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7-17 19:40高丹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压氧基底低温

高丹

高压氧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高丹

目的 观察并分析高压氧以及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2013-07—2014-08在朝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在给予所有患者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应用NIHSS量表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高压氧联合局部亚低温进行治疗,疗效确切。

高压氧;局部亚低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神经功能缺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具有病情重、发病凶险、预后效果不理想的特点。相关文献指出[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死亡率为25%,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健康,因此,这种疾病应该获得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对这一疾病进行深入研究,以减少这种疾病带给家庭、社会的负担。现将2013-07—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以探究高压氧以及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07—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60~70岁,平均年龄(62.39±1.48)岁;发病时间6~12 h,平均发病时间 (8.57±1.85)h;入院时平均体温为(37.01±1.48)℃。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60~71岁,平均年龄(62.36±1.49)岁;发病时间6~12 h,平均发病时间(8.59±1.84)h;入院时平均体温为(37.01±1.49)℃。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间的P值均大于0.05,这就说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会影响本次实验结果,可进行分析比较。

1.2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患者没有脑卒中病史或者病史比较轻微,此次发病前没有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异常;患者的发病时间在1 d之内。

1.3 剔除标准[2]患有肺、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或者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脑干功能衰竭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以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让患者在头部戴好P&C-A型的电冰帽,调节冰帽的温度,温度最好在30~32℃,降温时间为5 d。给予实验组患者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局部亚低温方法同对照组,高压氧治疗方法如下:高压氧治疗时间为输液完毕后,仪器为NG-90-ⅡC型的高压氧舱,控制空气加压的时间,通常为10~20 min,对压力进行调节,压力为0.24 MPa,压力稳定后,让患者戴面罩吸纯氧,吸氧时间为1 h,中间休息时间为10 min,让其吸舱内空气,匀速减小压力,减压时间为半小时,当压力为常压时,患者出舱。高压氧的治疗频率为1次/d,治疗2周。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3]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该量表针对患者的意识情况(9分)、凝视(2分)、视野(3分)、忽视(2分)、肢体运动(8分)、共济失调(2分)、面瘫(3分)、构音障碍(2分)、感觉(2分)、语言功能(2分)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值为35分,0~1分:正常或者接近正常;2~4分:轻度卒中或者小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6~20分:中度-重度卒中;21~35分:重度卒中。患者的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1.6 数据处理 将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并用t检验,若P<0.05,代表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50) 9.45±2.16 3.84±1.18*#对照组(n=50) 9.43±2.18 6.92±2.31*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于1980年首次报道[4]。该种疾病是由于基底动脉尖部位出现闭塞或者缺血,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进而损害小脑、中脑、双侧丘脑、枕颞叶的综合征。多数研究者认为,该病的病因主要是脑栓塞,还包括脑动脉瘤、脑血栓形成以及动脉炎等[5]。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均会出现意识障碍,例如没有情感反应、意识下降、少动缄默等,还可能会存在睡眠障碍,病情严重的患者会昏迷、嗜睡,甚至会出现去大脑强直,这主要和丘脑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者中脑网状结构受到损伤有一定的关联。另外,该病患者还可能会有体温调节障碍,甚至会出现中枢性高热,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伤有一定的关联。体温升高,脑细胞耗氧量增加,加重了脑组织缺氧缺血的程度,而乳酸堆积过量又会增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有研究显示[6],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缺血、脑缺氧以及脑出血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患者的体温在30~35℃之间、脑温下降2~3℃,对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局部亚低温治疗属于物理治疗的一种,可有效降低过氧化带来的损伤,对组织酸中毒现象进行改善。局部亚低温可有效调节脑血流,对细胞能量代谢进行改善,减少脑氧代谢率,对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进行抑制,对氧自由基的生成进行抑制,促进神经元泛素的生成,降低神经元凋亡以及坏死机率,帮助细胞间信号传导修复,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程度。

高压氧可有效的改善脑干网状结构的血供情况,有效的将上行网状系统激活,加快患者苏醒的速度;高压氧治疗还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毛细血管的再生,将缺氧-水肿-代谢障碍这一恶性循环阻断,有效改善脑水肿;同时,高压氧治疗还可改善受损脑组织的供氧情况,将病灶区域的氧分压有效提高,增加氧储备以及氧含量,降低患者脑细胞无氧酵解的水平,改善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的情况,有利于脑细胞的修复,进而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速度。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说明,相比于单纯局部亚低温治疗,应用高压氧以及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1]卢红玉,庞全瑭,孙璐,等.高压氧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6):464-465.

[2]卢红玉,庞全瑭,孙璐,等.高压氧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7(18):33-34.

[3]张锡铎,马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8):100-101.

[4]白彩琴.头颅亚低温结合肝素持续加泵静脉滴注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8):1006-1008.

[5]吴明秀.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9(z2):460-461.

[6]王东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49-1651.

2015-06-27)

1005-619X(2016)03-0264-02

10.13517/j.cnki.ccm.2016.03.018

122000 朝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高压氧基底低温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雾霾低温来袭快给蔬菜补充能量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