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王苹
摘 要:豫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唱词在方言语音的调配、押韵方式的选择以及拟声词的使用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戏曲特色。方言陈述,直白易懂;一韵到底,韵情相连;摹音贴切,旋律生动。这些丰富的语音表达手段是豫剧流传三百多年、经久不衰的艺术源泉。
关键词:豫剧 河南方言语音 押韵方式 拟声词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产生于乾隆初年,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性剧种,其剧目有一千余种,包括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目。豫剧不仅在河南省内普遍流行,而且在山东、河北、安徽、山西、陕西等地也广受百姓喜爱,究其原因,是因其唱腔优美,唱词在方言语音调配、押韵方式的选择以及拟声词的使用等方面独具语音修辞特色,演唱起来琅琅上口,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且唱词兼具叙事与抒情,极具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方言陈述,简白易懂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提到:“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形态——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艺术家必须利用自己本土语言的美的资源。”①汪如东在此基础上指出:“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修辞,导致修辞手段、修辞效果的不同。”②豫剧起源于河南开封,唱词以郑开片(河南方言的次方言片)方言为基础,具有郑开方言的语音特色。
由表1、2、3可知,郑开片方言的声母与普通话发音基本一致,但在韵母和声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韵母方面,果摄合口一等见系字今读合口,例如割[uo]、棵[uo]等;古入声曾摄开口一等、三等庄组字和梗摄开口二等字郑开方言区大都读[?]韵③,例如百柏伯[?],德得[?],则[?],肋勒[?],拆测侧策册[?],客刻克[?]等。以上韵母在豫剧唱词中保留方言读音,可作为同辙押韵。例如《金鸡引凤》盼来客选段:
(1)君梅已走二天多,我心思半空难落窝。[uo]
(2)不知她如何做工作,婆婆的话儿可好说?[uo]
(3)昨夜晚君梅捎口信,说俺家今天要来客。[uo]
……
在调值方面,郑开方言的阴平为低升调13;阳平为半高降调42;上声为高平调55;去声为中降调31。这与普通话四声的调值55、35、214和51相比,显得更加低平,这样演唱出来的豫剧节奏上较为舒缓,旋律上更加符合中原文化低沉稳重的特色。例如《朝阳沟》咱们说说知心话选段:
(4)(二白)老嫂子,来了不是,还认识我不认识啦?(妈白)认识,认识,咱老姊妹还抬了两句扛哩嘛。(二白)咳,我早就忘光啦。想闺女哩吧?(妈白)我来看看她。(娘白)亲家母,快坐呀,快坐。(同白)坐,坐,坐。(娘唱)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妈唱)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二唱)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里大西瓜。(娘唱)自从银环离开家,知道你心里常牵挂……(《朝阳沟》选段:咱们说说知心话)
豫剧中有很多类似上述例子的陈述与演唱结合的选段,这样郑开方言的声调在豫剧中体现出的作用就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一句唱词的尾部,常常出现与节奏一致的句尾延长音,这有利于人物尽情地抒发情感。例如“(娘唱)自从银环离开家,知道你心里常牵挂”中的尾音“挂”,利用方言调值31,拉长尾音为1的部分,与唱腔节奏相结合,用语音描绘出亲家母思念女儿悠长缠绵的情感。第二,在陈述唱词的部分,豫剧表演中的人物用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直接而清楚的叙事或表达心中所想。例如“(妈白)认识,认识,咱老姊妹还抬了两句扛哩嘛。”方言陈述直白易懂,语音与唱词部分和谐统一。因此,豫剧演唱时咏叹感情的自由延长音与唱词陈述时密集而又规律性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由于二者的交替频繁多样,丰富了整段唱词的节奏,有利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以及普通百姓的淳朴情感。
二、一韵到底,韵情相连
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的回环往复。”④押韵的实现,主要靠句子末尾音节的韵腹或者韵腹和韵尾。豫剧作为地方戏曲,在用韵方面极为讲究,不仅所有唱段合辙押韵,而且为配合所表达感情的不同,韵脚使用十分妥帖。
语言符号由音义组成,义是表达的内容,音是义的载体及表达手段。进入文学作品后,音不仅仅是形式,更具有内容上的联想审美意味。例如长音有广大、宽阔等韵味和情趣,短音有急促狭小等韵味和情趣。不同的韵与人们的不同情感相联系。周济早在《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过:“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莫草草乱用。”⑤豫剧在用韵方面不仅与情感紧密联系,而且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我们随机对豫剧100首唱段(包括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目)的韵脚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其韵脚分布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豫剧中阳声韵比阴声韵使用广泛。这是因为豫剧作为北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整体气场特点是粗犷、豪迈的,阳声韵这种带鼻音韵尾的韵,在音高上相对低沉,适宜表达沉稳、激昂的情绪,与豫剧整体风格较为适应。除此以外,豫剧中也有一些较为伤感或比较委婉、含蓄的唱词,用阴声韵这种只含元音且音高较高的韵更符合情感表达需要。
另外,豫剧押韵还考虑韵的响亮度。韵的响亮度由口腔、鼻腔共鸣腔大小决定。豫剧中响亮韵a、ai、ao、an、ang、?n/in、?ng/ing等比u、ou、-i/y等柔和韵使用率高得多。响亮韵适合用来表达雄壮、阔达的情绪,柔和韵适合用来表达细腻、忧郁的情感。例如《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
(5)刘大哥讲话理太偏,[pian]谁说女子享清闲。[ian]
