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素珊
摘 要:蚕丝业是我国的传统重要产业。近年来,蚕丝业已经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西部,这给广西蚕丝业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为此,本文在分析广西蚕丝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广西蚕丝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实现广西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建议。
关键词:广西;蚕丝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蚕丝业为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重要贡献。在我国,蚕丝业不仅需要密集型的技术,也需要密集型的劳动。蚕丝业不仅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一、广西蚕丝业发展的基础
(一)自然基础。广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多山地、河流,具有山地气候与海洋气候的基本特征。这种自然条件适合养蚕业的积极发展,因为桑树的休眠期不仅比较短,桑叶的生长速度也比较快、季节性长,而且,桑叶单产量高,养蚕的加温时间比较短、利用的成本也比较低。但由于广西受季风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大、气温变化大,常会出现洪涝灾害以及台风等自然灾害,从而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二)产业效益基础。广西山地资源比较多,能为种桑养蚕行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蚕茧价格在不同时期的波动性比较大,实现经济效益比较明显。而且,广西养蚕时间比较长,有利于对桑园进行管理与维护,劳动力的需求条件也比较均衡。
(三)产业政策基础。广西政府将蚕丝绸产业当作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之一,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养蚕生产。优惠的产业政策,不仅能激发蚕农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养蚕道路发展的主要思路以及主要目标,还能利用养蚕来发展纺织、蚕茧丝绸产业。
(四)产业人才基础。蚕业技术能不断推广、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提升。广西已经建立蚕业技术推广以及良种繁育体系所需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培养,专业人员已经具备较大规模。较强的人才基础为广西养蚕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在新品种、适用性、新技术领域以及先进设备的有效利用做出重要的发展基础[1]。
(五)产业科技基础。优良的养蚕基础以及种蚕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广西养蚕业已经得到快速发展。虽然广西的气候环境适合养蚕,但由于气温高、湿度较大,病虫害消毒期间带来了较大困难,这对抗病、抗逆性也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此,广西养蚕指导中心培育出新品种,并快速在养蚕园中得到技术的有力推广,不仅使养蚕行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成效,也促进了大规模养蚕行业的进步。
(六)产业的外部环境。东部经济与工业化的进步,促进了产业外部环境的转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养蚕行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很多的农村劳动力都开始转向城镇。而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步,也产生了一些环境因素,给养蚕业发展带来较大风险。尽管广西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但劳动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能够实现一年多次养蚕,使得养蚕行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当下,养蚕生产行业已经延伸到西部,因此,广西要把握这次发展机遇,促进养蚕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七)产业的外部动力。“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中西部蚕茧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并形成了产业的外部动力。在国家财政支持下,相关部门与蚕茧单位共同促进了地域转移的发展趋势,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广西不仅要以蚕茧业生产为主,还要实现深加工以及产业结构化升级,并推动蚕桑茧丝绸行业的不断崛起。这种发展机遇,不仅促进广西了养蚕行业的积极进步,还使广西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2]。
二、广西蚕丝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问题。广西蚕丝产业链条比较短,经济效益的产生也比较低。蚕丝绸产业是以传统的外销形式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取决丝绸产品。该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存在较多风险、利益分配不均,从而给蚕农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受蚕茧价格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出现了亏损状况,主要是由于大量人工费、设备费用以及能源动力费引起的。
(二)生产设施陈旧。广西蚕种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施都比较陈旧,导致蚕种在市场上存在无序竞争状态。长期以来,广西蚕种生产与经营执行计划经济模式,受资金状况的影响,有些地方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的资金资助,设备条件也比较好,但有些地方在蚕种生产中使用的设施还比较陈旧,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广西蚕种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从广西蚕种的市场竞争上看,当蚕种供大于求期间,就要以低价成本出售,从而导致生产企业出现较大的经济亏损现象。
(三)病虫害问题。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助于广西蚕丝业的发展,但这种气候条件也容易引发一些病虫害现象。由于广西没有寒冷的冬天,蚕期生产比较紧密、病原的繁殖速度也比较快,如:一些地方发生的花叶病、青枯病,都会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蚕种在生产期间,形成的最大危害就是家蚕微粒子病,广西的杂交种带毒现象比较普遍,因此,病虫害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影响蚕种的正常生长,还会降低蚕种生产的安全性。
