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婷,植瑞东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 526020)
·临床研究·
标本放置时间对胰岛素测定的影响
赵思婷,植瑞东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 526020)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在4 ℃环境下放置不同时间对化学发光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真空分离胶采血管抽取21份血液标本,冷冻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即时检测胰岛素浓度,将血清标本于4 ℃分别放置1、3、24 h后重复检测,并与即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标本采集后即时检测与4 ℃下放置1、3、24 h后检测胰岛素浓度分别为(6.88±4.38)、(6.87±4.44)、(7.05±4.68)、(7.57±4.60)mIU/L,经配对t检验,血清标本在4 ℃放置1 h和3 h所测结果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0.273),而放置24 h后所测结果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对胰岛素测定有影响,血清胰岛素在4 ℃条件下不能放置24 h以上。
血清标本;放置时间;胰岛素
随着胰岛素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以及对胰岛素研究的逐渐深入,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和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依赖胰岛素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以及控制血糖,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长期胰岛素维持治疗,但当患者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存在口服降糖药的相关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以减少高血糖相关症状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当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是最主要的,也是必需的控制血糖措施。对于需要用胰岛素来进行血糖控制的患者,对胰岛素水平作准确的检测是临床医生确定患者治疗剂型、剂量和用法的依据,这就需要检验科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然而,由于现实中医院里患者数量多,标本要经过抽血、送检,最后检验的过程,该过程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胰岛素的检测不属于急诊检测范围,因此,血液标本一般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检测。所以,在检验时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血液标本应该怎么保存,保存多久才不会影响胰岛素检测的准确度。目前,胰岛素标本还未实现及时检验,会存放在4 ℃冰箱中,故本研究将观察血液标本在4 ℃冰箱中保存不同时间后其检测结果的变化,以了解保存时间是否对检验结果有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21份血液标本均来自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均为采用普通分离胶真空采血管抽取的静脉血,排除溶血及黄疸标本。
1.2仪器与试剂美国贝克曼化学发光仪ACCESS-2及其配套试剂。试剂批号为825013。质控品为伯乐公司的免疫测定多项目控制品,批号为2211-06。
1.3检测方法标本采集0.5 h后用低温离心机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标本,立即测定胰岛素水平,作为即时检测的水平;剩余血清在4 ℃环境下分别放置1、3、24 h后测定胰岛素水平。每次检测前均使用质控血清进行质控检查,保证质控结果在受控范围内。
2结果
在4 ℃存放1、3 h所测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放24 h后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在存放24 h后检测胰岛素水平,结果有升高趋势。见表1。
表1 血清不同存放时间胰岛素检测结果的比较
注:-为无数据;*为与即时检测的差值;#为与即时检测比较的P值。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以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导致血糖过高,从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最终导致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的损伤及衰竭,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严重者可引起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情况。因此,胰岛素检测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的急性并发症的预防。
胰岛素水平测定方法有4类[1]:生物检定法、免疫学方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色谱法。免疫学测定法主要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免疫放射定量法(IRMA)、酶联免疫法(ELISA)和发光免疫分析法(LIA)等。本研究中血清胰岛素水平的检测采用双位点一步酶免法检测(“双抗体夹心法”)。“双抗”是指参与反应的抗体有两种,一种是标记的大鼠抗胰岛素单抗,即酶结合物,另一种抗体为大鼠抗胰岛素另一位点单抗(包被在磁性颗粒上),两种抗体及待检的患者血清在反应管中同时发生反应,血清中的胰岛素一个抗原位点与固定在磁性颗粒表面的抗体结合,另外一个抗原位点与游离的酶结合物同时结合。反应后,对反应管进行多次冲洗,未与胰岛素结合的酶结合物会被冲洗除去,与胰岛素结合的酶结合物会在磁性分离区里被分离出来,留在反应管中,当化学发光底物(Lumi-Phos*530)加入到反应管中,留在反应管中的酶(碱性磷酸酶)会使底物发出光子,光电比色计能检测到光子。仪器根据多点定标曲线(光子量与标准品胰岛素的对应关系),把检测到的光子量计算出胰岛素水平。
有文献报道,由于红细胞中存在胰岛素降解酶,所以胰岛素测定的血清标本应在取血后5 h内分离[2-5],对用于检测胰岛素水平的标本,一般做法是待标本完全自然形成凝块,血清析出后立即离心,使血清和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分离,尽量减少胰岛素降解酶对胰岛素的降解,然而,在实际的临床检测工作中,医院每天的检测量较大,因此就会产生一个矛盾:血清被分离后放置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对胰岛素测定有影响。由于近年来胰岛素检测大多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试剂、仪器成本均较高,且胰岛素为住院患者常规检测项目,急诊一般很少做,故大多数医院不把胰岛素检测作为24 h开机检测的内容,深夜急诊的标本一般就可能需要在冰箱中保存一段时间再作检测。因此,研究血清标本在4 ℃放置时间是否影响胰岛素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实际实际工作时如何对标本进行保存很有意义。
本研究将新鲜血液标本完全自然形成凝块,血清析出后立即离心,把血清标本在4 ℃下放置不同时间(0、1、3、24 h)后测定胰岛素水平,结果表明标本的胰岛素水平在4 ℃环境下放置1、3 h后与不放置即时(0 h)检测得到的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3,P=0.273)然而,将标本4 ℃放置24 h后与即时测定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即标本放置24 h后胰岛素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因此,通过上述检测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清标本在4 ℃下存放1、3 h对血清胰岛素水平的测定影响不大,所测得的结果能真实地反映人体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然而,如果把血清标本在4 ℃下放置24 h,此时检测所得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与人体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临床血清胰岛素水平的检测,如果不能立即检测,可以把标本存放于4 ℃冰箱里保存,但放置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 h,故检验的工作人员应与临床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告知医生血清胰岛素的检测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如需检测最好在正常上班时间检测,不要作为急诊项目检测,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准确。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常碰到临床医生要求复查血清胰岛素,此时应做好解释工作,如果需复查的标本4 ℃下放置时间不超过24 h,可以进行复检,如果需复查的标本4 ℃下放置时间超过24 h,不建议临床医生复查,因为此时的所测得结果与人体血液的胰岛素水平有较大差异。另外,需复查的标本应如何放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文献报道测定血清胰岛素的标本如果要保存24 h以上必须保存在-20 ℃环境下[6-9]。
[1]Walters E,Henley R,Barnes L.Stability of insulin in normal whole blood[J].Clin Chem,1986,32(1):224.
[2]Chevenne D,Letailleur A,Trivin F,et al.Effect of hemolysi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insulin in serum determined by RIA and IRMA[J].Clin Chem,1998,44(2):354-356.
[3]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H3-A3 Procedures for the collection of diagnostic blood specimens by venipuncture[S].3rd edition.Wayne,PA,USA:NCCLS,1991.
[4]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H18-A Procedures for the handling and processing of blood specimens[S].Wayne,PA,USA:NCCLS,1990.
[5]Duckworth WC,Hamel FG,Bennett R,et al.Human red blood cell insulin-degrading enzyme and rat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protease share antigenic sites and generate identical products from insulin[J].J Biol Chem,1990,265(5):2984-2987.
[6]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7]马斌荣.医学统计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张秀明,李健斋.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3-119.
[9]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016-03-29)
10.3969/j.issn.1673-4130.2016.12.045
A
1673-4130(2016)12-1702-03
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