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新遵义

2016-07-18 11:50文丨吕陈海波张永群等
遵义 2016年20期
关键词:渡赤水茅台镇长征

文丨吕 慎 陈海波 张永群等

长征路上新遵义

文丨吕 慎 陈海波 张永群等

走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刘国华/摄)

1935年1月7日,黔北重镇遵义,一支“特殊”的军队开进了城,将士们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将在脚下的这座城发生重大转折。八十一载,春去秋来,古城早已发生了辉煌巨变,如今的遵义早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在祖国的西南方绽放勃勃生机。

81年后,当人们再度站到遵义市中心的凤凰山上远眺时,看见的是一条河、一座城在旭日下熠熠闪光,整个城市从这里铺展出去。81年,红色遵义,物换星移,湘江两岸也多添新颜。这个城市巨变的动力绝非凭空诞生,老一代革命先烈大无畏,坚定信仰的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骨髓,影响一代又一代遵义人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赤水河畔访古镇

每一位记录长征的作者都会对“四渡赤水”不惜笔墨。美国著名作家、全美作家协会前主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1935年1月29日,在对敌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主力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西渡赤水,从而拉开了这场战役的序幕。在近两个月时间里,红军四渡赤水河,成功跳出了包围圈。“四渡赤水”也以运动战的经典而载入世界军事史。

日前,记者来到红军一渡赤水的地方——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土城会议会址、毛泽东等领导人旧居等众多红色景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近年来,习水红色旅游实现井喷式发展,2015年,接待游客约百万人次。

逆流而上,记者来到仁怀市坛厂镇。1935年的3月16日早晨,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三渡赤水。

“两周前这里成熟的高粱红遍田野,非常漂亮。”坛厂镇人大主席卢锡勇指着一望无际的八卦田说。两年来,坛厂镇实施了“农旅一体化综合示范带”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规划建设了彩叶园、精品农家酒店群等招商引资项目,引导当地农民规划建设特色乡村旅馆和农家乐,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茅台镇,名声如雷贯耳。1935年3月16日,茅台镇上满街都是红军。然而,红军不进百姓家门,住在沿街的凉厅里。

走进茅台镇古朴整洁的街巷,听着红色传奇,闻着醉人酒香,感受着古镇独特的魅力。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茅台镇镇长罗小军说:“茅台镇是酱香型白酒的宝地,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近年来,仁怀围绕“城镇工业化,工旅一体化”的目标,以工业旅游为主抓手,建设了国酒生态度假体验区、国酒红色文化传承区、国酒历史生态展示区等一批精品酒庄。目前,茅台镇已建成大小酒庄17个,“一个酒庄就是一个景区”,着力推进全景域旅游,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旅游名镇。

入夜,赤水河两岸万家灯火,茅台镇上游人如织。一阵“我在贵州等你”的歌声响起,赤水河中十几条水柱喷涌而出。这是茅台镇精心打造的水舞灯光秀,正在向游人展示古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欢呼声响彻古镇的夜空。

红军山上埋忠骨

“钟南斋,十七岁;钟财生,五十六岁;林九长,二十七岁……”清晨的阳光照在遵义的红军山上,照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照在这些陌生的名字上。他们是谁?他们那些或青涩、或沧桑但都坚毅的脸庞是什么样的?记者团的师生们站在碑前久久伫立。

遵义晨曦(刘国华/摄)

烈士纪念碑前方是一个小广场,许多市民在上面晨练,孩子们穿梭其间,欢声笑语让这个陵园显得有些喧闹。可是,1935年的遵义却没有这么一幅安乐祥和的画面。二渡赤水后,红军迎着冷峭的春寒,再次回到了遵义。后面是紧追不舍的川军,前方是层层死守的关卡,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那个下午,炮火声、厮杀声、冲锋的号角声响彻了整个娄山关。没有影像资料可以告诉我们战斗的惨烈,但是毛泽东的一首《忆秦娥》却道出了其中的悲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许多战士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大部分的他们成了无名烈士,小部分英烈的遗骸安放在凤凰山麓的小龙山上。1953年当地政府在这里修建了陵园,于是就有了石壁上那些名字。“当时收敛和整理战士遗骸的时候,大多数因为风吹日晒都残破不堪了,有名有姓能辨别出来的只有这七十七人。”导游讲解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石壁的周围绿树成荫,幽静的氛围与平台上的喧闹显得有些不协调,石壁上的灰尘仿佛也在诉说,这些名字被遗忘在了陵园的角落。可是,还有些人依旧记得这些名字,想象着那些曾经挂满笑容的脸庞。“我今年86了,只要腿能动就要爬到这里来,看看烈士纪念碑”,讲话的老人是郑先润。八十年前,郑老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虽然没有亲历过遵义战役的烽火,但从小听着红军为穷苦百姓打仗的他,对红军烈士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在我印象中,当兵就要当红军、当解放军,为穷人打仗,像那个‘红军菩萨’。”郑老口中的“红军菩萨”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红军战士龙思泉。1935年,龙思泉跟随部队来到遵义,自幼随父习医的他有着一手精湛的医术,在部队驻扎遵义期间,多次为当地百姓免费治病。一天夜晚,为了给城外的乡亲治疗伤寒,他错过了归队时间。在寻找部队的途中被敌人杀害了,年仅18岁。当地百姓为了铭记这位红军卫生员救死扶伤的事迹修建了红军坟,久而久之红军坟里那位战士便成了大家口中的“红军菩萨”。

