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古代方志综述

2016-07-15 01:05苗仪韶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东韶关512000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粤北综述

苗仪(韶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东韶关512000)



粤北古代方志综述

苗仪
(韶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东韶关512000)

摘要:粤北地方志编纂历史源远流长,自南朝宋王韶之纂粤北“地记”的《始兴记》,至唐宋“图经”的兴起,再到明、清时期州府县志的兴盛,粤北南、韶、连三州十余县编纂的地方志,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是岭南纂志最多的区域之一。

关键词:粤北;古代方志;综述

①史载《始兴记》作者有王韶之、王歆之或王歆等数说,考王韶之,《宋书》、《隋志》、新旧《唐志》及《唐摭言》等均有传,然据其记,此王韶之一生并无涉足岭南,《隋志》、《唐志》及《宋书》亦无记其人著《始兴记》。又《宋书》另记有王歆之撰《始兴记》,据考“歆”“韶”为之笔误。

粤北从秦始置郡县,境域内曾先后有过郡、道、路、州、府、县等行政建制,依其治地,方志纂修有郡、道、路、州、府、县志等。作“方志”记,“兼史、地之长”,先后经历地记、图经、方志等三个发展阶段。

粤北方志最早始于南朝宋王韶之纂编《始兴记》。及至隋唐至宋,方志编纂历“图经”发展时期,先后纂有《韶州图经》、《桂阳图经》、《雄州图经》、《连州图经》、《英州图经》、《湟川图志》等;南宋时期,以“志”名的地方志开始出现,并逐步替代“图经”,所纂志有《保昌志》、《桂阳志》等,入元后,“志”以地属有“郡(州)志”,改“广东道”置广南东路后,又以“路志”名,如《南雄路志》等。

明清时期,粤北方志编纂步入完善发展阶段,以州府、县治行政地名命名方志。体例上,志体更其地记、图志描述方式,采用平行分目、纪传两种方式。明朝末年,粤北方志又有“专志”形式出现的《曹溪通志》。至清代,粤北方志的编纂达至鼎盛时期,期间,虽历康、雍、乾三朝“文字狱”,但粤北的州府、县志编纂却达到了一个高潮。

据统计,自南朝宋王韶之始纂《始兴记》,至清末,粤北的南韶连三州一十余县,纂修的郡、州、府、县等地方志书,有一百一十余部之多。粤北成为岭南方志纂编最为丰富区域之一。

一、《始兴记》粤北方志的源起

粤北方志始于地记《始兴记》,史载其编纂于南朝宋,由时任南康相(太守)、河东人王歆之所纂。据《宋书》载:“王歆之,字叔道,河东人,官散骑常侍,南康相。”又有载:王歆之“曾祖愆期,有名晋世,官至南蛮校尉。祖寻之,光禄大夫,父肇之,豫章公相。歆之被遇于太祖,历显官左民尚书,光禄大夫,卒于官。”[1]

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始兴记》早已散佚,今见《始兴记》均系后人从各种史书的记录整理出的辑佚本。据考,元末明初陶宗仪纂《说郛》,开《始兴记》辑佚之始,此后,分别有王漠《汉唐地理书钞》辑佚《始兴记》;黄奭《黄氏逸书考》辑佚《晋王韶之始兴记》,曾钊《岭南遗书》辑佚《始兴记》;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辑佚《始兴记》。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序)“踵王谟辑志大业,增广其例……”[2]再辑佚《始兴记》,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辑佚注《始兴记》。今流行辑佚《始兴记》主要有以下八种:

1.陶宗仪纂《说郛·墨娥漫录》辑本《始兴记》仅载:“郡东有王山,草木滋茂,众石澄澈。秦桂阳县闔下鼓自奔逸于临武,因名圣鼓,今临武有圣鼓城也!”[3]68。

2.王谟辑本《始兴记》,辑古地理文献《水经注》、《寰宇记》、《书钞》、《类聚》、《御览》、《文选注》、《后汉书·郡国志》、《初学记》等引注,成辑佚本行世。

3.黄奭辑校本《晋王韶之始兴记》,载《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子史钩沈》,辑本先录《说郛》载,增引《太平御览》“始兴城西栖霞楼……”[3]69与一条,又补《晋王韶始兴记》载六条,成辑佚本。

