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记者 陈玉兰
“最美红村”是花茂
文丨记者 陈玉兰
农家院落
美丽的花茂,铺就了新农村建设的幸福大路;勤劳的村民,家家户户各显身手,在共同奔小康的路上,描绘着幸福的生活蓝图……
曾经,这里叫荒茅田,顾名思义,贫困荒芜,是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穷乡僻壤。
如今,这里叫花茂,意为花繁叶茂,名字足以让人遐想无限。
一年来,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花茂村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这个辖26个村民组1345户4568人的小小村落,2015年荣获中国红色旅游产业荣誉榜,获得全国唯一“2015最美红村”奖。
盛夏,走进花茂村,怒放的格桑花开得正热烈。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绿茵茵的庄稼,潺潺流淌的小河,层层叠叠的远山,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造型别致的小喷泉、睡莲漂浮的池塘、泥巴砌成的篱笆墙,田坎上不时走过拿着农具的村民……通往农家院坝的小路是碎石铺成的。小路两边,是盛开的鲜花。农家院门上镶嵌的是青瓦片和土坛子碎片。走进农家小院,院落里的花池是瓦片和鹅卵石砌成的,花架下,摆放的茶几和椅子是藤编的。池塘里睡莲悄悄绽放。在知了的高唱声里,小猫小狗懒洋洋地睡在屋檐下,守在打盹的老人边。屋前檐后随意摆放着当地烧制的土坛土罐,粗放而又质朴,古老而又现代。一切显得恬静悠远、和谐安宁,乡情浓郁。
走进陶艺一条街,人气很旺,游客很多,有体验陶艺制作的,有购买土特产品的。走进设备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现代文明的气息浓浓郁郁。摩托车、长安车、小轿车散落在街道边、院落里,让人感到花茂村集现代与古朴与一体,乡风文明、底蕴深厚,一派生机勃勃。
这一幅幅美好的山村画卷,都源于近年该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打造。为了全村的长远发展,花茂村坚持先行规划,邀请来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设计建设方案,根据当地建筑结构、产业结构,对房屋风格、景观设置、土陶茶叶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确保示范点的整体创建效果,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打造成为集参观、购物、体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街区。
为推进基础设施联通化,村里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条件,通过财政、社会等多渠道投资约2.4亿元,新改造了黔北民居,硬化了通组路5公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起了生态污水处理、燃气管道,自来水管网也铺设好了,6000余亩的绿化树种起来了,村路两边、田间山坡、房前屋后,处处都有很多果树,处处绿意浓浓,为整个村子增添了勃勃生机。另外,村里还治理了近8公里的生态景观河道,建起了核心区“天网工程”全覆盖,让城乡基础设施实现了共建共享,村庄发展呈现出良好化态势。
为管理好全村,花茂将全村划分为12个网格,实行“一格一员”的零距离服务。制定了村寨卫生管理公约,建立了“五户联保”制度,每季度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评选。实施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环境“三进户”,家家户户实现了庭院绿化整治。村民们不但种花植草,还注重保护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将老民居、草垛、土泥巴院墙通通作为保护对象留存下来。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副镇长周成军说,这些真正牵扯人们“乡愁”的东西,是花茂的一大魅力。
走进村民王大爷家,70岁的老人正在院子的树荫下歇凉。眼见客人来了,老人招呼坐下,主客闲聊起来。原来,赶上村里集中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示范点,便把房子重新装修了,房子的外墙装饰由村里统一负责,因此家里更亮堂更舒适了。老人感到好开心。
随着花茂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工程打造,花茂村越来越美。环境的改变,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不知何时起,村民们自发组织了护村治安队,自发打扫路面,治理水渠,出力出物。60岁的村民李大妈说,只有大家都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家,都去爱护它,咱们村才会越来越好。
这一天,村里的小路上,游人如织。一个上午,4组客人的到来,让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副镇长周成军忙个不停。中央党校西藏干部进修团一行44人,30人的黔东南荔波县某乡镇考察团,两名专门来拍摄新农村的央视记者,为学生三下乡活动而来的遵义师范学院的两名团委工作人员。特别是中央党校团队的干部们,对花茂可谓一见钟情。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西藏籍人,有内地进藏的,个个兴高采烈。走进“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墙上高挂的习总书记留影、围成一圈的小木椅,让西藏客人沸腾起来。得知去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小院里停留半小时之多,客人们更是兴奋不已,纷纷落座留影。
