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克 翟元斌
习近平论雷锋是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
文|陶克 翟元斌
2012年以来,习近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学雷锋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习近平的这些讲话论及雷锋精神的内涵、学雷锋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学雷锋活动的战略地位和实现途径等,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论雷锋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学雷锋系列论断,散见于2012年以来与各地人大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或是与学雷锋团队的往来信函中。这些论断由于交流的对象不同,针对的问题不同,各有所侧重,然而联系起来看却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体系。习近平论雷锋是习近平在思考治国理政方略过程中提出来的,是治国理政方略的有机组成和逻辑展开。把习近平学雷锋系列论断放到治国理政大框架下来把握,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精髓,增强贯彻这些思想的自觉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位领袖人物都有他面临的时代问题,总要在不断破解这些问题中引领时代前进。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乱象,包括党内腐败从滋生到蔓延,社会上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人们对国运的担心。如何治乱有序,搞活而不搞乱、治乱而不治死,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如何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的课题被提到日程上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学雷锋系列论断,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伴随对治国理政的思考而提出来的。
习近平学雷锋系列论断在治国理政方略中处于什么位置?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习近平论雷锋的主要内容。习近平论雷锋涵盖了学雷锋活动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完整。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雷锋精神的历史定位,习近平2012 年3月5日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雷锋精神是不朽的丰碑。”2014年3月11日在和“雷锋连”指导员谢正宜谈话时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
关于雷锋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关于学雷锋活动立足点,习近平指出,“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就是鲜活的例子。他们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奋斗,没有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是做不到的。”(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学雷锋活动战略地位,习近平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在亲切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时的讲话)“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2012年3月6日,习近平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驻地,亲切看望与会代表时的讲话)
关于学雷锋活动的目的,习近平先后三次谈到开展学雷锋活动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第一次是在2012年3月5日,“要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第二次是在2013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谈道,“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第三次是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做出榜样……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关于学雷锋活动的层次性,习近平一方面指出,“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一方面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2014年3月5日)
关于学雷锋活动的实践性,习近平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写道,“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我向你们,向全国广大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勉励“郭明义爱心团队”“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关于学雷锋活动基础工程,习近平在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时指出,“学校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依托,青少年是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群体。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学雷锋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在亲切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时指出,“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
“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习近平强调和重视学雷锋活动,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自觉、自信解决和战胜国内外现实提出的种种挑战。
关于学雷锋活动的创新性,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创新学雷锋活动的方式方法,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2012年上海)
关于雷锋精神的弘扬与传播,2014年1 月24日,习近平深情嘱咐雷锋生前所在团政委“要把雷锋精神弘扬好”。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在亲切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时勉励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都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使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
关于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习近平指出,“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习近平学雷锋系列论断的主要方面。
习近平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指示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所谈次数之多,内容之全面、之深刻,振聋发聩。
习近平强调和重视学雷锋活动,构成治国理政整体框架基本面。“要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教育是极大的推动,对青少年教育也是极好的机遇。要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2012年3月5日和6日,习近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与上海代表团和浙江代表团座谈时讲话)
习近平强调和重视学雷锋活动,因为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无数事实表明,党和毛泽东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号召开展 “向雷锋同志学习”,延续半个世纪之久,对于塑造新人,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推动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习近平强调和重视学雷锋活动,因为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价值支撑。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是获得老百姓共识度最高的价值符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开展学雷锋活动,能够统一全党、全社会思想,动员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习近平强调和重视学雷锋活动,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自觉、自信地解决和战胜国内外现实提出的种种挑战。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主流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导致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多样化并发生冲突,一些矛盾在冲突中酝酿、发酵甚至激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凸显,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优势加紧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恶意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会基本面,“唱衰”中国,同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妄图推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正确的“三观”,从根子上拒腐抗变。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总开关”没拧紧,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强调和重视学雷锋活动,也是遵从历史唯物主义得出的正确结论。我们现在所说的雷锋,作为一种已经符号化了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一种精神或信仰;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学雷锋活动);一种结构性安排(顶层设计、组织动员、组织制度),兼具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依据社会形态结构学说,一个社会在其生产方式构成的经济基础之上,耸立着它全部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内在的矛盾运动,即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推动着社会发展。雷锋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提倡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道德准则,属于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五位一体”工作布局范畴。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开展的学雷锋活动,是社会主体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活动。在个人方面,具有提升主体活力、约束主体行为的作用;在社会方面,具有协调利益、稳定社会等功能;在国家方面,具有导引发展方向、为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与运行机制等功能,参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有层面的建构,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责任编辑 翟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