4.曾钊辑本《始兴记》,辑佚《初学记》、《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李善《文选注》等,得二十七条,成辑佚本行世。

5.《宛委山堂·说郛》辑本《始兴记》,列史书载引注《始兴记》十条,成辑佚本,傅增湘校。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注:“《说郛》(宛委山堂本)凡十节(条),未注出处,有出曾(钊)本外者……”。

6.王仁俊辑本《始兴记》,辑佚者引注:“王韶之,参《王韶之晋安帝纪》,史志未载此书……;”又注“曾(钊)氏据《文选注》、《太平广记》、《寰宇记》及唐宋类书采得二十八,王仁俊从《寰宇记》卷一百十七条采得一节,为曾(钊)本所无。”又注“按王本未言撰者,徐史志传注,仅王韶之著《始兴记》,王仁俊所采必为馆之书……”[4]

7.刘纬毅辑本《始兴记》,辑佚者“踵王谟辑志大业,增广其例……”,得三十一条,成辑佚本行世。

8.骆伟、骆廷辑本《始兴记》,引《寰宇记》、《太平御览》、《说郛》、《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水经注》、《岭南丛述》、《广东新语》、《文选注》等文献,辑得引《始兴记》四十余条,成辑佚注本。

以上辑佚《始兴记》八种,俱录各史书引注,辑本无分卷。

二、唐宋粤北方志《图经》的编纂

入唐后,伴随图记、图志的兴起,粤北开始出现“图经”方式的地方志。据《唐会要》载,唐德宗建中年间,唐朝规定各州郡每三年编纂一次图经,呈送尚书省兵部职方。后又改为五年一送,如有州县变动、山河改移,则随时呈报[5]。现知粤北最早的图经,系唐元和十四年之前所编(韶州)《图经》,韩愈贬岭南过韶州作有:“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供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6]诗,可佐证此本。

又据清代阮元修《广东通志·艺文略三》载,录有《韶州图经》与《韶州新图经》(十二卷)两种,前者《通志》载“未详撰人,佚”,又注《舆地纪胜》曰:“郡守杨祐跋”。后者《通志》载“宋赵伯谦撰,佚”见《宋志》,又有“谨按:赵伯谦,绍熙中知军州事,又案《舆地纪胜》所引杨祐跋之《韶州图经》,以时次之新图经也”[7]。

以上所载,最早编纂的《韶州图经》在唐宋时期,应有三个以上版本:

其一,唐元和间,韩愈过韶州所见《图经》,此本应是韩愈过境前之纂本;

其二,《舆地纪胜》曰:“郡守杨祐跋本”。此本系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引本,据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载辑佚《韶州图经》,引有记:“乳源县,乾道三年(1167),分依化乡置乳源县……”[8]此本《韶州图经》应编于南宋乾道后至绍熙前。图经有“郡守杨祐跋”记。

其三,南宋绍熙年间赵伯谦纂本,时知韶州军事的赵伯谦,以“杨祐跋之《韶州图经》,以时次之……,”续编《韶州新图经》(十二卷)。

宋代,是粤北地方图经编纂的兴盛期。此间,按照宋职官置“职方郎”、“员外郎”,掌天下地图……,规定有“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县之籍,遇闰岁选图以进……”[9]之职。粤北地方图经以州一级编纂的图经,除《韶州图经》外,还包括有《雄州图经》、《英州图经》、《连州图经》等。

据《舆地纪胜》载,宋代粤北地方图经,包括有英德图经三种(英德旧图经、英德图经、英德新图经);连州图经两种(连州旧图经、连州图经);另有《南雄州图经》一种。又清阮元《广东通志》载《英州图经》一种;《桂阳图志》(六卷)一种。

考《英德图经》三种,《舆地纪胜》未详载撰者,如按《舆地纪胜》成书时间,各版本应在宋嘉定、宝庆之前。又有《广东通志》载《英州图经》,其名与前三种以“英德”冠名不同,据《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载辑佚《英州图经》说明,认为其与《舆地纪胜》所载“其实,不是一回事。从内容看,《英州图经》应为北宋末南宋初所纂。”然而,从其辑文应为《舆地纪胜》所记《英德图经》之一,从其引“英州……,宣和二年(1120),赐名真阳郡”记,系纂于北宋末南宋初版本《英德图经》,《广东通志》记名称《英州图经》应系《英德图经》,有谓新、旧亦系“以时次之……”