一上午有这几拨外地客人前来参观,“红色之家”主人王志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他说,现在村里的游客数量翻了好多番。由于交通方便,夏季的花茂成为重庆游客避暑度假的天堂,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总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因为总书记来过,慕名而来的人们不计其数。
是啊,一年多来,在2015年习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花茂村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全村农家乐已发展到20多家了,另有乡村旅馆42家,特色小吃店28家,家家生意都不赖,带动了当地就业300余人。
2015年,全村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仅王志强一家收入就有100万元。
旅游的快速发展,让花茂特色农家菜——“盬子鸡”成为游客青睐的乡村美味。土陶、藤编、黄糕粑、土鸡蛋、土蜜蜂等农特产品也很走俏。由是,催生了花茂农特产品网上卖,“互联网+”服务中心和“青年创客中心”成立起来了,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让土陶、藤编、土蜜蜂等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内蒙古、新疆等地,目前网上销售额已突破100万元,其中土陶、藤编销售额分别达30万元、20万元。
一业兴,百业旺。正是看到家乡的美丽嬗变,以及旅游发展的大好势头,250多名农民工被吸引返乡创业。
李林强就是其中一位,他把这几年在外打工积攒的钱用来修房子,成为花茂第一批改造房屋的村民。因为房子就在路边,头脑灵活的他开起了洗车场。随着花茂乡村旅游的升温,洗车生意越来越好。为充分利用人手,他和妻子分工合作,一个洗车,一个就近做点零活。他说:“近年镇里都在搞新农村建设,只要勤快,不愁没有活路,一个月随便可挣几千元钱。还能照顾双亲和还在读书的孩子,两全其美。”李林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在福建打工多年的刘勇辉夫妻也回来了,在新农村建设中让自家的旧房子变为新房,开办了乡村旅馆,还跑起了运输年,年收入不下10万。连精神矍铄的七旬王爷爷也不甘心闲着,在家里卖桶装水,供应给农家乐、乡村旅店和有需要的村民。
抓住旅游业的带动找机会增收挣钱,母光武、熊市斌、刘成明和王爷爷只是花茂村民的一个缩影。如今的花茂村民,吃着“旅游饭”,过着红火日子。
瓜果飘香的盛夏,每天一大早总有一大群游客在九丰农业观光园区门口排队购票,等待进入。颇有盛名的九丰是花茂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走进园区,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扑面而来,辣椒“灯笼”、长长的瓜、硕大的桔红色南瓜……煞是可爱。瓜架下,一群游客正在购买各种奇瓜异果。“8元一斤的小西瓜,不便宜哟。光卖瓜瓜果果都有很多收入呢。”周成军说,“一年四季里,九丰的种植园区源源不断向外供给各种蔬菜瓜果,此外园区还为当地很多老百姓解决了就业。”
为助推村民们尽快增收致富,花茂村引进了由山东客商投资建设的全省一流、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九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至今,园区已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了智能温控大棚、办公培训中心、深加工车间、生态餐厅等设施15万平方米,打造了核心蔬菜基地300亩、露地蔬菜示范基地3000亩,带动周边乡镇种植露地蔬菜2万余亩。现代农业园区成了美丽的农业公园,不单吸引人们前来观赏,还实实在在地为当地群众解决了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再也不用外出务工。过上了正常的传统的农民们在园区里打工,成了产业工人。家庭生活,好幸福。”39岁的万永香感叹不已,原来是枫香镇苟坝村农民的她,现在和当地100多名农民一样,土地流转给农业园区后当起了工人,每月工资收入2000多元,让她感到很满足。
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和年底的入股分红,让花茂村的农民们华丽转身成了“上班族”,远离家乡打工讨生活的艰辛已成为过去时。
为了让村民多渠道增收致富,花茂村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农产业。以赢实公司、黄金奇异果、提子种植项目以及遵义佳裕商贸辣椒系列视频加工项目等产业项目为引领,新增专业合作社2家、种养大户5家,发展草莓、提子、石榴等经果林1000亩,林下养殖乌骨鸡2万羽。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带动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步发展,花茂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一年来,花茂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元,人均增收2100元。
美丽的花茂,铺就了新农村建设的幸福大路;勤劳的村民,家家户户各显身手,在共同奔小康的路上,描绘着幸福的生活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