(四)收购问题。广西蚕茧收购质价的分离现象,影响了蚕丝的品质,蚕茧质量直接影响了蚕丝的品质。对蚕茧质量进行检测期间,不仅要浪费大量资金,还要使用更多设备。在蚕茧收购期间,并没有按照优质论价,实现优质优价选择。广西的蚕茧站数量比较多,收购的数量也比较多,但蚕茧站的规模比较小、设备少。这就导致很多蚕农在收购期间,出现一些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蚕茧质量,也影响了蚕丝的品质。
(五)技术人员。由于广西蚕丝生产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制约了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蚕丝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多。但一些农业学校,并没有根据蚕丝生产市场上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换言之,学校在蚕丝生产方面所培养人才的数量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实现跨越式规模发展背景下,广西严重缺乏蚕丝生产方面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西蚕丝业的科学进步与产业水平的提升。
三、实现广西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桑园的管理。对桑园进行管理,能够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因为桑叶是家蚕养殖中的一种饲料,它的质量、产量与蚕茧的产量和品质存在较大联系。虽然广西实现桑树的密植栽培、种子直播成园等技术,并促进了广西蚕丝业的跨越发展,但由于桑树种植的密度比较大,容易导致桑园通风不够,引起桑树的病虫害现象,从而影响了桑叶种植的质量。所以,广西相关部门应加大研究,将桑树的密度种植与高产、高质实现平衡发展,在此期间,不仅要科学施肥管理,还要严格控制病虫害现象的发生。
(二)保证蚕种的安全。为保证蚕种的安全性,要加强原蚕微防。根据微粒子病发生的实际条件,蚕种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桑蚕原种以及桑蚕杂交种质量进行抽样、检疫工作,以防止病虫害现象。为了加强蚕种的安全,不仅要对原蚕的饲养阶段喂食的桑叶进行消毒,还要对饲养区选择无毒蚕种饲养。
(三)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为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就要加强饲养管理。广西蚕农的养蚕方式多为粗放式,蚕农的消毒防病意识比较弱,对养蚕的前期与后期也处理不够。由于在养蚕期间受各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应利用蚕业技术,加强先进技术的宣传与培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还要将相关技术的培训与相关理念结合起来,以实现科学养蚕,提高蚕茧的产量与质量。
(四)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要提高养蚕业的综合发展,就要利用多元化资源。由于养蚕丝绸产业链比较长,体现的资源比较丰富,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就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广西养蚕业已经实现了综合利用,如: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生产蚕丝被、玉米蚕种场等。这样不仅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也提高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蚕业部门要积极加大对蚕桑资源的有利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不仅要提高蚕桑资源的利用率,还要加大企业与技术的引入。
(五)加强蚕业的市场监管。加大对蚕业市场的有力监管,促进市场的正常秩序。蚕种的质量直接与蚕茧产量有关,蚕茧的价格因素也影响了蚕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只有建立合理的蚕种经营管理体系,才能促进广西蚕业的有利发展。但在市场中,有些经营者的不法经营,不仅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影响了蚕茧的质量和产量。为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农业部门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就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市场的监督与检查,维护市场秩序,从而促进养蚕业与经营者的正当利益。
(六)促进蚕农的合作组织。 加强蚕农的合作与组织,提高养蚕业的生产水平与抵御能力。蚕农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组织联合起来,不仅能提高规模化的发展水平,促进新品种、新设备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还能实现统一的管理与技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七)完善产业链条。 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该行业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每个年度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企业也实现了自己的后道产业。所以,广西的蚕桑茧丝绸产业应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内的结构,并实现该行业的深度加工与贸易发展。而且,为了实现一个良好的外资环境,还要利用一些优惠政策以及投资企业的深加工方式,为广西蚕丝业创建新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广西的经济变化。
(八)实施人才科技战略。利用人才科技战略,能增强广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广西蚕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借助专业的人才与科技研究力量,并将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广西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广西要加大对养蚕人员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培养的力度,利用技术平台,充分发挥人才战略,加快蚕桑茧丝绸产业的应用与开发,为蚕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方面,广西蚕丝业在发展中借鉴了一些先进经验,加快蚕丝产业发展与建设。另一方面,要培养出优质的桑蚕种,还要进行科学化管理,促进蚕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兴家.广西蚕丝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蚕业,2010,31(3):1-6.
[2] 许世文.广西蚕丝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吉林农业,2014(12):13-13,12.
[3] 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 李建琴,顾国达,封槐松等.我国蚕种生产与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蚕业科学,2011,37(2):285-291.
[5] 黄云柳.宜州市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