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災害季,澳門想要完全性地減少災害較為困難,因為目前就澳門的統籌預測與管控能力還不能完全掌握這一點,但努力解決類似困擾多年的水浸、海水倒灌等現象仍是官民合作的重要方向,這些民生問題一日不解決,原住居民將循環往復地持續受災。
水浸也有新思路
其實不用來到夏季,澳門一年四季中最常面臨的災害性問題就是海水倒灌,每逢初一、十五的漲落潮階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倒灌現象。以常常受到海水倒灌滋擾的十月初五街為例,在退潮期時導致地下排水系統不堪負荷,水面上升,內外壓力不均從而直接湧入路面的排污口,發生倒灌,特別是水量急劇上升來不及排出時更易造成水浸等現象,早在2004年就有不少人提議進行積極地預警,比如提前12小時發出海水倒灌或者水浸信號,讓民眾提前有準備預防,現在這樣的提前預報也正在實施,但成效如何,市民是不是接受,又要好好審視一番。之前3月的大雨預報加上教青局宣佈停課,但後來又說是演習,一時間讓民眾無所適從,冒著大雨緊急送子女上學,最後造成多個地區大塞車,民怨四起,究竟我們的預警系統與播報系統間有無合作呢?不同的公部門包括氣象局、教青局與相關電視台是否在一個系統中溝通良好呢?答案恐怕從這一片混亂中就可以略知一二,未來如何優化相關系統,能否派出一個公部門權威發出訊號,代表大家,方便一起行動,這是值得思考的。
而回歸到“水浸”等問題,澳門社會從來不缺乏探討的聲音,事實上不少澳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曾多次提案來解決澳門海水倒灌、水浸等問題,特別是針對受災嚴重的內港地區。澳門在獲得中央厚禮擁有水域管轄權以後,更應該加快腳步解決內港水患問題。此前的提案主要集中在建議媽閣對開的灣仔水道處建立一道攔海大壩,因為此處的河道狹窄、水流相對平和,在此處施工的安全可控性與成本都可以掌握,未來不僅可能解決常年的內港水患問題,更有利於整個灣仔水道的清理、疏浚以及航運開發,先前提及的“一河兩岸”的設想也不無可能在灣仔水道實行,如此一來便實現了珠海與澳門共建堤岸休閒旅遊區的規劃,從經濟效益、社會利益與民生權益的角度創造了三贏的局面。而設計是美好的,關鍵在於如何執行,第一步就在於找到適合的專家,澳門雖然是半島地區,常年受到水患、海洋變化等的影響,而此方面的專家卻少之又少,很多時候由於傳統地域以及教育實力的問題,我們難以找到相關合適的專家,而內地幅員遼闊,人才儲備充足,我們可以藉助相關的力量來進行考察與設計、規劃以及後期的執行。
此外在全球治水出名的荷蘭一樣值得澳門借鑒,可以邀請荷蘭專家或者藉助相關顧問公司的實力,實地來到澳門考察海水倒灌等現象,結合澳門的特殊地形、氣候等採取建築大壩或者疏浚的方案。事實上,當我們沒有能力完全控制全局解決問題時,適時的跨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是必須推進的。
澳門也需改善水文
提及澳門的治水問題,不僅在於倒灌與水浸,對於周遭水文環境的改善也刻不容緩。鴨涌河常年散發出惡臭氣味,這條河道連接珠海與澳門,對於兩地而言都帶來感官與實際的水文污染,在過去前山河道是完全暢通的,但後來因為要從珠海竹仙洞水庫引水入澳門,在青洲設立了處理水廠,必須在河道底部鋪設相關管道,如此一來鴨涌河的活水來源被封死,沒有辦法及時生水,慢慢淤泥堆積,造成河道堵塞與死水惡臭,惡臭因為氣味而被居民所厭惡,政府也熟知這一問題,但另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恰恰是位於一旁的孫中山市政公園,其下方為垃圾堆填區,特殊的地理構成導致在豪雨天氣,相關雨水無法良好滲透亦解決不了鴨涌河長期污水發臭的問題,在雨量過大時,甚至導致污水能夠直接滲漏出來,這個問題一直成為整治鴨涌河周邊水文環境的關鍵一環,當社會對於何種方案爭執不下時,不妨看看鄰近地區與國家的做法,適當借鑒。韓國的首爾早期在治理河道污染時,曾經採用大型機械水泵來沖刷淤泥與污水,連接活水源,使得污水集中區或者污水河流恢復自然狀態,同時在河的兩岸打造觀光休閒生活區,方便民眾休息、納涼、室外運動與觀光,這樣一來就充分解決了污水問題更讓這一區域活化,提升了人文環境與經濟效益,因此對於擁有孫中山市政公園等自然優勢的鴨涌河也可以類似開發相關生活休閒或者旅遊區,未來整條鴨涌河都可以採用這樣的理念來活化水源、活化經濟,這樣的污水問題始終要徹底排除解決,時間拖延的越久,對於市民、政府與旅遊經濟都是不利的。
