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从拒绝走向痴迷

2016-07-17 05:34陆毅天丁佳佳
人民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公民活动老师

陆毅天 丁佳佳

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现场会上,北小五(6)班的孩子们正在召开现场听证会。活动中,孩子们落落大方、侃侃而谈。

“你们是高年级学生,学习这么紧张,为什么要去研究社会问题呢?”在现场提问环节,一位听证员突然问道。这个问题显然不在孩子们准备的范围内,经过几秒钟思考,陈明泽上前一步,认真地说:“虽然我们还是小学生,但我们也是中国的公民。发现身边的公共问题,并提出我们的合理建议,是我们的权利,也是公民的责任。并且,在社会中观察和实践,也是一种学习,我们认为这是比坐在教室里读书更重要的学习。”话音刚落,台上台下的孩子们激动地鼓起掌来,这位听证员更是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这就是公民教育培养的孩子,也是十多年前的我们想象不到的。

拒绝: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5年,江苏省教研室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引进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日。北小时任校长助理唐隽菁是全省首批参与培训和实践的教师,她找到了陆毅天老师:“小陆,你和我一起参加这个项目实验吧。”当时陆毅天对项目一无所知,带着满心的疑惑点了点头。

在困惑与不安中,陆毅天参加了比较完整的项目培训。培训中,他知道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逐渐明晰了实践活动的整个流程(如下图)。

培训后,陆毅天的困惑转变成了内心的抵触——这是一项全部由学生完成的实践课程,课后组织学生活动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如何一时不太清楚。更何况,实践活动没有固定教学内容,课堂无法预设,对他这个工作才三年多、仅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就已焦头烂额的新教师来说,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此时已经容不得陆毅天说“退出”了。他不得不翻开教师参考用书,硬着头皮按部就班带领学生开始活动。不出他所料,学生在活动的一开始还兴趣盎然,提出了十多个身边存在的公共问题,并且很快选定“饭店菜单不规范”的问题在全班共同研究。然而按照流程,到了查找资料的阶段,学生们一个个就打起了退堂鼓。自由分组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参加“网络调查组”。接下来连续3周,学生带来的资料大量重复,有价值的内容寥寥无几,课堂上的讨论也没什么进展。此时又有家长向陆老师提出马上要进入高年级了,孩子课外要上提优补习班,“恐怕没有时间做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些都让他很沮丧。

悦纳:一次心悦诚服的尝试

一个月后,陆老师找到唐隽菁提出放弃实验。她没有直接答复他,反而问:“你们班的问题多贴近生活啊,能不能用孩子们自己的经历说话?”

能不能呢?不管怎样,到班上去问一问吧。没想到,真有好几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就连平时常漏作业、班级值日也从不参与的学生小L也举起了手:“我爸爸就是开饭店的,我看他的饭店菜单就有问题,我下周带一本来!”

想不到的是,一周后,菜单真带来了。更想不到的是,全班学生还针对这本菜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小L的表现更是积极,主动要求去做问卷调查。

陆老师带着兴奋开始反思:是什么让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正是唐老师所说的“亲身经历”。经历与体验,是开展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实地调查的过程!他重新制订研究计划,暂时抛开较为生涩的“法规”部分,布置每一位学生先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在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两周后再进人间卷调查、网络和报刊资料收集阶段。

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感染了家长,鼓舞并提醒陆老师:课堂上的不确定性越大,越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于是,在参考美国公民教育教师用书、学习唐老师课堂的基础上,他再次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调整和引导:对调查问卷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时间地点调查进行专门指导,对分析现有政策的優缺点的程序进行提前设计,并制作了方便学生对比的表格……

公民教育实践课程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是参与。近一学期的活动过程,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中体验着自己的公民角色,感受着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对学生来说,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没有感同身受,自然不能全情投入。而对教师来说,全盘借鉴、机械照搬国外的操作经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和实际感受,就会“目中无人,必然遭到失败。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再没有什么比“从实际出发”更重要的了。

痴迷:一场身心投入的探索

尽管还很稚嫩,尽管过程中有不少波折,但陆老师的第一次实验,总算在跌跌撞撞中完成了。召开完听证会,他把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上传至中国公民教育网上,竟然获得了省、市教学研究室专家们的反馈。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鞠文灿说:“从陆老师的项目活动中,看到了学生具有无限潜能,看到了德育的崭新路径,也看到了以陆老师为代表的小学德育丁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他还建议陆老师,参与实践的同时要及时反思,不但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借助公民教育更新教育理念,获得新的成长。这激励陆老师信心十足地投入下一轮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

连续两年,陆老师每学期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整个活动流程越来越得心应手,也产生了越来越多富有实效的创新做法。他越来越感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教给学生确定性的知识太多,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的空间,没有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没有给学生探索、怀疑的体验,同时也让教师失去了很多发现学生的机会。他决心在自己的课堂上,将选择、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他的师生观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创设平等、宽松、公正的氛围,建构自由民主的课堂。2007、2008年,他连续获得南京市品德学科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成了区、市的教学骨干。

2008年,唐老师又找到他,准备在学校成立“娃娃参议院”,在各年级各班级全面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并且编写北小的公民教育校本教材,建构属于北小自己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这次,陆老师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娃娃参议院”建立之初就遇到了两个大问题:首先,陆老师在实验中选择研究的课题是社会中的公共政策问题。在全校推广后,有不少问题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不相符。其次,各班可利用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统一,这给课程推进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此时的陆老师,已经在之前的数轮实践中,培养了大胆改革的勇气和底气。只要认定了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流程可以修改,细则可以完善。选题范围上,根据各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再规定孩子们研究的必须是社会中的问题,全校低、中、高年段的选题范围分别划定为班级、学校、社会。这样一来,低年级的孩子进行“低年级学生不会写字,抄记事难的问题研究”“关于班级值日生制度的研究”,中年级孩子开展“关于校门口自行车道挤占人行道问题的研究”“关于校园内废纸较多问题的研究”,高年级孩子走上社会,进行“关于居民小区内噪声扰民问题的研究”“关于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的研究”……

课时保障方面,经过反复商讨以及向学校申请,把每周综合实践课中的一节确定为各班开展“娃娃参议院”活动的固定时间,又在每班确立两位“小发言人”,并建立了“发言人”培训和问题反馈制度。

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陆老师和几位骨干教师一边记录过程,一边梳理问题,整理资料,编撰我们的校本教材一一《我们是共和国公民》。2009年,校本教材正式完成。教材采用“学生用书”的形式,在每一课时中给予学生法律常识介绍、活动流程提示,更给予学生充分的“留白”空间,记录他们自己的活动经历与感悟。经历一次完整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每一个孩子就拥有了一本独一无二的活动记录手冊。

这本活动手册也是学生的评价手册。我们建立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手册上每一个步骤的最后,都附有一张完整的评价表格,让孩子记录下自己这一阶段的感悟与收获,并从参与程度、合作态度、研究实效等维度,力求全面地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学期结束,根据活动手册上的评价,作为孩子“综合实践”课程平时成绩的考量。有了这样一本教材,我们组织学生活动就更加得心应手,学生的活动也越来越富有实效。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以自发、自主、自由的方式,了解责任,积极参与,体验过程,初步形成了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以陆老师为代表的公民教育实践的北小教师们,也跳出了“班级活动”的模式,由一个实践活动项目的指导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全校性社团的组织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构者。

猜你喜欢
公民活动老师
“活动随手拍”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老师,节日快乐!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