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研究综述

2016-07-16 12:31:49李玉祥
运动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综述

李玉祥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研究综述

李玉祥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本文探析了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阶段,即波折发展期(1949年—1978年)、复苏发展期(1978年—2002年)、平稳发展期(2002年—2012年)、增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分别从现状问题、作用职能、管理运营、不同类型的组织等角度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阶段;综述

投稿日期:2016-01-02

2009年8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公布,这标志着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颁布实施,其中要求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创新体制机制,提出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体育社会组织作为实现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力量,其重要性和地位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体育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2007年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社会组织”一词被正式决定使用,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确认。在此之前,我国学者多以“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来称呼此类组织。不同于国外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缩写为NGO)和非盈利组织(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缩写为NPO)的划分,社会组织一词既涵盖了西方国家NGO和 NPO的某些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其定义较为模糊,大多以“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徐仲槐教授在《体育社团实体化出论》中强调了体育组织“自愿性”的特点。卢元镇教授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中界定其为“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主要强调体育运动为体育社团的目的性和内容性。在社会领域里,也有一部分人称其为“体育慈善组织”和“体育非营利组织”,强调其公益性和独立性。综合各学者研究,体育社会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属于非政府体系,不以营利为目的,为了一定的体育目标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根据民政部划分,体育社会组织包含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体育基金会。

2 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波折发展期(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以体育社团为主,还未出现体育基金会和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阶段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深受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数量和规模都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紧相连。例如,1959年—1961年,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据资料文献显示,这3年中没有一家体育社团成立。第二阶段,复苏发展期(1978年—2002年)。这一时期处于改革开放的前20年,随着经济的上升,各类体育社团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体育基金会和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也在这一阶段产生。这一时期对体育社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改革开放时期,体育社团获得相对发展,但“官民二重性”的特点显著。第三阶段,平稳发展期(2002年—2012年)。2002年,党在十六大上提出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完善政府的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在这10年中,国家一共有11次会议讨论决定社会组织的地位与发展问题,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正式确立了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地位。以“体育社会组织”为篇名的研究自2010年才出现,且研究成果过少,研究内容主要在地区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上。第四阶段,增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政府提出将不断简政放权,正式确立了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地位,将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自2013年起,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成果大量增多,主要研究内容也从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到作用价值、监管运营、组织建设等不同角度深层次阐述。

3 体育社会组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3.1 体育社会组织的现状问题

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不少学者都将关注点放在了体育社会组织的现状问题上。例如,黄亚玲的《论中国体育社团》一书,崔丽丽等学者的《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赵子江的《我国公募体育基金会现状及发展对策》,汪流的《北京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等文章。在研究成果上,总体来说得益于党的十八大后的政策指引,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现状是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对体育社会组织的脱钩正在加快进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落后,法律建设的不完善,组织自身管理和建设能力的不足。除此之外,还有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场地设施,活动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不足等情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想要实现承担体育社会事务,参与体育社会管理和体育公共服务还需很大努力。

3.2 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及职能

陈芳在《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体育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依据是能否提供令其成员满足的体育服务。王凯强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变迁和改革研究》中提出:体育社会组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代替政府向社会提供更专业细致的体育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锻炼需求。就目前而言,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和职能的实际发挥情况均不够彻底。

3.3 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及运营

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及运营是研究体育社会组织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赖齐花等学者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和外部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在:实体化不足、内设机构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竞争压力大。

针对体育社会组织的资金运作,也有学者做出了研究。张欣在《我国体育非营利组织发展思考》中指出,体育社会组织的筹资方式主要为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其他方式获得资金收益所占比例都比较少,缺乏稳定的资金供应渠道是大多数体育社会组织都面临的发展制约问题。同时他提出应建立多元化筹资方式,除接受补贴和捐赠外,还可自创收入,从事经营活动,进行商业投资等。

3.4 不同类型体育社会组织的相关问题

针对3种类型的体育社会组织,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

关于体育社团的研究成果较多,人民日报记者薛原等人指出,尽管体育社团在飞速壮大,但依旧面临“生存环境不如意,法律地位未明确,同体育部门的关系待理顺”3个问题。体育社团的法律地位没有被立法明确,登记难、交税多、生存难的情况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尤为明显,甚至还有95%的体育社团处于没有登记的状态。

关于体育基金会的研究,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大多从宏观的角度指出我国体育基金会数量不多、募捐能力不强、行政色彩较浓等问题。根据资金来源,体育基金会目前分成公募体育基金会和非公募体育基金会。方儒钦在《我国公募体育基金会与非公募体育基金会运作的比较分析》一文中指出,虽然公募体育基金会在政府支持力度上占优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公募体育基金会自身向社会筹资的能力。体育基金会在成立之初,不具备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在这时非常需要政府资源的帮助,而政府的资源分配也决定着大多数体育基金会未来发展的情况。所以优化体育基金会的筹资形式和合理分配政府资源更有利于体育基金会的发展。

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体育类社会服务机构。汪流和王凯珍在《我国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的3个基本特征:民办性突出、实体性较强、营利色彩较浓。同时也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如提高社会大众对体育民办非企业的认识,使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更好地发挥其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就业、带动体育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等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4 体育社会组织研究应关注的问题

4.1 西方发达国家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先进发展经验

近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势头虽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存在一定距离。在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研究内容基本都集中在非盈利组织的起源上,缺乏针对西方发达国家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发展经验及发展现状的研究。同时,笔者承认,由于国外资料不易获取,对此研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4.2 体育社会组织的绩效管理

体育社会组织虽然是非营利性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并非不追寻高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自身的绩效管理,同样应是我国学者应该关注到的敏感问题。

4.3 网络时代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

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行业与各自相关新生的网络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竞争,互联网金融快速吸纳资金和用户的同时,银行业却遭受着吸收存款的压力;而另一方面,美国ALS公益协会却通过网络发起冰桶挑战而大获成功,仅在美国当地募集善款总额达1.15亿美元,远超2013年同期的280万美元。如何让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搭上网络时代的高速列车,应是所有学者深思的问题。

5 结 语

在新时期深化改革的趋势下,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在获得极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一方面,体育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最优的发挥,尤其是一些新创办的体育社会组织,在创办前期的组织宣传、活动开展上满足不了群众期望,很容易降低群众对参与体育社会组织的热情,并连接形成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抵触心理。在承担体育社会事务、参与体育社会管理和体育公共服务上还需很大努力。另一方面,在组织的自身建设上,如专职组织机构、专业指导人员、活动设施和场地上均有欠缺。不仅如此,大多数组织在财务、决策上缺乏正规有效的管理,外部的监控不到位,内部很难维持自身纪律和服务承诺。

参考文献:

[1] 邓正来,J.C.Alexander. 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 卢元镇. 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1-7.

[3] 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 崔丽丽,王炜,苏连勇,等. 中国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作者简介:李玉祥(1993~),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组织。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3.070

中图分类号:G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2-148-02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石油沥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赛季综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34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34:03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