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先:从革命家到教育家

2016-07-19 10:18文/王
乡音 2016年5期
关键词:济南学生

文/王 攒



张承先:从革命家到教育家

文/王攒

〔编者按〕从2010 年庆祝河北省政协成立60 周年起,本刊几年间连载了自省政协1950 年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几十名委员的业绩,受到广大读者欢迎。2015 年是省政协成立65 周年,为了彰显广大委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或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卓越贡献,本刊继续展现了不同时期各界省政协委员的风范。2016 年接续刊登,以飨读者。

张承先(1915~2011),山东省青州府高苑县(今淄博高青县)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中历任中共鲁西区委宣传部部长、冀鲁豫边区委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冀鲁豫二地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平原省委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大学工作组组长兼党委书记、邯郸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河北省委常委兼革委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四届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张承先

张承先96年人生历程中,经历坎坷,虽曾担任党政领导的多个职务,但其中有半个多世纪是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紧密相连的,从革命家到教育家一路走来。

在济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张承先虽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但生活并不富裕。他小时候总吃高粱窝窝头,改善生活时是摊煎饼,只有夏季收了麦子才能吃上面条。于是,张承先的父亲转向经营商业,在临街房子开辟了两个门脸,卖日常杂货和文具书籍,收入逐渐丰盈,家境也慢慢好起来。

童年时代的生活,张承先在战乱中度过。当时,国民党北伐军打到济南,日本出兵干涉,日军打死五六千中国人。军阀张宗昌部被北伐军击溃后,溃兵乱窜,山东秩序大乱。军阀孙殿英部在盗掘清东陵后也流窜到山东。他的部下韩风起部占领了高苑县城。一天拂晓时,张承先的父亲趁匪兵抓夫抬死尸的机会逃了出来,张承先也趁给匪兵遛马的机会逃了出来。高苑县城是待不住了,全家四处逃难。

1928年济南惨案后,张承先全家搬回高苑县城。1922年,张承先在县城读初小,1930年从县立高小毕业,考上了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他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如《少年漂泊者》《彷徨》《呐喊》等,知道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931年,张承先读初二的时候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奋然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经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生会串联,12所中等学校的两千多名学生走出校门游行示威,张承先积极参与其中,要求赴南京请愿。12月5日,游行学生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种种阻挠,冒雨奔向济南火车站,要求乘车南下南京请愿,要求中央政府对日宣战收复失地。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得悉,电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禁止开车。各校请愿团组成临时指挥部与当局交涉,但韩复榘仍拒绝发车。这时传来消息说有国际列车开来,同学们认为车上有国联调查团的人,于是决定卧轨拦车。济南山东一中的同学非常勇敢地冲在前面带头卧轨,张承先就是其中一位。

军警将他们拉回来,他们又扑回去,以充满热血的爱国之躯挡住了南来北往的列车,中断了交通。张承先等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了济南广大市民的支持。韩复榘怕事情闹大,不得不下令发车,于是学生们被装进闷罐车里南下南京。12月12日下午,蒋介石允许单独接见济南的学生,训斥学生无理。12月17日,全国各省市在南京请愿的学生举行联合示威游行。张承先等学生高喊口号,在向中央政府外交部、《中央日报》发问无果的情况下毅然将其砸毁。当学生游行到珍珠桥时,国民党军队竟然开枪镇压,打死了不少学生。12月18日,军警把山东学生押解上车运回济南,学生返校后学校不予收留,张承先等学生只好回家。

第二年春天开学后,张承先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因学生到南京请愿被镇压极为气愤。一天夜里,他用墨盒中占满墨汁的丝棉在校园内墙上写了“打倒卖国政府”的大标语。省教育厅进行追查,学生们相当不满,发动了一场反对学校当局压制抗日救亡运动的斗争全校罢课。学生代表和校方谈判提出学生爱国无罪,要求收回成命,但遭校方拒绝。这时聚集在校长室外面等待谈判结果的张承先和其他同学冲进校长室将督学马汝梅痛打一顿,校长孙东升从窗户逃跑。此后,张承先被挂牌开除。

从清华大学走上革命道路

济南是待不下去了,张承先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来到北平的弘达学院听课学习。一年后,张承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北京师大附中。进校后,他抓紧一切时间好好学习。在附中的学习激发了张承先对科学殿堂的向往,曾萌发了科学救国的念头。其间,张承先还经常阅读鲁迅的著作。有一次,鲁迅先生到北师大风雨操场讲演《再论第三种人》,内容是大众需要自己的文化作品,新文艺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方法也阻挡不了。鲁迅的讲演点燃了张承先对大众文艺的热情。

