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杭启忠 石磊 于志杰
一支享誉鲁北大地的“水上义务救援神兵”
文/图|杭启忠 石磊 于志杰
救援队展开打捞工作
这支救援队没有正式“番号”,却一直活跃在救援一线;救援队员都不是现役军人,却处处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打捞落水遇难者和落水车辆,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好多人对他们的行为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热讽,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救”了10多年。
这就是近年来享誉鲁北大地、被人民群众誉为“救援神兵”的滨州军分区抢险救援队。所有的救援队员都是滨州军分区修械所的职工,没有军籍,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部分人员还带着伤病,但只要是一声令下,便会迅速齐装满员冲上“前线”,实施救援。10多年来,他们义务进行水中救援任务50余次,共打捞起60余具遇难者的尸体。
2006年5月10日凌晨5点钟左右,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熟睡中的滨州军分区修械所所长李晓勇吵醒。他的一位朋友在遇难者亲属的委托下,匆匆赶来向他求救,称有人在滨州“中海风景区”落水,落水位置在中海的中心区域,水深近3米,希望能借用修械所的冲锋舟对落水者进行打捞。
得知情况后,李晓勇边向军分区值班室汇报,边召集10余名职工到所里集结。军分区值班领导同意实施救援后,李晓勇带领这支救援队风驰电掣奔赴施救地点。从召集人员到到达目的地,前后仅用了半个小时。在1000亩左右的广阔水域内,冲锋舟拖着渔网,进行地毯式搜救,经过8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将落水者尸体打捞上岸。
从此,这支救援队“一捞成名”。
从此,这支救援队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水中救援的主力。
从此,修械所20余名个个身怀一技之长的军械维修工变成了水上救援神兵。
滨州地处黄河岸边,境内人工湖、内河、水塘星罗棋布。每到夏天,群众经常下河游泳,溺水事件频发。每当有人溺水,当地救援人员、消防救援队伍救援受阻时,地方110指挥中心就会想到这支救援神兵。
2006年5月24日晚9时,救援队队长李晓勇接到军分区值班室电话:滨州学院一名学生在蒲湖公园游泳时溺水。经110民警、消防官兵,还有滨州学院游泳队的学生和教练5个多小时打捞未果,军分区首长命令抢险救援队前往打捞。
接到命令后,李晓勇迅速集结人员,装载冲锋舟等救援装备赶往现场,展开打捞。救援现场没有灯光,他们架起临时照明设备,还用两部汽车开灯照明,放下两艘冲锋舟下水打捞。溺水学生落水处水下情况复杂,水深4到5米不等,用铁爪打捞无果,他们又采取拉网的办法,用两艘冲锋舟并肩拉着渔网纵横搜救,最终将溺水者打捞上岸。
2013年9月9日,辖区惠民县大年陈乡黄河北岸一名10岁小女孩溺水身亡。附近群众经过近一天搜救未果。接到求助电话后,救援队迅速组织了3台车、16人赶往70公里外的出事地点展开打捞。经过10多个小时反复打捞,没有发现落水小女孩尸体。救援持续到晚8时,终因晚上临时照明设备光照不足,黄河水流湍急,无法施救,救援队只好撤回。
被救者家人送来锦旗
9月14日晚,落水小女孩的家人再次找到军分区值班室,称有人在黄河上看到了小孩的尸体请求帮助打捞。次日拂晓,救援队再次携带救援装备奔赴现场。由于村民报称的发现落水小孩的地点不确定,救援队先派出5人先遣小组沿着黄河两岸搜寻。从提供线索人说的大体位置,队员们徒步近10公里终于用望远镜在黄河下游突出位置发现一黑点,确定是落水女孩。 冲锋舟经过几次努力都没能靠近小孩,最后用老百姓打鱼的小船靠过去,救援队员在冲锋舟上接力救援,直到中午12点,才把落水小女孩尸体救上岸边。
救援成功后,小女孩的父亲双膝跪地,向浑身泥水的救援队员们磕头致谢。在场数百名围观群众高呼:“解放军万岁!感谢解放军!”
