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保护对纸质档案文献的重要作用

2016-07-18 04:06邱晓勇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4
档案与建设 2016年6期
关键词:脱酸pH值酸化

邱晓勇(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4)



预防性保护对纸质档案文献的重要作用

邱晓勇
(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4)

目前国,际预文防化性遗保产护保理护念的已共成识为。就馆藏文物保护而言,对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提升对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关键。

早在1824年,英国人Jone Murray发现14—17世纪的传统纸张酸碱度PH值在6.9—7.2之间,18世纪的传统纸PH值在6.2左右,而同时期的近代纸PH值在5.4左右。1940年巴罗以实验确认纸张中的酸性是导致纸张劣化的主因。在此之前,人们虽然相信高含量的酸性是纸张劣化的元凶,但缺乏实证研究的根据。直到他对新旧图书进行检测对照后发现,老化的文献纸张含有高含量的酸性,PH值范围在3.0—5.5之间,处于严重酸化状态。相对保存良好的文献纸张酸性较低,PH值在6.0以上,有些甚至呈碱性反应。造成近代档案文献酸化严重的主要成因是近代工业制造使用的纸张本身问题。对于纸张上信息我们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但当时记录信息的纸张,我们现在无法进行替代,必须减缓纸张酸化防止损毁劣化。

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收藏档案文献现状

近代档案文献是指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书写或印刷的档案文献,这一时期正是我国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从传统印刷向机械印刷过渡的时期。我国传统造纸使用麻、竹等植物纤维原料,传统印刷使用天然油墨,为了防虫防蛀,油墨中添加中药成分,生产纸张PH值呈中性或偏碱性;近代档案文献大量使用机造纸、机械印刷,在造纸中使用机械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印刷中使用化学酸性油墨等,所生产的纸张PH值大多偏酸性。纸张中的酸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大。同时污染的环境中的酸性气体对纸张酸化也有比较严重的影响,如二氧化硫(SO2)等被档案文献纸张吸附后,遇到纸张内的水分,便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硫酸(H2SO4)。如此种种,会很快导致纸质档案文献的酸化加剧,发生不可逆的破坏。

国家图书馆2004年发布的《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报告》显示,馆藏宋元善本中度和严重酸化比例占70%,纸张的平均PH值在5.9,属中度酸化。明代善本纸张的酸化程度比宋元善本纸张要轻一些,其中中度与严重比例占41%,纸张的平均PH值在6.2,接近轻度酸化。清代善本纸张主要使用竹纸,纸张的酸化程度比宋元善本要严重一些,纸张的平均PH值在5.5,属中度酸化。近代革命历史文献和名人手稿的纸张酸化严重,平均PH值分别为4.8和5.1,为严重和接近严重酸化。从研究报告中纸张变质程度来看,纸张的变质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民国—宋元—清代—解放后—明代。纸张的变质程度与酸化程度基本一致,即酸化程度越小的文献变质的程度越轻;酸化程度越大的文献变质的程度越严重。只有宋元善本纸张例外,其原因是宋元善本的保存年代过于久远[1]。

2011年南京图书馆参与了国家科技提升计划项目“近代文献脱酸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并具体承担“近现代文献酸化情况调研”子课题,分类抽样开展馆藏民国时期图书纸张PH值测试,共检测民国时期图书12796种,测试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的PH均值为3.954,属于严重酸化。民国文献距今只有100年左右时间,可是民国文献普遍的酸化程度在所有纸质文物中最为严重,PH值已经小于4.0,再不进行保护随时有可能变为一堆碎片[2]。2008年马翀《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博士论文中对全国41家国家级、省市区级档案馆进行问卷调查,显示78%的档案馆提及纸张的发黄变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各种常见的档案文献载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其中,机制纸的保存情况较手工纸差,手工纸中宣纸和竹纸的保存情况较好[3]。

