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 云
“中国式假离婚”须政策性防御
文丨李 云
随着多获拆迁补偿、买二套房、逃避夫妻债务、孩子择校等诸多诉求的叠加,“中国式假离婚”时不时会粉墨登场。政策规定遭遇“中国式假离婚”,必然瓦解政策的公平正义,让政策收不到“政策功效”。简言之,城市房产市场调控需要更多积极而科学的经济手段,而不仅仅只在购买环节上进行人为的调节与控制。
随着各种调控传闻的不断被放大,上海离婚买房也进入白热化放量冲刺阶段。上海多个婚姻登记中心从上周末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协议离婚高峰:浦东上周六一天超过近百对夫妇协议离婚,杨浦则有97对夫妇协议离婚,是平时的三倍。
随着多获拆迁补偿、买二套房、逃避夫妻债务、孩子择校等诸多诉求的叠加,“中国式假离婚”粉墨登场,成为一些人获取利益的一种“捷径”,这条获取利益的成功捷径,让很多人纷纷复制效仿。如此语境下,上海“离婚买房”成风,以此应对楼市调控传闻,也并非是一件稀奇事。
“中国式假离婚”,似乎成为楼市调控政策的衍生品。也许,有人会对此定性,这是民间智慧“跑偏”的表现,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反映,是“钻空子、占便宜”的体现……不可否认,在高房价的“挤压”下,与其说是市民觉悟“变形”,倒不如说,是一种“变通”,并且冒着家庭与婚姻可能出现真危险与真危机的代价。或许,假离婚“节省”了一些金钱,但是,也“付出”巨大的和不可预测的代价。
“中国式假离婚”并非购房的“专利”。为子女上学假离婚——2013年6月,有媒体报道南京主城6区有150多对夫妻离婚,其中以30多岁的夫妻居多,不少都是为了孩子上学而办了假离婚。为取暖而“离婚”——曾经,哈尔滨教育局规定,只有女教师们的单身、丧偶、离异和军人家属等几种情况才给予报销取暖费,否则,正常的女教师们是报销不了的。于是,就有教师为了报销取暖费,不得不采取离婚的方式……有媒体总结出“假离婚的8个中国式动机”。
政策规定遭遇“中国式假离婚”,必然瓦解政策的公平正义,让政策收不到“政策功效”。板子不能只打在钻空者身上,这样有失公允。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总是基于“家庭稳定”的推定,让有关政策成为家庭与婚姻的“第三者”,提醒甚至是“诱导”中国式假离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很透明,传播很快捷,钻政策空子的“招数”正在共享,导致“中国式假离婚”蔓延。
“中国式假离婚”疑似“政策插足”,政策本身也必须反思,其中涉及到政策制定的程序是否公正公开,涉及到政策的周密程度和预防对策功能等。比如,发生在上海的“离婚买房”事件,不仅婚姻登记机构,对这种行为不制止、不报告;而且住房、民政等管理部门,对这种欺诈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带来的“制度空间”必然产生“操作空隙”。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夫妻“假离婚”,已经成为钻政策空子的一种手段。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婚姻的亵渎,也是对法律的蔑视,其隐含的风险更是不可小觑。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对策倒逼政策,“中国式假离婚”鞭策政策的更完善、更周全、更完备。可能,政策一时达不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但是,增强政策的“防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房产市场调控需要更多积极而科学的经济手段,而不仅仅只在购买环节上进行人为的调节与控制。如,在供给上针对不同面积,设计不同的税费标准,户型面积越大,交易的成本越高,鼓励小面积小户型,增加供给,缓解矛盾;又如,通过提高房产持有成本,减少房产投机与闲置,如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房产税制度,在满足基本安居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对多套房、总面积超量的持有者实施税收调节,使得有限的房产能够合理地被使用,从而达到平抑房价,保持稳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