成功打捞小女孩遗体的第二天,小女孩的父亲及其他亲属来到滨州军分区机关,手捧“军民鱼水情、感谢子弟兵”的锦旗,向救援队谢恩。见到救援队队长李晓勇,小女孩的父亲再次下跪,以这一最淳朴、最感人的方式表达谢意。小女孩的父亲还带来2袋自家产的花生,要送给李晓勇。“你们不收下,我们就不走。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小女孩的父亲边擦眼泪边说。“我们救人不是为了钱、物,不论救谁,我们分文不收,请你们理解。人民群众有了危难,出手相救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李晓勇说。最终,李晓勇让救援队副队长刘国栋收下了这2袋满含深情的花生,并给了小女孩的父亲500元钱。
救援队长李晓勇接受现场采访
笔者从救援队提供的一份“近年来救援打捞情况明细表”中发现,从2006年5月10日第一次救援到2015年12月19日,这支义务救援队共进行了53次打捞行动。成功救出遇难者遗体60余具,落水车4辆,航拍器1部。
部分救援队员对救援队的付出很不理解。“我们不是军人, 是负责军械维修的职工,救援不是我们份内的事。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一个救援电话,只要不是本职工作紧急,我们都会前去救援。我们救援又不收一分钱。为了救援,所里每年还要白白搭上10多万元的车辆、冲锋舟油料费。为啥我们要揽这个既费力又搭钱的活?”这是以前救援队员苏磊经常和同事们议论的话题。但在一次又一次义务打捞救援行动中,面对死者亲人的无助和对这支救援神兵渴望的眼神,苏磊终于感受到了他们这支队伍的作用。
没有正式编制,没有经费支持,打捞救援分文不收。10多年来,当溺水救援无法进行时,当溺水者家人最无助的时候,这支没有“番号”的救援队总会出现在救援第一线,从一些人眼里的“不务正业”变成了滨州市公认的救援水平最高的义务打捞队伍。当被救者亲属向他们高呼感激的话语时,当听到救援现场围观群众发自肺腑地高喊“关键时刻还得依靠解放军”时,那种至高的荣耀感顿时从他们心中油然升起。2015年3月,这支救援队被评为“2015年感动滨州年度人物”。
他们说,收到的一面面锦旗、一句句褒奖,都会成为激励他们义无反顾地“救”下去的动力。
(上接P31页)
街连队先后被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军学习雷锋先进集体。
然而近年来,他们却接连遇到头疼事儿。去年大年初一,该连官兵一早就扛起扫把走上大街,开始清整除夕夜的炮竹残渣,干得正火热时,来了3辆环卫车,一眨眼功夫就把街面清理得干干净净。还有一次,官兵们本想趁着周末休息,在游人较多的地方设立便民服务点,为游客提供义务指路等服务。没承想,一天下来,没有一人向他们问路。原来,游客都用上了智能手机,任何地方都能精准定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雷锋手段“用武之地”越来越少。一些官兵产生了疑问:新的历史条件下,还需不需要学雷锋?
“这种想法是极其可怕的!”北京卫戍区领导说,学雷锋活动是培养官兵宗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放弃学雷锋活动等于割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物质越丰富,越要铭记初心;社会越发展,越要坚守传统。
今天,该如何让“雷锋”与时代并肩同行?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卫戍区一方面围绕“雷锋精神是否过时”开展讨论交流,使广大官兵认识到,雷锋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及时加强手段方法创新,减少擦窗、扫地等“体能式”学雷锋项目,增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文化科普等“智能式”项目,使学雷锋活动更具时代气息、更受群众欢迎。
2015年11月8日下午,某团四连指导员殷方田带着连队理论骨干早早来到驻地街道小礼堂,把赶印的《五大发展理念学习要点》发放到居民手中。他们结合街道近年发展变化,逐一讲解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讲课结束后,每名居民都感到受益匪浅,大家说:“这样的学雷锋形式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