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分析

2016-07-16 12:31:49李明美魏统朋
运动 2016年3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青少年

李明美,魏统朋

(1.青岛平度市朝阳中学,山东 青岛 266700;2.青岛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9)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分析

李明美1,魏统朋2

(1.青岛平度市朝阳中学,山东 青岛 266700;2.青岛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9)

摘 要: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是体育强国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认为,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问题,需要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树社会对竞技体育的信心;需要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全面融合;需要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设置问题,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特色。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需要完善训练环境,实现由经验性训练向科学化训练的转变;需要完善市场环境,健全后备人才流动市场;需要完善竞赛环境,建立适应人才成长的竞赛制度;需要完善教育环境,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职业规划。

关键词:竞技体育;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

投稿日期:2015-12-10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以及政治功能,竞技体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尤其需要重视2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增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是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问题

1.1 问题的严峻性

社会上有种说法,认为目前我国的体育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的职业,“不当运动员了怎么办”是众多家长挥之不去的疑虑之一,导致很多家庭不愿送孩子从事竞技体育(包括众多从事竞技体育的家长)。许多调查或言论都持这种观点,但在怀疑这个命题的真伪(可能仅反映部分项目、部分从业人员的观念)的同时,必须直面问题的严峻性,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不及时妥善地处理好,我国将会面临严重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危机。后备人才一旦出现断层,后果可想而知。

1.2 问题的源起

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由于客观存在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培养路径与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初期,实行了适应当时社会与经济大背景的举国体制,建立了三级训练网,事实证明在当时是非常英明成功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其弊端逐渐凸现:培养目标单一、资源浪费严重、忽视运动员教育等,导致许多退役运动员处境艰难,经媒体曝光后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国家在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加大了力度,但是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对于体制的诟病。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明确表示,对于举国体制既要坚持又要完善。

1.3 完善措施

1.3.1 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树信心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于社会,没有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竞技体育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消除竞技体育的负面影响,如弄虚作假、“假、赌、黑”、兴奋剂、“锦标主义”(唯金牌主义)、运动员的片面发展、伤病问题等。同时,通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等系列举措,重塑竞技体育的形象,重树社会对竞技体育的信心,才会有更多的家庭支持自己的孩子参与竞技体育。

1.3.2 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协调发展 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我国采取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使部分项目确立了优势地位,可谓明智之举,即使今天我们依然要保持优势项目的发展势头。同时也要勇于面对忽视群众体育带来的问题。由于一些基础大项投资少,群众体育的开展滞后,社会基础差,导致项目发展缓慢。像游泳、足球、篮球、网球、田径等项目参与人员稀少,可选之才有限,怎么保证后备人才数量?为此,必须转变发展观念,通过加大群众体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设立群众体育赛事平台,提高群众体育的参与热情,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1.3.3 处理好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全面融合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部是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我国相对封闭、独立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一切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为中心,忽略了运动员作为自然人的本质属性,这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是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需要的。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的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举步维艰就顺理成章了。“学训矛盾”在社会转型后就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瓶颈。

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必然趋势的观点正在受到广泛的认可。我国部分省市开始了“体教结合”的试点,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管理体制、竞赛制度、培养体系亟需构建与完善。

1.3.4 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设置问题——因地制宜 竞技体育项目设置分为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随着奥运会规模的扩大,奥运项目设置日益受到普遍的批评。因此,在项目设置方面,不宜围绕奥运项目转,必须遵循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即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此外,项目设置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适宜的运动项目,形成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加强区域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的合作与竞争,实现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上社会参与度、群众关注度高的项目以及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通过承办赛事等途径引导项目的发展,逐渐提高项目发展水平。

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只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还不够,必须提高培养质量,才能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2.1 存在问题与原因剖析

我国早期后备人才培养的功利性太强、科学化程度不高。首先,没有遵循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负荷安排不合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安排过大,导致运动员运动伤病过多、半路夭折现象严重,造成人员的极大浪费。其次,没有遵循运动技能学习规律,从基本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抓起,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螺旋上升,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存在“拔苗助长”、早期专项化训练现象,不利于后备人才的正常成长。短期内见效快,成绩显著提高,越向上发展越没前途,运动寿命短暂。再者,运动员的人才流动不顺畅,一个好的苗子即使被伯乐相中,由于狭隘的地方意识以及人才市场不健全,往往难以成行,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人力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最后,基层训练的条件不完善,高水平教练员的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训练监控手段单一,过分依靠经验训练,科学化训练水平不高。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很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的奖励机制(重奖奥运、全运)造成的,奖励机制在刺激运动员、教练员不断创造优异成绩的同时使竞技体育出现了“异化”。奥运项目格外受重视,并且力争早出成绩,以占据竞争高地。因此,全国各地无不以奥运或全运进行运转,一旦成绩优异,各个利益群体均相应受益,竞争异常残酷,导致非常规竞争出现。因此,目前国家提出“淡化锦标、淡化金牌”,是非常明智的。为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全面而灵活的激励机制,注重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正向激励与反向压力激励相结合,对各培养主体进行长期激励。使各培养主体在良性运行的激励机制作用下,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2 完善措施

2.2.1 完善训练环境——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后备人才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做到以满足运动员全面而又自由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的根本目的。我们不能只为竞技夺标而培养人才,不能再以牺牲运动员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竞技能力的片面提高。要积极调动运动员训练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加强训练的科学监控,注重运动员的健康水平;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研究,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实现由经验性训练向科学化训练的转变。

2.2.2 完善市场环境——健全后备人才流动市场 根据俞继英(2004)研究结果,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范围包括区域性的人才流动、全国范围的人才流动和职业俱乐部间的人才流动,流动形式主要有租借、互换、一次性买断(也指俱乐部的转会)、正常的人事调动、共同培养、协议交流、签约代培和自主择业等8种。但是,实现人才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未完全建立,“地下交易”“无序竞争”“暗箱操作”等现象大量存在,严重挫伤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地区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建立价格体系,规范价格指导标准;强化竞技体育人才的竞争机制;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供求机制,实现后备人才的合理配置,为后备人才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服务。

2.2.3 完善竞赛环境——建立适应人才成长的竞赛制度 深化竞赛制度改革,建立不同年龄段的单项竞赛或综合性的青少年运动会,为后备人才提供更多展示水平的舞台;项目设置也不应局限于奥运项目,应扩大项目范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竞技项目的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

2.2.4 完善教育环境——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职业规划 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与成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对运动员在训期间的文化教育进行反思,切实采取措施转变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识,使之时刻感到知识缺乏的危机感,转变旧的学习观念。此外,要从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征与职业需求,对运动员进行适当的职业干预,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谭晓缨.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812-814.

[2] 俞继英,宋全征,杨再淮,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J].体育科学,2004,24(1):1-5.

[3] 王元丰,唐建倦,李晓明.新形势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趋势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4):79-80.

[4] 唐建倦.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1136-1138.

[5] 潘前,陈伟霖,陈榕.竞技回归教育完善举国体制[J].体育学刊,2004,11(2):18-20.

作者简介:李明美(1969~),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课题(课题编号:1113Y64)。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3.003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2-011-02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2:07:13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34:57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01:32
初中体育中的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的相关性研究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9:52
浅析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27:34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