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汉首
如何更好地学习诗歌、品读经典,在诗歌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我想可以从几方面做起:
一、跨越时空,与诗人邀约
诗人因为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不相同,在作品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言少意多,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所以,每次引导学生学习一首新诗,我会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预习内容包括: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2.把诗读熟,根据注释了解大意。例如执教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有一段教学是这样的: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它不是简单的只诉送别情,为什么?
生:因为它不像别的送别诗写出自己的不舍,留给好友祝福。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理解说得具体一些。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这句给我的感觉是诗人在托辛渐捎信给亲人。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王昌龄陪辛渐从江宁到润州,在芙蓉楼分手,临别之际,王昌龄托辛渐带信给远方的亲人。
师:好友相别自然是让人依依不舍,但诗人为什么不写一些祝福的语言呢?
生:王昌龄才华横溢,但多次遭人诋毁,多次被贬,这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官员被贬于此地。王昌龄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更加孤单、苦闷。但诗人崇高气节,他希望友人不要担心他,家乡的亲人也能少些挂念。
师:是的,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来表白自己的信念,所以不同于其他送别诗,他还在“言志”。
……
学习诗歌,课前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正因有了课前准备,学生才不难在课堂上把握作者王昌龄寄寓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思想观点或情感意图,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由此,我们会对他的诗产生亲近之感,于是走近诗歌,带着一份期待学习这首诗。
二、咀嚼文字,渐入诗境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深刻的内涵,要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内涵,就必须反复咀嚼文字。如《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教学,有一个片段我是这样做的: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同学们,你们说“绿”是什么意思?
生:一种颜色。
师:把绿色融入这个句子中,你们觉得能解释得来吗?
生:不好,应该是“绿了”的意思。
师:说得好,江南两岸绿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小草嫩绿,大地充满生机。
生:树的枝丫上长出叶子,绿叶间开出朵朵花儿。
师:江南是怎么变绿了?
生:是春风把它吹绿了。
生:应该是春风唤醒了绿色。
生:是春姑娘染绿了江南。
师:这样一说,这句诗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绿”字在这里是什么词?
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绿”在这里是动词。
师:透过这句诗,你们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想一想。
生1:春天已经来到了江南,江南到处都是绿色。
生2: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吹来阵阵细雨,小草发芽,树叶吐绿,江南两岸鸟语花香,到处生机勃勃。
这段教学,我先让学生想象“绿”的表层含义,再引导学生想象,这“绿”是怎么来的,由此产生画面,两次想象由静至动,突破“绿”字形容词活用动词的教学难点。“绿”是这句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咀嚼文字,展开想象,诗的意境就如一卷水墨画在我们的面前轻轻展开了。
三、吟诵涵泳,感悟诗情
1.诗的断句和停顿
诗的断句、停顿有时会因读者感受的不同、理解的不同而变化。
如《苏幕遮》一诗: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用相思泪。
记得有位学生选择这首词参加“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她总是读不好,连在一起读时,有一种气息跟不上的感觉,无法把旅居异乡的人的那份忧愁表现出来。她反复品读后,最后这样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她这样一读,让人感觉一位客子怀着哀愁,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酒,上句一个长长的停顿,又让人觉得客子想说,却无人可诉,积压的情感化作了一行行的泪水。她能这样读,说明反复吟诵,旅居异乡的人的影子已烙在她的心里。
2.自悟诗情
读诗时,情感的流露不是强加的,是学生通过读一次次体会了诗的意境后,再创造性地用读的方式把诗境表现出来。例如《长征》一诗的朗读:
师: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说一说哪个字让你们印象深刻?
生:拍。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金沙江水流湍急,但这里用“拍”字,让我感觉没有危险,红军渡过金沙江很轻松。
生读。
师:你们还觉得哪个字印象深刻?
生:我觉得“暖”字用得好。因为让人觉得温暖,觉得红军战士很高兴,喜气洋洋的。
师:为什么会觉得喜气?
生:可能是红军在金沙江打了场胜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取得胜利,他们特别高兴。
师:你们都说得很中肯,再读一读,想一想这胜仗打得怎样?
生:漂亮,轻松,大快人心。
师:对了,红军战士轻轻松松就打赢了这场仗,巧渡金沙江,现在你们能不能用轻松、快活的语气把这两句诗读出来?
生读。
片断中,教师把读放在首位,通过一次次的读,翻开历史的画面,情境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也变得鲜活起来。
诗歌是文学宝库的瑰宝,在读诗、悟诗中,我们了解了诗中文字的优美,更感谢诗人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动人画卷。让诗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从没有形、色、音的古诗中听到落叶的叹息,看到溪水欢快流淌,闻到野花的芳香,感到诗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