凡上数种《英德图经》,今俱佚。《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辑佚有《英州图经》无分卷,引《舆地纪胜》、《岭南丛述》,得十一条成辑本。

《连州图经》三种,《连州旧图经》与《连州图经》,《舆地纪胜》具未详载其撰者,阮元《广东通志》只据前载《连州图经》,并记“宋人撰,未详名氏”。如据《舆地纪胜》成书时间,各版本应纂于宋嘉定、宝庆之前。《宋史·艺文志三》列有“郑绅《桂阳图志》(六卷)”,《广东通志》引此本“宋人郑绅撰,佚,见《宋志》”。

上述种连州(桂阳)图经(志)俱佚。今在《岭南古代方志辑佚》中,辑佚为《连州图经》与《湟川图志》二种,一辑佚本《连州图经》不分卷,辑文摘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粤大记》等,得九条成辑本;一辑佚本《湟川图志》,从明《永乐大典》载宋《湟川图志》与《湟川志》合辑而出。

《雄州图经》系《舆地纪胜》载南雄图经,未详载撰者,阮元《广东通志》记其名《南雄州图经》,亦不著撰人,并记“佚”。据《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考此本《图经》“最晚年代为宋绍定壬辰(1231),估计为南宋末所修……”。又记辑佚本,“是选录影印本《永乐大典》卷665至666……”,辑文包括“(南雄府)《图经志》、(南雄)《路志》、(南雄)《郡志》,以及《元一统志》、《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等书资料……”,辑佚本以《雄州图经》代拟名,辑文按“形势沿革、山川、宫室、坛遗、公署、仓库、馆驿、铺舍、学校……”[8]等十六目分纂。

从唐至南宋,粤北地方图经、图志编纂,有十二种以上,可惜皆早佚,今可见图经辑佚本,已失旧纂原貌,有文无图,背离“图经”称谓。

三、南宋至元粤北方志的兴起

南宋时期,以“志”名并具“志体”意义的地方志编纂,在粤北逐步开始兴起。据《舆地纪胜》等载,以“志”名的粤北方志,最早系纂于宋嘉定朝之前的《保昌志》,此志据《舆地纪胜》载,未有撰者,只记有“教授曾恕序”,阮元《广东通志》载此志名《保昌县志》,不著撰人,佚,并记《舆地纪胜》曰:教授曾恕序[10],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载此志为曾恕纂,并记“曾恕,淳熙年教授”,如具所记,此志应纂于宋淳熙间(1174-1189)。

又有孙崈纂《保昌志》(八卷),《中国古方志考》载本志系宋孙崈纂,又记“孙崈,大梁人,嘉定十二年,知军州事与[10]”。[道光]《广东通志》载其志:南雄州志(十卷)宋孙崈纂……,清[乾隆]《南雄府志·艺文志》,载有知州孙崈《宋嘉定庚辰志序》记:“南雄斗大州,得文献人物之英,章相典型之旧,州之名遂显,加以岭梅之清胜,池莲之芳腴……,遂为岭南佳郡,比萃图志,欲刊以传远,束于郡计,力所弗逮,仅成《保昌志》八卷……”。又有杨彦为撰《保昌志》八卷,据《宋史·艺文志三》载:“杨彦为保昌志八卷”,《中国古方志考》载其志案:“宋保昌志,曾恕志知是淳熙,孙崈志知是嘉定,杨彦为志未详,孙志八卷,杨志亦八卷,《宋史·艺文志》止录杨志,未录孙志,嘉靖通志亦止录杨志,千顷堂同,未知孙崈杨彦为是一书否,道光通志两存之,兹据录待考……”[14]与上述志史载均佚,今有《岭南古代方志辑佚》据《永乐大典》载引“郡志”,辑出《南雄郡志》,其说明中,称“郡志”,疑为孙崈纂《保昌志》。

