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翰
这是一个小而美的企业主导的市场,艺术行业的一个特点是它能提供的都是数量较少的、个性化的、体验化的产品,而不是iPhone手机这样全球化的标准化消费品。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尽管中外文学家、艺术家们都喜欢嘲讽中产阶级主流趣味的“平庸”,但是在中国,他们正在引起一场消费革命,那些出现在全世界各大著名景点、奢侈品店的中国游客已经鲜活地证明了这一点。虽然那些花费上亿美元购买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作品的中国土豪收藏家容易得到更多关注,但是庞大的中产阶级无疑是个更大的市场。
201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已经正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人均GDP进一步增长到8000美元,GDP总量高达67.67万亿元,仅次于美国。2015年瑞信(Credit Suisse)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Global Wealth Report 2015)”统计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22.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富裕国家,仅次于美国;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级——指每人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净财富可界定为中产阶级——数量,达1.09亿名,超越美国的9200万名中产阶级人数。
麦肯锡预测2022年将有超过75%的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在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收入处于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购买力评价的定义,不出十年,超过3/4的中国城市家庭有望晋级中产。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上的花费小于50%,他们更富裕、更具个性,亦更趋成熟。
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趋势这几年表现得很强烈,消费者在价格之外,更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差异化、个性化,重视消费的场景感、仪式感、专业性。许多中产阶级开始到艺术画廊、艺术商店中购买各种艺术品、艺术衍生品,中国文化消费市场正在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
这会对中国的艺术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无疑,艺术市场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这将是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最高端艺术原作、中低端原作到复制品、艺术衍生品、装饰品市场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也将带来艺术创作风格、商业组合形态的巨大调整。
但是,这对艺术类企业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诞生,有些优秀企业可能从“微小企业”变成“中型企业”,但我相信艺术商业生态的模式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还是一个小而美的企业主导的市场。因为艺术行业的一个特点是它能提供的都是数量较少的、个性化的、体验化的产品——各种艺术品、艺术衍生品,而不是iPhone手机这样全球化的标准化消费品。这就决定了这个行业最大的公司如佳士得、苏富比、嘉德、保利拍卖、高古轩画廊等也仅仅是中小型公司而已,并不会有成规模的扩展,出现那种雇员上千的大公司。
在这个行业中各种VC、PE的作用很有限,最好的模式就是你安于获得一份还不错的收入,保持一种优雅的生活姿态就好,如果你期望投资这个行业并培育出沃尔玛、亚马逊、京东之类的企业那完全是奢望。现代艺术似乎就是为了让人们得以去区分、确认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发展起来的,素来与批量生产的大生意无关。
可能最大的挑战是未来的中产阶级消费者是在全球内进行艺术消费,他们可以去东京、纽约购买艺术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下单,北京、上海的艺术企业一定是在和全国、全球最优秀的企业、设计、创意竞争。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样巨大,潮流、风格将从那些大中城市一拨拨兴起,谁都可能抓住一次浪潮乘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