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瞿欣含 罗国波 记者 李佳旭
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湄潭答卷”
文丨 瞿欣含 罗国波 记者 李佳旭
作为贵州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遵义农业乘上了改革发展的春风,走上了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之路。妇女是农村的重要劳动力量,在农业经营、农村发展和农民家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力量。
茶语(李佳旭/摄)
“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一项项荣誉纷至沓来。湄潭茶产业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成为湄潭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更是“传承红色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生动实践,交上了高分值的茶产业转型升级“湄潭答卷”。
茶山连绵,沿着茶园的木栈道徒步而上,一路清风和煦,花开遍野。微雨之后,在茶园中肆意徜徉,茶树的清香混合着樱花香扑鼻而来。“很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惬意了。”游客吴女士难掩兴奋。
今年4月20日上午,2016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在贵州湄潭县开幕。来自美国、德国、印度、法国、比利时、摩洛哥、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会聚湄潭共谈“茶经”。能够喝上干净安全的茶、源产地的茶叶认证、茶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等成为嘉宾们聚焦的热点。
走进湄潭,一片片茶园地毯般的散落在丘陵之间,茶园、茶庄、树林、乡村路、茶园栈道、黔北民居交相辉映,置身其中,茶香茶韵扑面而来,宛若世外桃源。
“现在全村860余户3600多人有茶园面积8000多亩,人均已达到2.6亩,近三年来年人均纯收入在12000元以上。”在有着“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湄江镇核桃坝村,村支部副书记刘庆说:“现在村里有自己的加工厂和茶叶品牌,依托茶业发展,村里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开上了小汽车,六成以上农户住上了小洋楼,上百万元身家的农户就有100多户。”
因茶致富,因茶而兴。老茶区蓬勃发展,新茶区欣欣向荣。在湄潭,像核桃坝村一样,龙凤村、金花村、马义村、随阳山村、新建村、清江村……数十个茶叶专业村不断兴起。
作为“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的湄潭县,依托生态优势,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巩固、扩大茶园基地和发展连片茶园基地的原则,以建设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为引领,重点打造了“一城五园”,即中国茶城、核桃坝——金花——龙凤茶树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示范园、云贵山有机生态茶园、茶产品加工产业园(绿色食品工业园)、中国茶海休闲度假中心及全程机械化管理示范园、象山茶博园。在新茶区建设上,着力打造了“高台——金盆——沙塘”优质茶产业带,逐步辐射带动新南、茅坪、石莲等镇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湄潭的六条茶叶产业带逐渐形成,茶园面积已达56万亩,投产茶园40.5万亩,茶叶年总产量达4万吨、产值3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50亿元。
在湄潭,以茶叶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拓展到18.76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省级工业园区。通过近年来的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大户突破5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产品涉及名优绿茶类、大宗绿茶类、名优红茶类、黑茶类、茶叶精深加工等各个方面,开发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茶树花、茶香酒、茶皂素、茶生物肥料等12类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了茶产业“接二连三”,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升。
“我们所出售的茶用农资商品全部是经过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老先生亲点的。”在黔北茶叶物资配送中心,有序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茶用农资商品。该中心负责人说,湄潭县无工业污染,茶叶质量安全的最大威胁就是农药残留。目前在全县各镇都建设1家以上的茶用物资配送分店,积极推行茶园农药、肥料等专用物资的统一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销售备案制度,确保茶园农资投入品的安全与可追溯。
坐在办公室,打开手机微信客户端,就能看到云贵山有机生态茶园里绿意盎然、人影忙碌的茶园风景。作为湄潭首批通过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湄潭沁园春茶业公司,在茶园开通了电子眼,对茶园管护、施肥、采摘等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并通过互联网公开茶园管理、生产的全过程,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和饮用。
湄潭是国家级农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县,茶园管理户籍化、标准化、清洁化,生物农药、黄板蓝板等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运用,统防统制的生态茶园筑起了茶青质量安全的屏障。