图一孙中山手令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有一批十分重要的近代历史档案文献,如1921年孙中山广州所写手令(图一)、陶行知出国护照(图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统计表(图三)等,从现状来看纸张基本都有变色发黄断裂的迹象。虽然没有检测PH值,但根据同时期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保存的文献PH值来看,南京市博物馆馆藏近代文献纸张PH值也应该接近4.0左右,属于严重酸化范围。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近代纸质文物都没有在恒温恒湿、空气洁净的环境下保存。南京市博物馆馆藏近代档案文献集中保存在地下二层,地下文物库房内无恒温恒湿设备,基本依靠建筑本身的保温隔热作用维持温湿度的稳定,在夏季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开启抽湿设备。库房内使用木质文物柜架,近代档案文献大部分用普通牛皮纸袋存放,采用普通日光灯光源。库房内放置了数显式温湿度仪,用于平时工作人员监测环境温湿度。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档案文献收藏单位资金扶持,但国内大部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库房保存状况与南京市博物馆基本相同。近代档案文献的酸化程度也基本一致,有些区、县收藏单位的保存条件简陋,近代档案文献的酸化、毁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二、纸张脱酸保护与无酸材料的应用

纸张酸化是近代档案文献变质毁损的直接原因。学者研究发现,除了纸张本身纤维耐抗酸性会影响纸张被酸化的程度外,纸张接受酸化物后变成酸性的原因也很多:有来自纸浆的化学成分,例如树脂、木质素、半纤维素,受上胶剂、纸力增强剂、填料及水中金属离子等影响,而使纸张呈现酸化状态;也有受环境影响,如光线、温湿度、污染空气等,而促使纸张酸化。纸张的脱酸保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四五十年。仅在200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用于纸张文物脱酸保护的经费就达到170万美元;德国1994年研制成功第一套大规模图书脱酸设备;1980年,关于酸性纸张和脱酸技术的研究在日本兴起,2007年一项名为“Book.Keeper”的大批量脱酸服务在日本开始应用。我国的脱酸技术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纸张脱酸方法主要有气相脱酸法和液相脱酸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1986年南京博物院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在二乙基锌脱酸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纸张气相脱酸技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研制成功了吗啉气相脱酸技术;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也对纸张脱酸进行了应用研究[4]。近几年,不断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大学研究院加入到纸张脱酸研究领域来。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澳润微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课题组,对此开展攻关研究,针对近代图书文献酸化问题,提出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技术解决整本图书的水溶液法脱酸难题[5]。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联合开展的“等离子技术在近现代纸质文物脱酸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对如何在无损纸张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对纸质文物的快速脱酸,使用等离子技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脱酸,且克服传统溶液浸泡脱酸法带来的纸张皱褶、粘连、褪色等问题[6]。这些研究都取得较好的脱酸效果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但由于纸张脱酸是一项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哪家单位开展大规模脱酸服务,这与近代大量纸质档案文献需要脱酸保护要求相差甚远。

图二陶行知护照

自从认识到酸性纸张的问题,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都致力于无酸纸的研究与推广。1990年,美国国会联合决议必须使用无酸纸张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文件、书籍和其他具有永久价值出版物的用纸。国际图书机构联盟向联合国建议其出版物应率先使用无酸耐久纸。现在,一些国家已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使用无酸耐久纸作为需要长期保存的各类档案文献纸张。我国的一些重要档案用纸需从国外进口,因为价格是普通用纸的几倍,为此近几十年来不断有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与造纸生产企业研究开发耐久无酸纸与无酸包装材料[7]。

近代档案文献在当时使用了酸性程度不高的手工纸,或机造纸后期经过了脱酸处理,纸张呈现弱酸性或碱性后,如果继续保存在含酸性物质的文件夹、书套、盒子中,将导致酸性物质迁移到纸张中,继续加速纸张酸化的进程。使用无酸保存材料,可以阻止酸性物质迁移对纸张的酸性损害,无酸耐久性保护材料中的缓冲剂可以中和档案文献中的酸性成分,同时能缓冲环境中的酸性气体对纸张侵蚀,以此延长纸张的寿命,起到更好保护纸质档案文献的作用[8]。

档案文献收藏单位应该配备大量的无酸性的棉纸、薄玻璃纸、吸墨纸、瓦楞纸板等。稀有书籍应放在具耐久保存的无酸书籍保存盒中,使之免遭化学污染和物理上的损伤。珍贵的手稿应该用无酸的封套或文件夹包装好,平放在档案盒里。由于报纸使用的新闻纸通常是高酸性的,剪报属于含酸很强的新闻纸,应该加上无酸性的棉纸或玻璃纸作为隔层纸,跟其他质量较好、酸性较少的纸质文物分开存放。近年来,由于认识到酸性物质对纸质文物的破坏作用,南京市博物馆定制了无酸保存盒、无酸保护袋等,逐年对近代纸质文物的装具进行更换。

