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资料整理
飞向蓝天
■丨 资料整理
1951年4月17日,国家颁布《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从起步到腾飞,中国航空工业历经65年光阴岁月,制造出数以万计用以壮大国防力量和繁荣国民经济建设的航空装备,建成了比较完善且颇具规模的航空工业体系,开发出素质精良、能征善战、业绩斐然的航空工业科学、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为中国跨入世界航空大国进而跻身世界航空强国之列作出了贡献。
一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航空工业建设就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国家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党和国家仍然果断地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毅然决定创建航空工业。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正式发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并为加强对航空工业建设的领导,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由军委临时领导。1954年12月,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人员与航空工业局局长去苏联考察。经过他们的努力,苏联给我国提出了建设航空科研机构的备忘录,为我国航空科研机构建设的起步作了准备。
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1954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飞上蓝天。这对于从修理走向制造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8月26日,初教5飞机被批准成批生产。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又试制成功国产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和自行设计的初级教练机初教6。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歼6试飞成功。1959年国庆节,空军有165架各型飞机组成6个梯队,飞过天安门上空。
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以及走向自行设计,由生产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到掌握喷气式飞机的制造技术,仅用了七八年时间。从此,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航空工业虽然有所前进,但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盲目追求高指标、大计划,大搞快速研制,快速施工,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年生产、建设,三年返修、加固”,再加上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致使航空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航空工业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从1961年到1965年,航空工业在实际工作中努力纠正“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切实整顿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缩短基本建设和型号研制战线,生产逐步恢复,新飞机陆续定型投产,原材料和配套产品做到了立足国内,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建设科研设计试验条件,全行业重新出现蓬勃发展的新面貌。1965年,航空工业又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航空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上重点突出,梯次展开,没有搞一拥而上;生产上千方百计满足部队需要,也适当留有余地,充分体现积极、稳妥方针。航空工业的管理,也从当初只满足修理厂修修补补的低水平,迅速提高到适应大工业成批生产的高水平,实现了管理上的跨越。
二
进入60年代以后,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从仿制向自行研制,加强科学研究和新机研制上来,制定了生产、试制、研究的“三步棋”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文革”的严重影响,航空工业新机研制的实际进展和水平提高都很缓慢。
1965年以后,中国航空工业主要仿制生产了初级教练机、低超音速歼击机和活塞动力直升机,并开始了少数机种的自行设计与改型研制。
1966年1月17日,由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的2倍音速的国产歼7飞机首飞成功。1966年2月28日,航定委批准歼7飞机定型投入成批生产。1967年3月,装备空军部队。中国从此可以自行制造自己的第二代先进歼击机。
1984年国庆节,歼7Ⅱ飞机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歼7Ⅱ型飞机后来引进国外的7项电子火控设备进行改装,进一步提高性能,成为受用户欢迎的歼7M。到1988年,歼7M及其发展型共出口176架。
说到中国直升机工业,是从直5起步的。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量生产。该机曾装备我空海军,目前已退役。
直5共生产545架,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边境巡逻。1966年,周恩来总理乘直5到邢台慰问地震灾民。周恩来总理对直升机事业寄予深切的关怀,对发展国产直升机做过许多具体而明确的指示,先后7次乘坐直5在国内视察,陪同外宾参观,慰问灾区。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我国直升机工业进入发展时期,通过生产直5直升机的锻炼和后来诸多型号研制的实践,中国直升机工业不仅生产制造条件有了相当牢固的基础,在设计研制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正反面经验,一大批经过实践锻炼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使直升机行业具备了跨越一个新台阶的基本条件。
1970年8月21日,中央军委、国家计委向上海下达大型飞机研制任务,命名为运10飞机。运10飞机研制由上海市主持,组织、技术、业务由三机部归口管理,研制工作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上海飞机制造厂为主。全国10多个部、委,21个省、市、自治区,262个单位、13000多人参加这项工作。
1980年9月26日,一架大型喷气客机在上海大场机场腾空而起,直刺蓝天,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运10飞机,是我国大型民用客机发展的起点。
三
新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中国航空工业历经艰辛,突破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歼10飞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了歼11飞机,不断改进升级了歼8飞机,使我国歼击机研制实现了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并已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2006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航空发动机最近通过技术设计审查,标志着我国从此跨入了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国家行列,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方面实现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的跨越,实现了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的跨越,实现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
“枭龙”/FC-1飞机是针对21世纪空中作战环境,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由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投资研制的全天候、单发、超音速、多用途轻型战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歼击机,“枭龙”飞机从签订研制合同到首飞仅仅用了4年,从冻结技术状态到首飞成功只用了23个月,从设计发图到首飞只用了13个月,从01架首飞到03架首飞仅仅相隔8个月,堪称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1998年,在总结我国民用飞机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做出了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涡扇支线客机的战略决策。2008年11月28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首飞成功。2015年11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ARJ21-700新支线飞机从上海飞往成都。标志着我国走完了喷气式支线客机设计、试制、试飞取证、生产、交付全过程,具备了喷气式支线客机的研制能力和适航审定能力。
2000年3月2日,“新舟”60飞机首飞成功。2008年10月9日,中国新一代涡桨支线客机——“新舟”600首飞成功。2015年8月18日,“新舟”700飞机市场启动发布会。随着“新舟”700的推向市场,中国民用飞机“一干两支”谱系羽翼渐丰。
由于第二代战斗机不断改型,第三代战斗机开始列装,根据我国教练机搭配情况,为了适应我军飞行训练的需要。中国一航研制了“山鹰”高级教练机,中航二集团研制了“猎鹰”L15高级教练机,标志着我国教练机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大型客机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2009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项目工程样机开工。12月25日,中航工业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交付。2015年11月2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架机在上海总装下线,进入地面试验状态,预计于2016年首飞。由此,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研发制造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行研发的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20首次试飞取得成功。运20的首飞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四个能够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
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在研最大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研制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将完成总装,并力争实现首飞。
回望新中国航空工业的65年历史,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终于让中国智造顺利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