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探析

2016-07-19 01:21:27隋长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辽宁沈阳110136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校报师生发展

隋长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辽宁沈阳 110136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探析

隋长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辽宁沈阳110136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迎来了数字化时代,新闻的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中的重要媒体,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关注度降低以及读者群萎缩等。这就要求高校校报积极改革和创新,将纸质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加强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从而为师生校园生活提供精神食粮,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文章对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创新发展对策,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互联网;高校;校报;创新发展

校报是高校开展思想工作的主要载体,在校园媒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传承文明、繁荣文化、培育信任、弘扬新人、交流信息和引导舆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当前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传统媒体的校报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无法准确反映出高校的学识水准以及精神风貌,难以为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导和舆论支持。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自身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可读性,已经成为高校校报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交互性不强

对于校报编辑而言,其主要是集校、编、写、采于一体,无法与广大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难以及时了解师生对校报的看法,致使校报处于被动状态。而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将其与校报加以融合,借助新闻点击率,则可以对读者的关注点以及报纸的阅读量进行准确了解,或者是利用读者点评来了解读者的对新闻的反馈意见与态度。

1.2信息量小

校报的信息量取决于版面的多少及大小,大部分高校校报对多是采用四开纸和小五号字体,每版基本可以容纳7 000字,并且校报需要为文艺版和理论版预留一定的空间,这样往往只能舍弃一般性新闻,承载的信息量小且少。

1.3出版周期长

由于出版、印刷、制版和编排周期等方面的限制,校报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发布校园内的新闻,新闻传播速度慢,缺乏较强的时效性。校报可以分为月报、半月报、旬报和周报,具有较慢的速度以及较长的周期,出版时的新闻已经成为旧闻,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

1.4单一的形式与内容

校报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文字加图片,缺乏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及形式;而网络媒体通过声像俱全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和全方位的阅读体验。同时校报在对新闻报道进行采写时,多是采用公文式的写作格式,报道方式单一,缺乏浓郁的校园味道,严重降低校报的可读性、新闻性和信息量。

2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的对策

2.1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需要“以报为媒、以人为本”,积极关注民生,树立大众文化意识,将师生关心的工作难点和学习问题等加以及时反映,详细了解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准确把握社会舆论导向。校报作为高校的主流媒体,可以积极构建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围绕高校育人的主题来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思想理念和新闻教育,始终坚持正面宣传,发挥师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奋斗。同时高校可以将校报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如引导舆论、服务师生、交流信息和传播知识等,深入研究师生的文化品位、文化构成、文化心理和文化选择,积极传播和创造先进的文化,加强报纸内容的多重开发,如可读性、高品位和高质量等,从而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3]。此外,校报需要积极打造校园媒体的精品,进行新的多重开发,形成全新的新闻价值取向,有效引导校园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建立高素质、知识面广、有判断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以此在多重开发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简介:隋长虹,编辑,研究方向为新闻。

2.2强化权威主导性

高校校报的核心主要是自身的权威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校报的“喉舌”功效加以有效发挥,深化改革,以此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报需要对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加以正视,积极宣传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如网络媒体信息交流互动的便利性。通常从理论上而言,校报是校园文化的产品,其无法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不具备商品化和市场化特征,因此无功利性、服务性的校报若不能进入市场,则只能失去自我而自然淘汰。总之,高校校报需要始终坚持自身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强化自身的主体媒体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积极传播先进的文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园生活和文化,有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3提高深度,打造精品

由于高校校报具有较长的出版周期、专门的记者和编辑队伍,因此校报有足够的条件进行采访、调研、选题和策划等,可以在深度和角度方面出发,提高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质量。由于校园范围的限制,高校校报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报道校园内发生的重大活动和事件等,只能对事件本身加以报道,无法吸引广大师生的注意力[4]。因此校报需要改变以往就事论事的报道形式,充分挖掘新的角度,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保证内容的新鲜性和真实性,增强新闻价值,发挥其教育和启发的作用,从而实现深度报道,有效避免新闻时效性不足的现状。具体来说,高校需要提高校报记者和编辑的理论水平,将社会热点与新闻材料相联系,有效分析具体案例的社会意义,详细策划报道内容,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和采写计划,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效果。

2.4促进报网融合,强化传播效果

当前的校报多局限于纸质媒体,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的崛起,单纯的纸质媒体已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校报要针对性的进行改革,积极引进先进的新媒体思路和技术手段,促进校报网络平台的搭建,促进报网融合工作的深化。如校报可利用与校园网的天然优势,促进校园网与校报的协同发展;也可以利用校园网这一信息平台,加强与广大师生的互动交流,积极听取广大师生对校报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校报的不断革新发展。同时,校报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的天然优势,促进师生投稿工作的全面展开,为校报内容的丰富提供不竭的信息来源。

另一方面,针对手机用户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碎片时间的占领,校报可相应的建设校报网站和校报手机网站,并积极结合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拓宽校报的传播渠道,促进校报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校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交互性不强、信息量小、出版周期长、形式与内容单一等,无法有效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不利于校报的生存与发展[5]。基于这种情况,高校校报需要与时俱进,遵循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加强版面创新,树立大众文化意识,强化权威主导性,提高深度,打造精品,从而充分挖掘校园的新闻资源,积极发挥出校报的宣传作用。并在强化自身的基础上,利用好新媒体信息基础,促进报网融合,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1]刘波维.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7):21-23.

[2]周欣荣.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校报创新发展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1(4):53-56.

[3]韩玉花.高校校报在媒体互动中的创新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0(29):77-78.

[4]万希晨.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6-77.

[5]陈爱华.刍议网络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与创新[J].理论观察,2014(2):134-135.

2096-0360(2016)14-0131-02

G2

A

猜你喜欢
校报师生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4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麻辣师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