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明长
出版文史图书对我的历练
文/马明长
考察古树木
这张照片摄于2008年,中间那个背书兜、正在与同事围抱古树的年轻人,就是我。这是为采编文史资料,我到深山区的西庄村,考证一株树龄500多年古树时留下的纪念。这张照片还收入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邢台县历史文化遗存》文史图书。
谈到这本图书,不仅是一项重要工作成果,也承载着难忘的经历和记忆。作为副主编之一和执笔人,我参与和见证了整个成书过程,前后历时3年,采编20多万字,从3万多幅图片中精选出800多幅。为出这部书,我经受了历练。
我多年在邢台县政协工作,文史采编让我学会了许多新东西。文史征集研究是政协一项特色工作,涵盖丰富,涉及面广,包含文化、方志、党史、旅游、建筑、宗教、林业等多方面知识,这其中有好多以前没有接触过,或一知半解,必须要从头学起。
在考察古迹中,许多专业名词和术语搞不懂,就向有关部门的同志请教,查阅资料,到图书馆、档案馆,一泡就是好几天。还多次到市文保处、县文保所,了解古文物知识,拍摄馆藏文物。古碑刻只有做成拓片,制作照片的效果才能更好。祝村镇有个字画屋,是清代一富户广拓名家书法,历时数载精工制作而成的,有十多通碑刻。我们专门请技术人员帮带指导,一连拓了一个多星期,不但获取了珍贵拓片,还掌握了做拓片的基本要领。
搞文史资料虽是个苦差事,但能磨炼人的意志。采编工作,少不了到基层跑跑,古遗址、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古山寨、古道古桥等,都需要实地考证。特别是照片拍摄,非常辛苦,不少古迹隐匿在深山老林,没有道路,荆棘丛生,拍摄中衣服划破、跌倒扭伤是常有的事。翻山越岭对体力也是一个考验,有时一天走七八个小时。有时候,一处古迹一次难以完成,甚至要去两三趟。有一次拍古槐,出发的时候晴空万里,到目的地却阴了天,拍得不理想;第二次去不巧相机出了故障;我和同事们不甘心,“三顾茅庐”才总算搞定。野外作业还有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一年深秋正爬山,下起了大雨,大家跑到山洞中避雨,淋得直打哆嗦。有一次在数九寒天爬山拍摄中,衣服被汗水渍透了又冻得发硬。尽管吃了好多苦,但有了文史成果,都认为很值得。
这些年,通过采编文史资料,我还结识了许多朋友,也是工作中的一件乐事。皇寺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陈建军是镇主管文化的负责人,平时对历史文化很有兴趣,对该镇的古迹了如指掌,他一连数天带我们考察,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他来邢台办事时,经常和我切磋历史文化。天梯山景区内有靖康元年的石刻,记载着金兵南犯,邢府被占,张俊、牛昌等将领英勇抗金的故事。景区负责人是县政协委员刘金同,为了考证有关史实,他亲自到大学找教授请教,把研究成果提供给我们。他说,文史资料对提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对发展旅游很有帮助,希望把他的景区文化好好挖一挖。在图书初稿送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审中,责任编辑反复与我们沟通,对书稿又一次次地修改,为了一处史实,斟酌推敲,先后修改了6遍之多,我从中也学到了编辑知识,受到了锻炼。
这部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影响。县领导外出招商引资或接待上级考察,经常将这本书作为礼品赠送,宣传邢台县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环境。在省政协编写河北文史全书邢台卷、市政协编写邢台文化大辞典中,我们也提供了大量素材。在县里编写县志、年鉴、中小学历史文化读本中,都参考和运用了好多文史资料。
图书出版后,我又反复阅读,发现书中有些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图片编排处理上的瑕疵,还有一些新采集的资料没有收进去。这些,有待进一步完善,再版时这本文史资料会更加丰富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