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长城青海大通段为例谈大遗址保护规划

2016-07-18 07:33柳小豪张有龙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山西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

柳小豪 杨 光 张有龙(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以明长城青海大通段为例谈大遗址保护规划

柳小豪杨光张有龙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阐释了大遗址概念及其保护规划理念,结合明长城青海大通段的遗址概况,总结了遗址的主要病害类型,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根据现场调研及室内设计的结果,针对其保护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研究区建立遗址公园的建议,为西北地区明长城的保护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遗址,遗址病害,保护措施,展示规划

0 引言

大遗址是我国近10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1]。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及其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大遗址的概念后[2],孟宪民[3]、喻学才[4]、陈同滨[5]、赵荣等[6]专家就对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展示及带动旅游观光和提高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早期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在界定大遗址概念,辨析大遗址价值、甄别大遗址胁迫因素,论证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大遗址保护的专项研究课题,对保护原则、开发思路和规划构想做了初步探索。

谈及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说法众人皆知,而青海境内有明长城的存在却是知之甚少。明长城修筑始于明初(1368年),修筑历史长达两个多世纪,青海境内明长城修筑于明朝中后期(嘉靖1546年),历经多次扩建重修,基本完成了由城墙、关、城堡,墙台和烽火台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是名副其实的大遗址。

经过长年累月的岁月洗礼,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蚀,明长城土遗址留存下来了为数不多的一些。为了更好的对古遗址进行保护,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保护规划,并将一些保存较好、有特色的遗址进行保护以后作为展示区,供大家参观了解。

1 遗址概况

1.1遗址构成

青海省的明长城遗址全长363 km,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周边,呈半月形环绕的拱形,由1条主线和8条支线组成。主线分布在湟中、大通、互助、乐都4个县;辅线则分布在互助、民和、化隆、贵德四县,其中人工墙体约231 km,大多数为夯土筑成,壕堑约为132 km[7]。

大通县的明长城主线总长度为44 km,整体呈东西走向,东南起于马鞍山脉的扎板山处,西北止于娘娘山,由东南向西北贯穿全境,向东与互助县平顶山长城相接。其中土墙14段、山险9段、山险墙2段、石墙2段、壕堑8段、河险1段、8段随墙壕、敌台5座、堡4座、烽火台13座、关1处,组成了黑林河和北川河两条烽燧线。

1.2病害类型

明长城青海大通段遭受着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遗址现存的主要病害包括:裂隙、冲沟、洞穴形成并且扩大、片状剥落、坍塌、基部掏蚀凹进以及生物病害等等(见图1)。但是,对遗址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尤其是在土地改革时期,人们肆意的取土、平整土地、建造民居,对遗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图1 遗址病害的分类形式

1.3遗址破坏影响因素

明长城青海大通段破坏类型主要是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两大类,在保护规划中应分析这两类破坏的影响因素,找到相应的防治措施。根据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结果和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我们得出:人为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的法律观念淡薄,缺少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部门缺乏管理。自然破坏主要是受风蚀、雨蚀、冻融、洪水、生物活动、地震、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每种病害都有一个或多个主导因素。

2 保护措施

2.1设置保护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将明长城青海大通段规划范围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1)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及其外延50 m范围。保护范围内严禁有损长城保护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严禁私自开挖、取土、爆破、浇水、修建建筑物、盗掘文物等破坏长城本体安全的行为。保护范围内只能进行文物保护、展示和考古工程,所有工程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后才能实施,严禁增设与文物保护、展示和考古无关的建设项目。

2)建设控制地带:以重点保护区为基准,向外延伸50 m。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景观应以自然景观为主,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和规模,建筑物的布局和形式应与长城景观相协调;严禁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严禁在该区域内进行取土、采砂、爆破等破坏地貌的生产活动。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的所有建设项目和工程设计方案,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并必须按法规规定程序报批后才能实施。

