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瞿欣含 记者 陈 涛
陈清松:岁月与兴隆
文丨瞿欣含 记者 陈 涛
陈清松在田家沟开群众会
“在现场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对基层党务工作者来说,既感到无比光荣自豪,和党中央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寄予厚望,又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作为2016年遵义市唯一一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陈清松激动地说道。
陈清松,湄潭县兴隆镇党委书记。从2008年到兴隆任职至今,他伴随着兴隆一步步地发生着变化,昔日的穷乡僻壤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而他也成长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是陈清松QQ的个性签名。
兴隆镇有120名干部,他们的手机短号,陈清松能一一背出来。这几年来,所有提拔或交流出去的干部,都舍不得换掉兴隆的手机短号,因为他们心里装着“班长”,装着兴隆这个团队。
干部加班或节假日,陈清松会通过手机或短号平台,给他们发去节日的问候、嘘寒问暖的短信。备受“班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干部们再苦再累都烟消云散!
“‘班长’会随时与大家进行工作沟通、感情交流。我们都很信任他,有什么困难也愿意跟他说。有工作安排下来,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干,没有一个打退堂鼓。”兴隆镇镇长陈力讲道。
凝聚人心,就是凝聚战斗力,这是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第一职责。“喊得拢人,开得了会,证明我们的基层组织有凝聚力;抵得住歪风,镇得住邪气,说明我们的基层组织有战斗力。”陈清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身为乡镇党委书记,陈清松在班子和队伍建设上,始终围绕团结协作、作风建设、勤政廉洁下功夫;在重大事项决策上,坚持民主集中,广纳谏言;在工作安排部署上,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因人定岗……
目前,兴隆镇下派了11名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工作,选配了6名“项目书记”,每村选育2—3名后备干部。按照“责任+载体+项目”的模式,消除剩余“空壳村”三个,实现家家有产业、村村有收入,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1100余万元。
红坪村曾经是一个每逢赶集,就有群众来告状、闹事的软弱涣散村。陈清松到兴隆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干部进村入户摸情况、听意见,针对问题动真碰硬,对村班子的个别同志进行调整,很快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好了、威信高了,群众的吵闹少了、笑脸多了、纠纷少了、理解多了。
对个别基层党组织软、懒、瘫的实际,陈清松在反复调研后,提出了以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为主要措施的整顿路子,以此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两个。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兴隆镇也遇到过人为的困难,一个叫王某某的年轻人常常带头阻挠施工。陈清松了解情况后,先后十余次找他谈心说理。不久后,这位不支持工作的年轻人向党支部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陈清松时刻关心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了28名优秀青年加入基层党组织。
在陈清松的带领下,兴隆镇先后创新和参与设立“村级党员荣誉室”、建立“村组寨党建喇叭全覆盖”、“村级五子工程(班子、圈子、房子、路子、票子)”、“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建富民强村直通车”、“村民集中诉求”等党建品牌和载体。其中“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彰显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基础的党建工作体系。龙凤村党支部还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为人民服务,不能有丝毫马虎,这要求我们在业务上既精又专。”陈清松不仅要求干部学习,而且带头示范,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
镇内的云贵山,海拔1200多米,每年冬天,山上都会下雪凝冻,陈清松也总会一个人徒步上山了解50多农户的情况。2015年冬的一天,见“班长”一条腿一腐一拐的样子,干部们先是不解,事后才知他是上云贵山看望群众时摔伤的。
“当时兴隆发生凝冻灾害,没来得及多想,我就独自上山查看灾情,没想下山时扭伤了脚。”陈清松说,虽然辛苦,但面对大家关切的“责怪”,心里暂时忘记了疼痛,顿时感到一阵暖意。
2014年抗旱救灾中,陈清松身先士卒,积极进村入户了解旱情灾情,制定抗旱应急措施,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以自身的实际行动,鼓舞着干部群众士气,获得了抗灾的胜利。
……
陈清松表示,镇党委书记是一个能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岗位。作为镇党委书记,正人先正己,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勇于担当,为民解决疾苦。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过穷苦日子,知道农民渴求什么,也深深明白,只有把自己根植于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有效地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正是这份绿叶对根的情意,让陈清松一直心系群众。
几年前的龙凤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那时,兴隆镇准备将田家沟建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可开工不久,就有部分村民唱“反调”。面对反对的声音,陈清松带领镇里的同志,挨家挨户找原因、做工作。
而今的田家沟,家家户户办起农家乐和小旅馆,收入一年赛过一年。农民文化广场旁边的墙上,一幅幅标语诠释着当地村民的幸福感。现在每年有近50万元收入的龙凤村村民祁成烈,谈起他家的变化时,对陈清松当年经常到他家做思想工作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有段时间,祁成烈对生活失去信心,天天喝酒、打牌,有烦心事就到政府吵闹。陈清松想,如果这是我的亲人,我能不管吗?他就主动到祁成烈家拉家常、交朋友,受到尊重的祁成烈重新树立起了信心,在镇里的帮扶下发展起茶叶加工厂和农家乐,年收入达50余万元。现在他见到镇村的干部,都把他们当亲人般来看待。
富裕起来的田家沟人更是以一曲花灯剧《十谢共产党》,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告诉记者:“一个地方要发展,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很重要。陈书记要求别人做到的事,他自己首先肯定会做好,我们这里能有今天,与他是分不开的。”
发展建设的背后,是农民一天天幸福指数的提升,也有陈清松这样的共产党人付出的心血。祁成烈感言,没有陈书记的公仆责任和公仆心,农民幸福生活难能实现。
长期在乡镇工作的陈清松,深知农村的苦、农民的难。每次下乡随机走访,与
群众拉家常、问冷暖时,群众反映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他都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比如,农村一系列“留守问题”,一直以来老百姓十分关注。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农民工的社会问题,关键是要实现老百姓本地就业,陈清松摸准攻克问题的关键。在他的力促之下,大力招商引资开办兴隆镇红坪创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以让广大农民工不用外出务工就能在本地就业。
截至目前,红坪创业园区已建设成为中小微型企业的集散地和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招商引资3亿余元,已入驻企业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解决就业800余人。因此,当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兴隆人是幸福的。高台镇的干部罗志辉申请调到兴隆镇,原因是那里发展快,有“利”可图。然而,调到兴隆后他失落了,每天的加班让他承受不了。不过,隔三岔五就有县处干部来检查指导的身影,让他又欣慰不已——被上级高密度关心,兴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段出自《老子》里的句子是陈清松最喜欢的。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因此更渴望将自己根植于群众之中,当一捧微不足道的‘累土’,为群众筑起幸福的‘堡垒’。”
兴隆镇现在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书记的脸特别黑!
