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曙光
以画民族之像为己任
文:张曙光
第四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究班学员与导师的留影
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若要总结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立足于民族人才的培养。虽然教学的目的是艺术创作,但是其意义并不是仅囿于艺术创作本身,在学员绘画艺术能力的提升之外,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他们在作品当中融合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对于高研班的学员来说,创作的指向绝不仅是单纯地画出一幅好作品,他们肩负着通过作品来表现民族文化、民族形象的使命。换言之,即以画民族之像为己任。
每个成长于民族地区的画家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的本能的使命感,因为他们有着民族文化自觉的基因,迫切地期望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以本民族为创作内容的艺术家而言,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再回过头来重新认识、研究自己的民族,这样,艺术家具备的优势、潜力才会真正发挥、释放;也才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在个人心灵中的凝结转化成为创作的原动力。
以表现民族文化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已经过了几代人的洗礼,从董希文、黄胄再到詹建俊、靳尚谊等老一辈画家都是以表现民族文化形象为己任,他们深入边疆生活,深入地研究民族文化。由此,他们创作出许多守望传统文化、体现时代变迁以及本民族人文精神状态的艺术作品,在作品中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疆土之美以及新社会民族豪爽奔放的性情。
民族文化精神核心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交流和碰撞一直在民族与民族之间进行着。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少数民族社会自然也面临着现代化的诉求。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受到了深刻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对于少数民族画家而言,新形势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困惑以及整个国家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充分自觉,全球对话与交流的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便是艺术创作的新的思考命题和空间。
面对商品时代的到来、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反思”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画家必须思索的课题。而为了有效、合理地融合民族传统和现代文化,高研班学员们在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整合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至今这样的探索和尝试也仍在进行当中。在艺术表达方式更现代化的今天,高研班的学员的作品应不同于每一代艺术家,这就要求他们要找寻新的艺术表达语言,并且探索出不同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塑造新的民族形象,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去探寻新的可能。
丽日 李立国 178cm×180cm
陈刚 吉祥结 178cm×234cm
革家织绣图 吴洁 205cm×135cm
三川呐顿之一 白凤英 115cm×190cm
三川呐顿之二 白凤英 115cm×190cm
江南意韵 伍国春 135cm×200cm
桐寨风雅 唐雪梅 135cm×123cm
伊力夏提·米热孜克帕尔 180cm×180cm
朝圣朝圣 晋米扎西 140cm×90cm
钢铁战士北部湾 柳风 180cm×180cm
侗家阳光 韦明思 180cm×1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