。此外,机会信心对创业者行为产生影响,而创业者行为又会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建立了三者的关系见图。创业者机会信心会促进创业者采取创业行动并且可能会成为企业家。创业活动研究是一个非常新颖的领域,与传统的管理学研究领域相比缺乏比较成熟的体系。因此,本研究对于创业机会信心以及创业活动的研究尚存在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得到后续的研究来加以补充。首先,创业者机会信心促进创业行为的同时会促进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创业者机会信心对于创业过程而言十分的重要,并且应该受到创业企业的重视和关注。其次,创业机会信心促进创业活动,而且创业机会信心也依赖创业过程中的行为。为此,创业者的行为对创业过程的影响非常重要,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俊,任兵.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2008(7):91-102.
[2]Tumasjan A, Braun R.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How Regulatory Focus and Self-Efficacy Interact in Influencing Opportunity Recogni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 27(6): 622-636.
[3]Grégoire D A, Shepherd D A. Technology-market combination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opportunity-individual nexu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 55(4): 753-785.
[4]Lumpkin G T, Lichtenstein B B.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the Opportunity-Recognition Proces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5, 29(4): 451-472.
[5]王朝云.创业机会的内涵和外延辨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6):23-30.
[6]Davidsson P.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nexus: A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5, 30(5): 674-695.
[7]Mcmullen J S, Shepherd D A. Entrepreneurial action and the role of uncertainty in the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1): 132-152.
[8]Harper D A. Towards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8, 23(6): 613-626.
[9]张爱丽.试析个人因素与机会因素的匹配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10):59-64.
[10]Dimov D. Nascent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emergence: Opportunity confidence, human capital, and early plann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 47(6): 1123-1153.
[11]Dimov D. Beyond the single-person, single-insight attribution in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 31(5): 71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