有了好的原料,还得有严的加工标准。去年3月,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省农委联合发布的《贵州茶叶标准技术规程》正式实施,标志着“湄潭翠芽”“遵义红”的生产加工标准升级为省级标准。湄潭茶企主动适应新标准、新要求,及时提升设备,实现连续性加工,全面推行茶叶加工清洁化。同时,建立健全县级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站、重点龙头企业检测室、茶青交易市场及产茶镇速测点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对茶青采摘、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实行高强度、高密度、大规模的抽检,严把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湄潭翠芽”、“遵义红”品牌企业,率先建立完善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湄潭中国茶城(李佳旭/摄)
2011年,由湄潭县茶业协会申报的“湄潭翠芽”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这块闪亮的“金字招牌”不仅结束了贵州茶叶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历史,更是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见证,增强了湄潭打造中国茶业强县的信心和决心。
黔茗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红茶为主的茶叶企业,在2011年进驻湄潭经济开发区前只是一家作坊式的加工厂,进入园区后,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和量的提升,也自主创立了“黔茗红”品牌,但令人尴尬的是,外出推销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该公司负责人魏矗巍说,随着省里出台的《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作为红茶主打品牌的“遵义红”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包装,黔茗茶业与湄潭全县茶企业一样,坚守“遵义红”的标准和包装,随着歌曲《贵州茶香》、“湄潭翠芽”、“遵义红”品牌在央视及各大媒体的展播,向外界推介产品时更有底气、品牌也叫得更响。
如果说品牌展播是攻城略地的话,那么企业入驻就是坚守阵地。我们欣喜地看到,去年8月,“湄潭翠芽”宣传石碑落户北京马连道茶叶专业市场,石碑正前方用行书字体镌刻的“湄潭翠芽”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标志着“湄潭翠芽”正式入驻马连道茶叶市场。目前,兰馨、栗香、沁园春、黔茗茶业、阳春白雪等一批湄潭茶企,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设茶叶品牌旗舰店、专卖店、批发部300余家,湄潭茶叶进入老舍茶馆、安徽鹅桥等国内重要茶叶市场和展销平台,实体店覆盖了全国绿茶主销区。
如今,“湄潭翠芽”“遵义红”作为贵州“三绿一红”品牌代表,在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飘香全国,也成为引领湄潭茶产业发展的“拳头品牌”。去年8月9日,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闭幕,“湄潭翠芽”“遵义红”作为贵州“三绿一红”品牌代表,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黔茗茶业公司黔茗牌湄潭翠芽、阳春白雪茶业公司贵芽牌湄潭翠芽、盛兴茶业公司盛兴牌遵义红茶3个企业品牌茶叶斩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去年10月20日,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湄潭县以茶产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骄人业绩和典型示范作用,喜获2015年度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状元”;同时湄潭县再次入选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并获得全国“榜眼”殊荣。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产品如果在销售上还墨守成规,显然无法跟上时代步伐,茶产业也不例外。由于茶叶天然适合互联网流通,加上礼品市场遇冷,倒逼茶企转向大众消费市场,电商自然成为转型的主流方向。近年来,遵义众多茶叶企业纷纷“触电”,以传统门店加电子商务,双管齐下拓展销售网络,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大力推介茶叶品牌,有效助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进入4月份以来,在湄潭的中国茶城里,新鲜出炉的春茶,纷纷摆上了各家店铺的显眼位置,成为当前的主打产品。中国茶城是很多茶叶企业寻金淘宝的聚集地。每天,黑底红字的电子显示屏不停闪烁,茶叶交易、产品质量检测等信息不断更新,茶叶交易的相关信息清晰可见。这个建成投用刚刚3年的专业市场,已入驻省内外茶商、茶企400多家。2015年,中国茶城实现交易量1.6万吨,交易额12.3亿元。
不过,更多的茶叶企业,在将中国茶城作为展示平台的同时,开始将电子商务作为销售的主战场。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程升国介绍,湄潭是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示范县,自开展电子商务以来,湄潭的效果就比较好,2015年就有200多家企业从事电子商务,销售上亿元。
近段时间正是茶叶的销售旺季,在兰馨公司的“电子商务部”,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接订单、发快递,宽大的柜台上摆满了即将发出去的茶叶,包裹上的地址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贵州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兰馨茶业公司历来注重市场的拓展和客户的培育,2011年,该公司就组建了电子商务部,每个工作人员都是一个独立小组,分别对接一个区域市场。2015年,兰馨公司的电商销售额达到1100多万元,成为湄潭乃至遵义茶叶界电商销售的“排头兵”。