其实英雄们没有被遗忘,他们的事迹化成了一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在遵义,流传在祖国各地。

广场上的欢声笑语还在继续,这幅安乐祥和的画面不正是先烈们所期盼所守护的生活吗?“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广场上响起了重温入党誓词的声音,这声音穿过广场、穿过晨练的人群、穿过刻满先烈姓名的石碑。

红色文化,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乡村公路穿行于山间,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红军路客栈”里,老板杨至容正为国庆黄金周忙碌着。距离客栈一两公里的地方,是著名的娄山关战役指挥所。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进军遵义,发起娄山关战役,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因为红军当年从这里走过,杨至容的儿子便将农家乐命名为“红军路客栈”。杨至容说,九坝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重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对娄山关战斗指挥所以及一些传统古宅进行开发。“从上到下,都很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我们正是靠它致富的。”杨至容满脸笑意。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作为著名的“红色圣地”,遵义共有518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红军长征革命旧址、战斗遗址62处。近年来,遵义围绕红色文化做文章,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遵义在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上做好融合发展文章,让更多的人获得更深的感悟和更好的旅游体验,这很值得点赞。”在参观了播州区(原遵义县)枫香镇苟坝会议会址和红军村之后,重庆游客李万全评论道。

1935年,长征途中的红军在苟坝村召开苟坝会议。如今,这个因苟坝会议而彪炳史册的“红军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寻找红色文化的游客。小村庄日益热闹的同时,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玉新介绍,遵义突出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擦亮了红色名片。2015年,遵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64亿元,占GDP比重2.97%;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94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7亿元。

绿色产业,打造农旅一体示范点

身处“八卦园”之中,马鞭草、油菜、桃树、李树和各类景观苗木种植其间,长廊、凉亭、水车等设施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这里是仁怀市坛厂镇“神采八卦园”。借着“打造从坛厂镇到鲁班镇的农旅一体化综合示范”的东风,当地村民开启了发家致富的新征程。

几年前,这里可不是此等景象。2012年,园区所在的枇杷村人均年收入仅有4800元,其中较大部分来自务工收入。谈起“建设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的初衷,坛厂镇人大主席卢锡勇说:“围绕‘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的主题,我们要实现‘建设新农村’向‘经营新农村’的转变。”

枇杷村贫困户汪兴珍,是这个转变的直接受益人。汪兴珍患有贫血症,虚弱的身体让其一度在家赋闲。两年前,她的孩子又患上重病,生活雪上加霜。农旅园开园后,她被安排到停车场工作,月收入近2000元,还可以就近照顾孩子。目前,农旅园区解决就业1150人,从事的工种包括餐饮、园艺、保洁、保安等。

如今,枇杷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2万元,全村43户贫困户、133人,今年底将全部脱贫。

坛鲁农旅园,是遵义推进农旅一体化的缩影。如今,遵义的农旅一体化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成为该市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截至今年8月底,遵义市打造的农旅一体化示范点达到了96个。前8个月,该市农旅一体化园区共接待游客547万人次,实现总产值47.12亿元,其中旅游业产值15.09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80年后,带着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重任,遵义再次开启“新长征”。在“赶”与“转”的征程中,一个指向开放高地、发展宝地、生态绿地、民生福地的新遵义,正稳步走来。

猜你喜欢
渡赤水茅台镇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石坝河北街酒厂河段治理生态防洪堤设计计算
醒着
名城遵义:几条河流 一脉人文
茅台镇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