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善春
围绕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准备创新国防动员工作局面
黄善春
内容提要:在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亲自领导组织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成立军委国防动员部统一领导管理国防动员工作,从而实现了国防动员的体系重塑。与之相适应,必须坚持以习主席决策指示统领方向大局,围绕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准备创新国防动员工作局面。为此,要深化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提高国防动员工作的地位;适应现代战争特点,遵循市场规律,与时俱进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坚持军民融合战略指导,选好用武平台,扭住关键环节,持续打牢基础,确保国防动员工作常态落实。
关键词:国防动员信息化战争军民融合调整改革
作者:黄善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少将
在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亲自领导组织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成立军委国防动员部统一领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这一重大改革,实现了国防动员的体系重塑,开辟了国防动员工作新纪元,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对国防动员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加凸显新时期国防动员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战略部署,认清形势、服从大局,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努力开创国防动员工作新局面。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发展问题,二是安全问题。国防动员关乎战争胜败、关乎国家安危。
从历史经验看,国防动员是凝聚战争伟力的制胜法宝。毛泽东讲“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过去,征募兵士、筹措粮草,是支撑军队作战的主要内容,也是国防动员的雏形。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不断发展,战争消耗不断增大,国防动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革命战争年代,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全民皆兵。陈毅元帅形象生动地指出,解放战争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现代战争,前沿纵深界限模糊,敌我对抗更加激烈,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较量,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更需要源源不断的新质动员力量支撑保障。可以说,动员潜力大小,决定战争支撑力强弱;动员准备好坏,决定战争成败。
从国外实践看,国防动员是维护发展利益的重要保障。历史证明:国无大小、忘战必危。越是身处和平环境,越要居安思危。如果有国无防,国家利益就难以维护、发展成果就没有保障。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建国半个世纪以来,参与5场大型战争,小的冲突不计其数。战争的性质我们不去评说,其国家利益得以维护是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防动员准备非常扎实。以色列公民全部按区编入预备役,民用资源全部登记在案,工业企业具备战时转(扩)产能力,潜力统计调查抓得既紧又实,一旦战争需要,社会潜力能够迅即转化,变成战争保障能力,形成强大作战支撑。这种常备不懈、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发展利益的重要保证。
从当前形势看,国防动员是应对现实威胁的有力支撑。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的外部阻力大、内部挑战多,安全威胁多元。当前,台海方向,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南海方向,一些国家联手对我进行围堵遏制,挑战我方底线;港澳方向,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值得高度关注;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暴恐袭击不能排除,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日趋繁重。这些都对国防动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战争是全维战争,既是军事实力的较量,又是经济实力的比拼。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防动员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刻认识把握。
经济结构多元性,要求拓展国防动员范围对象。以往很长一段时期,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国家经济主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物权主体和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有关统计数据看,全国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3.4%。这既壮大了国民经济规模,也拓宽了国防动员边界,必须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基础上,将对象和范围扩大到非公有制经济,使国防动员能力真正建立在更加雄厚、宽泛的国民经济基础之上,不断注入国防动员新鲜血液,催生国防动员新的能量。
企业经营盈利性,要求调整国防动员方法手段。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防动员,主要靠思想觉悟,政府一号召,各级都行动;企业经营靠政府扶持,国防动员靠行政手段落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市场需求、价格优势,是主导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无论动员对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考虑经济补偿问题。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单凭思想觉悟、单靠行政干预,是很难做好动员工作的,在讲义务、讲责任、讲担当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实惠激励等多种手段。
市场体系开放性,要求加快国防动员法制化进程。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必须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把权力、责任、保障规范起来,保证国防动员活动有序开展。对军地各级的职责任务是什么、怎么抓、谁去抓,必须规范好;对工作成效怎么评、何时评、谁来评,必须有依据;对经费保障,中央和地方各应承担多大分量、什么比重、有何标准,必须有区分。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国防动员工作就无据可循,难以推动。目前,一方面要完善法规。针对国防动员工作中的现实矛盾,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对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按法规落实。各级要充分认清市场体系自由开放的特点,认真学法规、用法规,依据法规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动员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有效落实。
国防动员的本质,是围绕军事斗争需求,对社会资源的一种重新配置。落实国防动员工作,就是要选好用好军民融合这个平台,既要打破“军转民”壁垒,又要抓好“民参军”工作。
坚持需求牵引。没有需求牵引,国防动员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解决好动员什么、动员多少、如何动员、到哪里动员的问题,关键是要算好两笔账:一是“任务账”,要拉出任务清单,搞清楚未来打什么仗、在哪里打仗、打多大的仗;二是“能力账”,要测算能力差距,搞清楚可能执行什么任务、现在有多少能力、还有多少差距。这是提报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军地各级都要按照“精、准、严、细、实”要求,科学预判行动,精准测算任务,把动员需求内容列出来、把动员需求指标设计好,切实牵引国防动员准备深入落实。
搞好统筹协调。从国防动员准备看,军地之间、部门之间统得不够到位、对接不够经常、协调不够顺畅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国防动员法》要求,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军队要提出军事需求,政府要征求军队意见。从实际情况看,在一些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大型建筑目标、重要交通干线的建设和特种运输工具的制造过程中,贯彻国防需求往往难以落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军地从规划到执行各个层面上,科学统筹、加强协调。综合部门要牵好头、行业部门要跟好趟,军队要了解经济建设的棋局,地方要熟悉军事斗争的形势,切实解决自成体系的问题,推进军地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注重资源共享。军地资源共享,关键是平战要结合,军地要对接,既要强调生产力,又要考虑动员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高速公路与飞机跑道相结合、服务区与兵站相结合、隧道与隐蔽工程相结合、交通枢纽与战储设施相结合,是军民资源共享的宽广领域。各级要积极实践探索,搭建信息融合平台,畅通信息互通渠道,力争一份投入、两份产出,一项建设、多重效益。
抓工作搞建设,关键在“常”“长”二字。国防动员工作不显山露水,也难立竿见影。这项工作的关键在平时,重点在准备,难点在经常。
在夯实思想根基上下功夫。长期不打仗,赢得国家发展机遇,但淡化了公民的国防意识,各级必须持续用力,不断强化“大国防”观念,把全民国防教育抓深抓实抓到位。要将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校的培训范围、列为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手段,普及国防知识、宣传国防政策、增强国防观念,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关心国防、关注国防、支持国防。
在补齐弱项短板上下功夫。强化问题导向意识,抓好固强补弱工作,提升国防动员准备质量效益。要搞好形势分析研究和情况研判,修订完善动员预案,确保遇有情况,能够有案可依、有据可循;搞好动员潜力统计调查,切实摸清各类潜力底数;建好用好潜力数据库,适时掌握变化动态;搞好动员演练,紧密结合自身使命任务,常态落实人员编组训练、指挥通联训练、紧急出动演练,切实提高各级遂行任务的能力水平。
在搞好配套建设上下功夫。按照实在管用的标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抓好国防教育基地、民兵综合训练基地、人防指挥工程、国防交通等设施建设;紧盯战场需求和市场特点,搞好各级动员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物资器材储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升战时急时保障能力;着眼信息化战争要求,抓好国防动员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提升国防动员信息化水平,使科技信息成为国防动员能力提升的倍增器。
在人才队伍培养上下功夫。这是基础,也是关键。各级要以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国防动员人才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特别要注重解决好选配不严格、在职不专职、业务不精通、工作不热心、进出不顺畅等问题,不断增强国防动员队伍的荣誉感、责任感。
(责任编辑:徐永汉)
中图分类号:E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6-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