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进田企业董事长 赖坤洪
增强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驱动三四线城市赶超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进田企业董事长 赖坤洪
当“是否留在北上广”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时,人们关注的更多是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如今教育、医疗、文化、科研等公共资源对大城市的倾斜,自然能吸引更多人才。然而,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推动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因为更多三四线城市的崛起,不仅能解决收入,就业等问题,还能进一步平衡社会资源,缓解一线城市日益增大的人口压力,这也符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大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先天性不足,可以用“缺、弱、低、少”四个字概括。一方面,三四线城市高校资源与科研机构稀缺,少技术创新平台和载体。且人才集聚力弱,目前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科研等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很难招到人才。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投入少,配套不足,引导和驱动力不强。
除了劣势,三四线城市优势也同样明显。三四线城市土地人力和生活成本都较低,有着适合初创业者起步与发展的地利因素与人文环境。此外,三四线城市传统企业占比大,转型升级意愿强烈,有渴望好项目和技术人才团队加盟合作的刚性需求。
如果要让创新创业成为三四线城市赶超发展驱动力,我们认为必须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
希望国家能够在宏观上对三四线城市给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财政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策等倾斜扶持,让技术、人才及创业团队向三四线城市流动,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各领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人员创新就没有落脚点,没有创新的载体就无从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
因此,建议:
制定倾斜扶持政策,从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等倾斜扶持三四线城市建立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如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等。对于如何“引进、留住人才”,一直是三四线城市的一道难题。国家应大力倡导柔性引才,鼓励一二线城市高校、研究机构与三四线城市企业与产业园区进行产学研合作,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一批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出台更加接地气的帮扶三四线城市人才引育倾斜激励政策,如给予三四线城市科技人才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更优厚的政策待遇,鼓励一二线城市创新创业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向三四线城市流动,以帮助三四线城市集聚四方精英,带动创新驱动发展。
出台鼓励一二线城市高校与科研机构向三四线城市转移技术的扶持政策,引导三四线城市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另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中央企业结合三四线城市产业特色谋求合作,带动三四线城市赶超发展。
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出台一二线城市结对帮扶三四线城市的帮扶政策,实施精准帮扶,并增加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提高应用研究投入的比重,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由此努力营造三四线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鼓励在三四线城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科学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