1933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6月签订《何梅协定》,出卖华北主权,接着又签订《秦土协定》,将察哈尔主权拱手相让。面对这种亡国灭种的险恶局势,广大爱国民众痛心疾首,张承先决心投身革命运动。他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学习了《中国大革命史》《中共六大决议》,在内部传看了党的“八一宣言”,还读了马列主义著作,从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抗日救国的主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领导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革命力量,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因此前张承先没得到消息,他没有参加游行。7天后的“一二·一六”游行时,队伍从西便门进城到了天桥,在天桥召开学生、市民大会,然后向前门进发,但却遭到军警的阻拦。受阻后,游行队伍改道和平门,张承先在此加入队伍,随游行的师大同学南行到菜市口,遭到军警的猛烈袭击,队伍被冲散。张承先在向北奔跑时,从胡同中窜出来一个军警,举枪向他刺来,他灵活躲开,只是衣服上被刺了一个大洞。

1936年2月,经同班同学刘家栋介绍,张承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张承先感到自己找到了革命归宿。入团后,他焕发了新的生命,经常吟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激励自己踏着志士的献血前进!

在师大附中时,张承先与同班同学傅英豪办了个壁报,把从《巴黎救国时报》上翻译的有关红军的消息登在壁报上。为了扩大宣传,张承先还和同学刘植岩成立了演讲团,定期选定题目分头准备演讲稿。一次,他们的演讲题目是《论广田三原则》(批驳日本外相广田侵略中国的言论)。演讲中,张承先驳斥了广田的“中日亲善、经济提携、共同防共”的谬论,并引用鲁迅文章中“炸进去、炸进来”的话来揭露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演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1936年,张承先参加了支援河北十七中的“三三一”抬棺游行活动。他在济南的老同学袁汝德在河北十七中学习,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2月9日被学校开除。2月17日,北京市学联组织西城区大中学校代表八百多人护送被开除的同学回校,张承先和附中部分同学参加了支援活动。1936年5月,张承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张承先考入清华大学,担任新年级党支部书记,带领学生党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张承先利用暑假时间回到高苑县,组织了高苑旅外大中学生抗日救亡联合会,掀起全县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这年10月,张承先留在山东参加敌后抗战,成为第一批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成员,被分配到鲁西北抗日游击总司令范筑先处任范的秘书,随范筑先将军誓死坚持鲁西北抗战。

张承先(右二)在听取烟台大学筹建情况汇报

为落实教育战略地位奔走呼号

新中国成立后,张承先担任党政主要领导工作。“文革”开始后,任北京大学工作组组长兼北大党委书记,因抵制极“左”路线受到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得以平反,走上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在教育部副部长岗位上,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1983年至1993年,张承先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主持教科文卫委员会日常工作。其间,他积极为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仗义执言、奔走呼号,大力推进教育立法工作。

1985年4月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在审议国家预算时,许多代表对教育经费增长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有意见,要求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生均公用费也应增长。在主席团会议上,张承先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提出修改预算报告的建议案。彭真委员长非常重视,当即宣布预算报告暂缓通过,由王任重副委员长和张承先找财政部长研究修改预算问题。王任重告诉张承先,国务院领导对修改预算案很有意见,认为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张承先不是不知道,为何还提出这样修改预算的意见。但是国务院最终还是按照人大审议意见修改了预算报告。

提出教育经费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生数平均公用费逐年增长(即两个增长)。国家财政预算报告修改后人大方予以通过。这就开了国务院提出财政预算报告全国人大审议不同意就不能通过的先例,为教育经费必须实现“两个增长”奠定了法律基础。

但是,“两个增长”落实后,教育经费还是很困难。因此又提出从实际交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中的附加率1%作为教育费附加。这个提议得到国务院的同意。

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师资问题,1985年11月,在六届全国人大第十三次常委会上,由张承先牵头,57位全国人大常委联名提出拨专款加强师范教育的议案。师范教育得到了加强,解决了义务教育又一个关键性问题。

1986年4月,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委员长会议决定,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办公厅参加,会同有关国家部委就实施《义务教育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张承先积极领导并直接参与了这一工作。他不顾71岁高龄,参加了四川省义务教育调查组,带队深入四川偏远山区调研,提出了一个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的建议报告。他不仅积极倡导农村教育改革,还亲自抓了烟台地区农村“三教统筹、农科教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猜你喜欢
济南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聪明的学生等
Hi济南
Hi济南
『济南第一团』鏖战济南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