三、预防性保护必要性

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第一次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即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现有效监控。同时,这次会议还肯定了实验室研究对文物研究的意义,在国际范围内达成了文物科学保护的共识。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珍贵文物,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珍贵文物的目的,是当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

图三 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统计表

近代纸质档案文献的整体现状堪忧,全国大部分保存有近代纸质档案文献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都没有建立独立的恒温恒湿库房,与馆藏特藏古籍善本的保存现状有比较大的差距。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逐渐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位突显,近代纸质档案文献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从被动式的直接干预,转变为预防性保护中的保存环境调控和风险管理。这一理念要求档案文献保护工作树立整体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即把保存环境、本体保护和风险防范三者结合,注重技术与管理协调作用。

据研究显示,纸张的老化,内部因素(取决于生产与印刷过程)的影响占80%—85%,外界因素(与纸张保存环境有关)的影响占15%—20%[9]。我们知道,影响纸质文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和生物污染。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就是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有效调控。

温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中的两个重要指标,温湿度的具体数值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北方干燥寒冷、南方潮湿高温,如一定要保持恒定的温度湿度,就需要配备调控设备与经费支持。目前,国家不可能给每个收藏单位安装恒温恒湿系统,并保证每年的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对每个收藏单位进行温湿度调控,使其在较合适的温湿度范围内,达到一个基本恒定的数值就可以了。调控的目的是避免温湿度大幅度波动,尤其注意短时间内的波动幅度。有些收藏单位虽然配备了恒温恒湿系统,但出于安全、运行成本考虑,每天下班关闭系统,造成白天和晚上温湿度差异,这反而不利于纸质文物的保护。

光照对纸质文物的损害主要是可见光中紫外线对纸张的纤维素破坏,光照对纸质档案文献的影响是累积的,库房中的纸质文物都保存在避光的环境中,但是由于展览的需要,展厅中的纸质文物长期暴露在灯光下展示,就需要有一个更换休眠期。目前博物馆、美术馆等普遍采用紫外线较低的光纤照明作为展厅光源,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大环境的空气污染是客观存在的,有待于政府加大治理和我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要达到文物保护的洁净空气标准,我们可以逐步进行空气净化,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空调通风管道或新风管道安装净化系统,先减少藏品库房与展柜内的有害气体,对于密闭藏品库房可以采用柜式净化系统[10]。

生物污染主要是害虫和有害霉菌对纸质文物的侵害,在温湿度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抑制虫害和有害霉菌的生长与繁殖,净化空气也可以达到预防霉菌的目的。定期清洁库房和展柜,对进入库房内纸质文物进行消毒杀菌,都是有效减少生物污染的必要手段。但现阶段纸质文物的保护,在宏观保存条件不到位或不完善的情况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给纸质档案文献创造一个合适的微观保存环境。对纸质文物产生损害的环境因素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几种共同作用,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就是有效监测和提前改变环境因素的破坏。

永久保存纸质文物是很困难的,但是通过了解收藏品的材料,并科学地处理藏品保护的内外环境,使用合适的收藏装具,收藏品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在纸质藏品的保护上“预防胜于治疗”,在藏品损害之后才进行修复,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保护珍贵的近代纸质收藏品,不仅是对自己收藏负责,也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珍视。

注释

[1]《馆藏纸质文献酸化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国家图书馆2004年http://www.docin.com/p22201964.html.

[2]陈绪军.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文献酸化情况调研[J].数字与微缩影像,2013(03):4-7.

[3]马翀.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46-47.

[4]张金萍.近代文献酸化危机与防治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95-99.

[5]郑冬青,张金萍,陈潇俐,等.微波真空技术在整本图书脱酸中的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2011(27):58-59.

[6]李青莲,贺宇红,李贤慧,等.等离子技术在近现代纸质文物脱酸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01):76-80.

[7]张美云,李佩燚,夏新兴.耐久性无酸纸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造纸2010(10):71-74.

[8]徐文娟,吴来明,解玉林,等.无酸纸的发展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 (S1):76-79.

[9]刘苇,侯庆喜,刘泽华编译.数字印刷用纸的耐久性和耐用性[J].国际造纸,2006(05):33-37.

[10]解玉林.上海博物馆书画陈列馆环境监测与治理[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S1):204-217.

猜你喜欢
脱酸pH值酸化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海洋酸化之时间序列研究进展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PH值在纺织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浅论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的改造
脱硫系统PH值的自动调节与控制
纸张加压雾化脱酸装置的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