湄潭兰馨茶业公司电商部经理吴恒说,兰馨的电商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在2011年就开始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在做,同时在天猫、京东、苏宁、一号店等平台进行推广,铺开的面大,市场占有率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虽然电商已成当下时髦,但真要落到实处,有所作为,遵义茶行业还存在诸多短板,网点的稀少、人才的匮乏,则是短板中的“短板”。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程升国说,作为电子商务,湄潭要增加网店的覆盖率,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推进专业化发展,推动湄潭茶产业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在我印象中,湄潭是中国现在最有影响力的茶区,是茶人向往和朝圣的地方。”中茶所研究院教授姚国坤这样赞誉湄潭。
的确,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端详着一件件凝聚茶叶生产加工的原始技术,展示茶叶发展历史的文物,回味着这段悠久的历史,感慨上天赐予湄潭这难得的礼物。
在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同时,湄潭县加快茶文化的开发和挖掘。2013年9月揭牌亮相的生态茶博馆是关于茶文化主题的展览馆,共展陈了茶的起源、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农垦、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叶、茶礼茶俗等内容,全面、系统展示贵州茶文化从起源发展至现在的全过程,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茶业的辉煌历史,更是奠定贵州在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地位。
4月13日,由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宣传部、省农委、省旅游局、当代贵州杂志社共同组织开展的“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2016贵茶飘香”旅游互动采风团走进湄潭。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国内知名网站的50余名记者感知云贵小江南的别样风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宣传推介湄潭。头戴凉帽、肩挎竹篓,走进芸香公司的生态茶园里,指尖飞快,采摘鲜芽酿佳茗,记者们体验客串起采茶女和采茶郎,来自当代贵州传媒集团的马春晓是第一次体验采茶,她说:“今天体验了采茶、制茶的过程,知道茶农的辛苦,对如何宣传推介贵州、特别是湄潭的茶叶有了感性的认识,我们有责任把湄潭的好山好水好茶叶向外界宣传推介。”
这只是湄潭茶旅景点中的一部分。经过几年的打造,田家沟湿地花田、大青沟七彩部落、云贵山云雾茶园、洗马镇水湄花谷、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等一个个景点,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分布在湄潭的茶园间。借2016年贵州茶“一节一会”的东风,建成的茶园木栈道、拉膜会场、精品茶庄等一批新兴旅游精品让湄潭茶园锦上添花。
2014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产业博览会、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茶产业盛会相继在湄潭成功召开,特别是2016贵州茶一节一会,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湄潭秉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坚持以茶为媒、茶旅结合,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推介茶旅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书写了精彩篇章。
是单打独斗勇闯市场,还是抱团发展共赢市场。在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湄潭选择了后者。2014年6月,由贵州兰馨茶业、芸香茶业等公司发起的公益组织——黔茶联盟在湄潭成立,是贵州第一个致力于打破地域限制,主张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黔茶产销联盟。如今,该联盟已有成员企业80多家,成为助力黔茶出山的重要推手。
据了解,湄潭县共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很多加工的能力不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绿翠湄香茶叶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去年,该公司还想继续扩大生产时,就遇到了资金“瓶颈”。绿翠湄香茶叶公司负责人景林波说,扩大生产规模、买设备、收茶青都需要钱,资金压力很大。该公司通过黔茶联盟运作,企业互相担保,从银行贷到了100万元。2015年,新厂房投入使用后,该公司的年产能从以前的3万斤,一下子提升到了8万斤,预计产值能够达到2000万元。
正是在黔茶联盟的帮助下,很多企业乘势而上,在茶业大市场中稳步前行。黔茶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声彦说,黔茶联盟除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共享市场资源以外,还准备集中打造黔茶联盟商务港,建立精制规模化、拼配数据化的黔茶标准化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物联信息平台为依托,提升黔茶市场跨越性成长的技术平台,打造黔茶直通市场的一个起飞港。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湄潭县坚守“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理念,坚定茶产业“6456”(60万亩生态茶园、4万吨茶叶产量、5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发展目标不动摇,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交上了高分值的茶产业转型升级“湄潭答卷”。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茶产业不仅成为湄潭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更是“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