當然在處理問題時,更要積極與珠海合作,無論是前者模仿荷蘭在灣仔水道修築大壩,還是徹底整治鴨涌河都需要兩地切實的合作,不能一方面單做,否則未來可能還是回到原點,繼續發生污染乃至堵塞。
污染遍地,拿什麼拯救
當自然形成的污水等待處理時,同樣困擾澳門的就是生活污水處理的問題。現今位於黑沙環的污水處理廠已經不敷使用,時時發生爆棚的現象,一旦有風雨來,污水處理廠根本無法處理原有污水,因為雨水渠與污水渠是設計在一起的,如此一來原本可以處理的一噸污水,可能連三分之一都無法處理,因此就會散發出污水的惡臭,附近的居民甚至可以從20、30層的高樓上聞到氣味,加上機器的老化等問題,使得整個污水處理廠的實際效率遠遠滿足不了澳門社會的需要。在原有問題尚未解決,周遭市民又不斷抗議的情形下,污水處理廠搬遷的問題也應該提上日程,面對無法處理的污水問題,跨境合作或者搬遷處理都不失為一種方法,特別是將污水封存透過特殊管道引入其他處理廠或者區域都可以相對較快地展開咨詢與中期作業。
目前除了黑沙環地區,跨境工業區、氹仔區都有相關的污水處理廠,機場也有一個一級處理廠,但是實際的功能卻並非想象中那樣強大。目前機場污水處理廠通過基本過濾網隔除出較大固體的廢棄物等,而接下來要進入二級處理時,只是將引入的污水進行打氣等微生物處理方法,進行分化,然後沉澱,最終變成淤泥進行脫水,獲得的污泥(其實也有70%的水份)就裝箱送去澳門設立的焚化爐進行焚燒,產生重金屬和空氣污染,如此一來耗時耗力的做法只是將污水變成變相的土地污染或者空氣污染,完全沒有實際的意義。在國內以及國外不少先進地區,已經開始成熟的開發利用污水處理成相關肥料進行土壤滋潤或者經過特殊處理後轉化為工業用的紅磚等,澳門現時並無這樣的設備,大部分的污水轉換的潛在能源也白白浪費,未來是否可以在珠海灣仔或者橫琴等地興建合作處理廠,運用經濟槓桿充分解決資源浪費的問題,一來解決了污染的棘手問題,二來更是有效地變廢為寶,開拓新資源。
同樣可以變廢為寶的就是廚餘問題,澳門的各大酒店每天產生大量的廚餘,各種茶餐廳、街市亦都產生不少,而這樣的廢棄實物資源,在澳門面臨和接受著同樣的處理方法,那就是拎去焚化爐“燒”,事實上台灣的慈濟在廚餘余分類上已經有了先進的系統和利用,大陸也有完整的回收再利用系統,借用特殊細菌進行發酵進而變成肥料使用已經是最常見的方式,澳門需要做的就是積極與已經成熟地區合作,引入技術開發利用,即使澳門沒有實際農業肥料的需求,鄰近的珠海、中山一樣可以利用優質的肥料進行耕種等工作,利己利人的事情又何樂而不為呢?
大概“燒”在澳門已經被奉為無上的法寶,只要認為是垃圾或者廢物,不需多加思考就直接拉去“焚燒”,好比澳門大量的建築廢棄物就直接送去焚燒一樣,從來不會來思考是否要按照垃圾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有一部分可以回收進行廢棄家具的二手轉讓,有一些例如木頭、紙都可以回收原廠進行二次消毒加工等,有一些類似磚塊的物品就可以打碎後再另行塑造或者使用。所以培養一個循壞再利用的永續環保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焚燒只是我們肉眼觀測到的所謂垃圾減少,但客觀上的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地污染以及變相經濟成本的加重是我們一時難以察覺卻真實正在發生的。
今天澳門的汽車擁有量已經在全球名列前茅,相關的空氣污染也在持續增加,焚燒所有的垃圾加上各種車輛廢氣帶來的空污其實對人體的影響更為可怕,除了呼吸道疾病發病率的提高,我們可以看到空氣中硫含量的增加,使得在一定氧化後變成二氧化硫,結合雨水變成酸雨,腐蝕人們的皮膚、建築、土地、水壤,如此下去幾乎就是惡性循環,我們整體的社會環境就越來越糟糕。而這些糟糕並非一日而就,因此更需要警惕,例如在焚燒過程中就要嚴格做好脫硫的處理,以防止二次污染,當然環保的進行需要大量金錢的投入,自然會引發市民經濟利益的考量和政府的惰性,但沒有此刻環保的投入,日後我們將需要十倍甚至是百倍的時間、金錢、精力來恢復我們的環境,事實上很多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環境一旦過度傷害,就很難復原。我們期待我們的下一代擁有一個怎樣的澳門,就必須依靠這一代的我們為澳門做出什麼動作,當夏季豪雨颱風襲來的時候,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正處於一座環境污染包圍的城市,行動已經是我們刻不容緩的唯一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