《浈阳志》亦系较早的一部粤北地方志书,《舆地纪胜》载《浈阳志》,未记撰者;阮元《广东通志》著录为:“不著撰人,佚”;又《文渊阁书目》载《浈阳志》二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有《真阳志》辑佚本,辑文有说明:“真阳,原名浈阳,为避宋讳,改为真阳……,从内容看,该志为宋人所纂”,辑文摘《舆地纪胜》引《浈阳志》六条。又有方家考《浈阳志》述其纂于南宋宝庆年前(1225-1227)[11],据此,《浈阳志》二卷,其纂于宋宝庆朝前,纂者何人,尚待进一步考证。

又有《曲江志》十二卷,其见于《宋史·艺文志》载:苏思恭《曲江志》十二卷,阮元《广东通志》载其名《曲江县志》十二卷,并著“佚,见宋志”,清[光绪]《曲江县志》卷十有《旧志考》列:“宋县志十二卷,苏思恭纂”,实谬误。《中国古方志考》载:道光《广东通志》记志“案此系郡志,非县志”,指本志“宋苏思恭纂,[按]苏思恭,官钦甫,习江人,嘉定进士,除兴化军教授,又调韶州教授”[11]。与《舆地纪胜》又有引《曲江志》载:“韶州,州沿革[按]陈于此置东衡州。”知《曲江志》十二卷应撰于嘉定、宝庆间。

又有《桂阳志》,此志系据《舆地纪胜》载:“韶州,风俗形胜[按]舜登韶石奏乐名曰曲江,引《桂阳志》。”又有《宋史·艺文志》载周端朝《桂阳志》,《中国古方志考》据前二引“案:荆湖南路桂阳军有《桂阳志》,此引有‘舜登韶石奏乐名曰曲江’云云,知非桂阳军之《桂阳志》。《舆地纪胜》记连州,西汉有桂阳郡,故《连州志》亦曰桂阳”;又“《宋史·艺文志二》,记周端朝《桂阳志》,另《广东通志》引周端朝《桂阳志》作连州,周端朝桂阳军教授,此是湖南之桂阳军志,非广东之《连州志》”。据上所案,《桂阳志》旧载有二:一系西汉入桂阳郡之连州《桂阳志》;一系南宋间,由桂阳监置升桂阳军(今湖南桂阳县,属荆湖南路)之《桂阳志》。前述《桂阳志》或系《连州志》别名,《中国古方志考》载宋《连州志》案:“弘治《湟川志》曹镐序,镐初至连州,乃遍求于士大夫家,始得一刻本,惜其前后脱落,不知修于何人之手,考其所载,至咸淳十年而止,断为晚宋时人无疑。”[11]或其所览即系此本《桂阳志》。旧载周端朝撰《桂阳志》(五卷),应系误为(连州)《桂阳志》,尚待进一步考证。

另宋纂连州志还有《连桂州志》,据张国淦《永乐大典方志辑本》载《连桂州志》辑佚本:案以“惟宋连州领县三,兹据录作宋志……”;又案《文渊阁书目·旧志》记:《连桂州志》当即是志,其贡士畲僚“嘉定甲戌郡博士林子升记……”[12]

另据明《永乐大典》载引《湟川志》。旧载《湟川志》始于“咸淳十年(1274)周端朝撰《湟川集》五卷,杂记州事……”,清同治《连州志》载“旧志考”:“连州,自宋咸淳始有《湟川集》,年远散漫,不可考……”,此后,《中国古方志考》辑佚《湟川志》案:“[永乐]大典辑本据大典引”《湟川志》三条,又引“陈宗谔条”按:“张魏公在连日,知是连州,连州有湟水,亦曰湟川,故名曰《湟川志》”;又有《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载辑佚本《连州图经》,前有“考《湟川集》,疑为《湟川志》……”,从上述考记可知,《湟川志》系(连州)《桂阳志》别称。据以上所记,宋代纂《连州志》,先有《桂阳志》,亦即《舆地纪胜》引《桂阳志》,“其载至咸淳十年而止……”。咸淳十年,周端朝纂《湟川集》五卷,因其“杂记州事”,被误以为系《湟川志》(五卷),由此,《桂阳志》易名《湟川志》,至明弘治、嘉靖两朝,有曹镐、叶邦荣分别重纂有《湟川志》。

