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波
在“妈妈圈”里看到两封信在疯传,分别是一个死刑犯和一位CEO写给母亲的信。
在信中,对比了相同事件中两位母亲不同的做法以及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孩子3岁时摔倒在地,死刑犯的母亲咒骂石头,安慰孩子说都是石头的错,CEO的母亲则在孩子屁股上打了两巴掌,说下次再摔倒再打四巴掌,要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负责。
死刑犯母亲的做法在老一辈父母身上特别常见,孩子出现失误或者错误,不让孩子反省,不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告诉孩子找借口,抱怨他人,转嫁责任,这种教育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但CEO母亲的做法我也不敢苟同,一个3岁的孩子连摔倒的失误都不允许存在,他还是孩子吗?吾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吾亦非生而行之者,孰能无错?不知道摔倒的疼痛,他又怎么会学会避免摔倒?不知道避免摔倒,他又怎么会走得更稳跑得更快?连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都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错误并不可怕,不让犯错的思维和做法才可怕。
去年9月份,孩子上初一。在我眼中简单无比的四则混合运算在她笔下却错误频频,每天看她的作业是一种煎熬,满目红叉叉,指责她听课不认真,做作业不专注,惩罚她做更多的题。然而女儿犯错的状况并没有改观。有一天,当我把这种状态讲述给一位数学老师时,她却说错误是正常的,批评我太急躁了,也影响了孩子的情绪,越紧张,越容易出错,越不知道如何避免,不如一起分析错题,做成错题集,隔几天再巩固一下。按照老师的方法,我以前以自己的经验和思维要求孩子,认为错误是不可饶恕的,现在,我让孩子自己总结巩固,最终她在这个知识点上出现的错题越来越少。
据说民国大师顾颉刚原本说话正常,但他读私塾的时候,老师要求背诵《诗经》,背不出来就要挨打,背错了也要挨打,他又惊又吓,从此落下病根,说话总结结巴巴。
可见粗暴的指责、惩罚与禁止并不能避免错误的产生,也难以有良性的效果。虎妈狼爸们把孩子不当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许能成就少数孩子,但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却是沉重的。面对孩子的错误,既来之,则安之,则教之,则改之,顺其自然地对待。有一本文摘里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
爱,说到底是引导和造就,而不是禁止孩子犯错,剥夺孩子正常成长的机会。所以孩子摔倒以后,应该有这样一位母亲,她说:“摔倒没关系,妈妈以前学走路也摔倒过很多次,为什么会跌倒?是没看见前面的石头被绊倒了,还是看见了不小心踩偏了?回去,再走一遍,妈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会在母亲温柔的期待里从跌倒处再走一遍,他会小心翼翼地避开石头,他会有莫大的自我认同感,他会快乐欣喜,充满自信,因为失误并不可怕,错误的事情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