3)环境协调区:以建设控制地带为基准,向外延伸200 m。环境协调区内不应有取土、开垦农田等造成地貌改变、环境破坏的行为。

2.2工程措施

1)对墙体稳定性产生隐患的裂隙采取锚固加灌浆的工程措施加固;对墙体稳定性无威胁的裂隙缝,采取灌浆加固。

2)对于规模较大,深度较深的冲沟应采用冲沟充填注浆进行整治,较小冲沟采用冲沟注浆方式进行整治。

3)对于因坍塌、掏蚀以及动物活动形成的小规模孔洞,可采取注浆回填的方式整治。

4)对于施工加固过的墙体表面应作统一处理,加入做旧材料,使其表面颜色,形态等与原有墙体相一致,保持高度的环境协调性。

5)对于已威胁到遗址整体稳定性的、严重的淘蚀区、坍塌区,需进行砌补,若砌补量较大或无合适持力层的地方应采用圈梁地锚基础;对于轻微的掏蚀区、坍塌区,回填即可。

6)对长城本体稳定性产生威胁的深大根系植物进行剔除。

7)对长城墙体两侧进行场地平整,使其约有3%的坡度,子墙脚向外倾斜,作为散水。

8)在长城遗址周围,外侧应该做一层防护围栏,防止修缮后墙体遭受到进一步破坏。

9)在遗址显要位置设置标识牌若干,对明长城青海大通段进行简要介绍,同时也能够提醒人们保护长城遗址。

2.3管理措施

成立专门的明长城青海大通段管理机构,公布保护区划,设置保护标志碑,明确保护界限。编制和公布《明长城青海大通段管理办法》,向当地居民讲解依法保护长城的重要性,使他们知法、守法,让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3 规划原则和流程

3.1规划目标

1)以依法保证文物安全为基本原则,科学、适度、合理的利用遗址和文物,彰显青海明长城遗址大通段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价值,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以保持文物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以保持自然风貌与历史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为目标,为遗址提供良好背景环境及展示空间。

3.2规划原则

1)整体保护与分层次控制相结合、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

2)在保护长城遗址及其周边背景环境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突出文物保护优先、加强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3.3规划流程

针对青海省明长城大通段,参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8],并结合明长城保护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在保护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采用了图2中的技术路线。

图2 青海省明长城保护规划技术线路

4 展示规划

4.1展示遗址本体现状

根据青海明长城价值、保存及展示条件综合评估,大通段长城(下庙沟长城1段—元树尔壕堑1段,其中墙体长4.37 km,随墙壕长2.07 km,壕堑长2.04 km,敌台4座,烽火台2座,关1处)作为主要展示内容(见图3),此段墙体位于大通县东南处,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墙体之一。附近有大通县著名的景区老爷山、娘娘山及桥头公园,以此可形成一条旅游线路,且交通较为便利。

图3 大通段遗址现状图

4.2展示遗址规划图

根据此段墙体自身的特点,可以以遗址公园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展示。并参考其他地区已建成规模的展示形式,将明长城规划建设成全面展示明长城文化,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环境建设为一体的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建设也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更是弘扬古文明、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9]。

5 结语

在明长城遗址青海大通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中,如何选取适宜的保护措施和技术,如何对遗址进行展示,如何与其他规划相衔接,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本文针对明长城青海大通段保护规划的保障实施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进行详尽的现场调查,对土遗址的本体现状和周边环境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并做出准确的遗址危害评估。2)在保护土遗址的同时,要尽量考虑到周边的居民,使遗址保护与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达到双赢。3)在修复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修旧如旧”的修复核心思想。4)尽快建立相应的有利于长城遗址保护的政策法规。5)加强对遗址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古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从领导层面上,加强对青海明长城遗址的重视。7)注重资金的保障,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支持的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吸收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16-19.

[3]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究[J].东南文化,2001(1):6-15.

[4]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1,3(2):45-49.

[5]陈同滨.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遗址保护[J].建设科技,2006(22):58-61.

[6]赵荣,李宝详.发展观光农业与汉城遗址保护[J].经济观察,1999,36(1):34-37.

[7]戴鹏飞,谌文武.青海省明长城濒危遗址(湟中段)土体工程性质与保护措施[J].冰川冻土,2011,33(4):873-879.

[8]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基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探索[D].西安:西北大学,2010.

[9]俞孔坚,石颖,吴利英.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段)国际竞赛获奖方案介绍[J].中国园林,2003(11):14-16.

Discussion on large sites conservation planning taking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Qinghai Datong section as an example

Liu Xiaohao Yang Guang Zhang Youl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situation of Dato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ffords a brief illustr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large sites and the philosophy of its conservation planning.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of disease of the sites,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e incubation of disease,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on-site survey,interior design,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is conversation planning and suggest building a relic park in the study area,which may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work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Key words:large sites,disease of sites,conservation measures,displa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06-0003-03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柳小豪(1991-),男,在读硕士;杨光(1991-),男,在读硕士;张有龙(1992-),男,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商标侵权问题和保护措施研究
浅谈市政道路工程的成品保护措施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初探
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保护措施分析
浅谈智能化电能表的数据安全及保护措施
十四师一牧场天然草原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浅谈10kV配电室高低压开关选择及保护措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