男子打仗到边关,[an]女子纺织在家园。[yan]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ian]]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an]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身上看。[an]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an]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lian]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ian]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ian]]
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an]
这是豫剧中传唱最广的唱段之一,它不仅句句押韵琅琅上口,而且还以阳声韵[an]为韵脚,表现花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豪迈,并且反驳刘大哥对女子的偏见,用[an]这个响亮度大的韵,使得整个唱词掷地有声、不容争辩。另外,在表达情感不很激烈的唱词中,韵脚字的选用则截然不同。例如《朝阳沟》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6)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致不尽胜利的消息。[]
农村是青年人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
离城市到农村接受教育,同学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毫不犹豫。[y]
妈呀妈,你何时同意让我去,恨不能括上翅膀飞。[]⑥
你呀你,我写信催你不见你,难道说你县里没有邮局?[]
桃花谢梨花开杨柳吐絮,—转眼又半年我又愁又急。[
这是高中毕业的银环响应党的号召想到朝阳沟去支援建设,苦等母亲的来信却不得果的唱词。全段以/押韵正合银环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与用响亮韵押韵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豫剧在《花木兰》《大祭桩》《五世请缨》《三哭殿》《秦香莲》《穆桂英挂帅》《刘胡兰》等剧目中,多用阳声韵及响亮韵来表达激昂澎湃的情感,而在《断桥》《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双双》《五姑娘》等剧目中多用阴声韵或柔和韵来表达细腻的男女之情或委婉的相思之情。
总的来说,豫剧同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押韵不仅仅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内容,与情感意义以及心理联想意义紧密相连。
三、摹音贴切,旋律生动
拟声词又称摹音词,是指对客观世界的声音模仿而产生的词语。摹音是传统的辞格,陈望道说:“摹声格所用的摹声辞,概取其声音,不问意义。”⑦豫剧唱词中的拟声词,不单是客观世界声音的简单再现,而且还是根据河南方言语音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进行一番改造的结果,不但音节分明,而且还有自己的声、韵、调。豫剧拟声词的使用,能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生动性和内在的旋律,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
(7)按上一个小马达,得儿喔把套拉,得儿得儿喔喔把套拉。叫它拉犁又拉耙,叫它摇耧把种撒,拉起磨来赛牛马,拉起水车哗哗哗啦啦啦,庄稼人有了它,可是真得法。(《李双双》选段:洼洼地里头好庄稼)
(8)府门外三声炮啊花啊花花轿起动啊呀那哈咿呀咳,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周风莲坐轿内喜气盈盈。众执事鸣锣开道摆列齐整,那么鼓乐吹嘀嘀嘀嘀嘀,哒哒哒哒。嘀嘀嘀哒哒悦耳动听。(《抬花轿》选段: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
例(7)中,“得儿喔”模拟电动小马达工作的声音,使观众同表演者一同感受到小马达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便利。“哗哗哗啦啦啦”仿拟水在水车晃动的响声,如身临其境一般。例(8)中,“呀那哈咿呀咳”是对抬花轿喊号子声的仿拟,“嘀嘀嘀嘀嘀,哒哒哒哒”是模拟鼓乐声,两处拟声词的接连使用,将结婚喜庆热闹的画面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另外,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不但是对客观世界声音的仿拟,而且是与唱词的节奏、格律相协调的,形式上也完美统一,不会让观众感到突兀。例(7)中“按上/一个/小马达,得儿喔/把套拉,得儿得儿/喔喔/把套拉”,与整段唱词2+2+3的音步节奏一致。全段韵脚字分别为“达”“拉”“耙”“撒”“马”“它”“法”,押[A]韵,“啦”与全段韵脚押韵一致,保证了一韵到底,使唱词更加流畅自然。例(8)中,全段唱词仄起平收,拟声词所在句“众执事鸣锣开道摆列齐整,那么鼓乐吹嘀嘀嘀嘀嘀,哒哒哒哒”。同全段平仄格式一致,保证了整段唱词韵律节奏的整齐划一。
豫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唱词在方言语音的调配、押韵方式的选择以及拟声词的使用方面具有地方戏曲的鲜明特色,这为豫剧增添了丰富的表达手段,也是豫剧流传三百多年的源泉。正因如此,蕴含在唱词背后的叙事、情感的展现才会更加流畅自然。对豫剧中的语音修辞进行剖析,可以对豫剧新剧的创作有所帮助。
注释:
①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7页。
②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③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方言》2005年,第2期。
④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90页。
⑤周济著,顾学颉校点,《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⑥河南方言中,i能与舌根后音g、k、h直接拼合。
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3]黎蕴涵,盛永生.汉语修辞学(修订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庞无比.豫剧小戏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5]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8]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9]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J].方言,2005,(2).
[10]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10).
(王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王苹 浙江宁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