陈清松查看烤烟长势
“黑,是太阳晒的。”说起这件事,陈清松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兴隆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镇,基础薄弱,财力匮乏,群众求发展求致富的愿望迫切。多年来,他一直“转战”在兴隆大大小小的项目工地上。
近三年,兴隆镇争取项目资金达10亿元,仅2015年项目投资就超5亿元。如此任务,别说一个乡镇,就是对一个县来说,也是“压力山大”。虽然他们没有被压倒,但陈清松领着大家并不轻松,“‘三班倒’施工中,我们没日没夜,凌晨两点在工地上是家常便饭,换来的是我们的脸被晒得更黑。黑算什么,那是阳光给予我们共产党人最美的奖赏。”
红坪村是一个距离县城只有6公里,但土地十分贫瘠且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子。2012年,陈清松带着干部们经过深入调研后,大胆作出决定在红坪村创建一个创业园,以解决老百姓就近就业和发展的问题。创园伊始,缺资金、缺政策,对于一个乡镇来说,难度极大。当时,陈清松在全镇动员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干!一定要干,出了问题我承担。”正是这种敢于碰硬和担当的精神,让创业园区如期建成,并成为全省首批“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
2013年,项目渐多,仅茶博会项目就包括2个五星级厕所、1000平方米观光平台、3公里观光道、1万株海棠、5亩换乘平台、40亩停车场……如此庞大的工程,25天必须建完。无疑,这是一场硬仗。
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家胸有成竹:天塌下来,还有陈书记顶着!25天后,工程顺利竣工,可陈清松又黑又瘦的倦态令人看着就揪心。
2015年,争取5亿元的项目资金让干部们更是傻眼。项目中景区茶海之心建设、旅游观光建设、农旅一体化建设和路道、房屋建设,没有一项是“软货”。
“同志们,5亿项目‘啃’不下来,我担责任,大家只管大显身手拼一回。这是大好的机遇啊!”陈清松在主席台上的讲话掷地有声。由于敢担当、敢揽活、敢挑重担,一年下来,5亿项目除少部分还在施工外,绝大多数已完工,有的已经开始见效益。
一项一项地去推动,一项一项地去落实,终于让这些民生项目、致富项目一个个落地。“班长”的大担当,让兴隆干部都愿意跟着他干,跟着他一起流汗。由于强抓班子、带硬队伍,几年来,陈清松带领党员干部敢“啃”硬骨头,使兴隆每天都在变化。
兴隆镇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脱贫攻坚战役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兴隆镇围绕生态茶叶、乡村旅游、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起茶场6万亩,户均8.5亩,茶叶加工企业25家;引进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馆23家;打造起三个示范园区入驻企业28家,解决就业人员800人。2015年,全镇财政收入10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75元,贫困人口从6400人减少到1780人。
“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如今,兴隆镇一条条现代化的通村通组公路、一栋栋整洁宽敞的黔北民居、一片片连绵不断的茶山茶园,以及企业厂房、乡村农家乐、旅游景区,彰显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未来和群众越来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十谢共产党》生动地表达了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过上幸福日子的心声,倾诉着他们对党的感恩之情。
陈清松作为该镇的党委书记,既感到激动与自豪,但更多的是鞭策与压力。虽然他年龄不到40岁,可说起党建工作、服务群众,他显得一点也不“年轻”。
“基层党务工作者就是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面对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和群众期盼,我们没有选择,再苦也无怨。”陈清松说,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必须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铭记党的恩情和组织的告诫,做到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负责,敢于较真碰硬,敢于付出拼搏。
“天塌下来有陈书记顶着!”这是采访时,听到该镇干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伍荣明说:“因为陈书记和我们一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懂得大家渴求什么,所以什么时候都是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放在第一位。”
兴隆镇,这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在这里,陈清松从党委副书记到镇长,再从镇长到党委书记。谈到下一步工作时,陈清松表示,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围绕经济抓党建,把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更加统一到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
回首2003年,湄潭县委从全县4000多名教师中,决定选择4人进入到行政以补充基层力量。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陈清松从教师转型到行政工作,“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抱着学习更多的东西,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想法,就这样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从最初的如履薄冰,到如今的得心应手。陈清松说他适应得很快,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在基层他知道群众们需要什么,该怎样为他们更好地服务。十三年来,湄潭的山山水水见证了陈清松岁月里的守望,尤其在兴隆镇的这八年,更是兴隆了他的岁月、也让兴隆更加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