连州还有《湟川开峡志》(五卷),《宋史·艺文志三》记其为李华所纂,其志以李华嘉定十三年(1220)任连州法曹期间,率众治理楞伽峡,“水害者尽平,舟自番禺来集城下,群川众壑,各得所归……”史事,编纂而成。考其所记史事,此志应纂于宋宝庆年后,被认为是粤北第一部水利志书。

元代粤北方志,进入到“拓展时期”。此时的方志,开始有建置州(郡)县区分。史载元代纂志,先有至顺年间(1330-1333),韶州路录事王方贵所纂《韶州府志》。据明嘉靖符锡纂《韶州府志·后序》记述:“韶志宋以前无考,所存者惟元录事王方贵与成化间教授方玭二书,一则略而不详,一则散而无统……”,在阮元《广东通志》载“职官”、“宦绩传”中,均有王方贵记。又有《元史·艺文志二》载《南雄路志》一册,黄慈孙所纂,史考,志纂于至元丙子年(1336),初名州志,元改州为路,更名《南雄路志》。《岭南古代方志辑佚》中,有据《永乐大典》六百六十五至六百六十六卷等文献,辑出的《南雄路志》。在《永乐大典》载十八阳(思古堂)、(通济仓),以及六姥(民之父母),引有(元)《曲江志》三条,《中国古方志考》载其:“知是元志”。

元代编纂的粤北方志,尚不止上述三种,刘纬毅的《元代方志辑佚简目》中,记元代纂编的粤北方志还有《乳源县志》、《湟川志》以及《南雄郡志》等。史载,乳源治县始于宋乾道三年(1167),时韶州府“析曲江县西、乐昌县南,置乳源县……”,至元代已有百余年,始纂有志,可惜志佚较早,史载无迹;又有《湟川志》,史亦无载。

四、明、清粤北方志的兴盛

据史载文献统计,自明永乐至明末崇祯间,粤北方志的纂修、续修有近四十部。其中,包括韶、南、连等三州修纂的州府志、山水志等共有十余部,而所属州共十一县,纂有县志二十多部。明代粤北方志纂修达至“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13]。

明时,粤北开始注重“县志”的编纂。据《明代方志考》载,最早的粤北县志始于明永乐十年(1412)李黾所纂《阳山县志》[14],清乾隆《阳山县志》载:“黾,永乐九年知阳县,旧无专志,壬辰黾始创为之……”。此后,弘治年间,又有《连山县志》等编纂、刊行。嘉靖、万历两朝,粤北县志编纂逐渐勃兴,始兴、翁源、英德、乐昌、乳源等县,均纂有了县志,至明末,部分县志达到了3-4修。

明代,粤北又有重纂、续纂州(府)志,据《明代方志考》及《广东方志考略》等载,明朝重续纂州(府)志有:《连州志》(湟川志)二种,弘治十二年(1499)曹镐纂本;万历十三年(1585)时一新、曾象乾纂六卷本。《韶州府志》二种,成化四年(1468)方玭纂十二卷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符锡、秦志道纂十卷本。《南雄府志》七种,永乐二十二年(1424)陈赐修、彭勋、李奎等纂四卷本;正统十二年(1447)郑述、朱晅纂本;成化二十年(1484)江璞、邓文江纂本;正德十一年(1516)李吉、何世杰等纂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胡永成、谭大初纂二卷本;万历十三年(1585)周保纂八卷本;天启六年(1626)汪之浃、陈祖虞纂本等。

明代粤北韶州还有寺院志的编纂。据(明)黄诚撰《重修南华志》序记:“嘉靖乙酉(1525年),大参东州罗公,始录碑铭以及题咏诗文……,刻之。”[15]此为“南华寺志”编纂之始。嘉靖二十一年(1542),时任韶州府巡察使的龚亨“道经驻节,寓目灵胜,咨访故迹,质之前志……”[15]发现《南华志》“多所阙遗”,于是,请时任广东按察司南韶道佥事沈植,对《南华志》“重加修饰”。黄诚《序》记:“沈公乃属城,偕曾邑博旦,躬至南华,重加修饰,凡浃旬而始成编。”[15]至《重修南华志》刻板、印行,已是万历十年(1582)左右。万历二十六年(1598),时任广东按察使,署理南韶连道台的周汝登,邀请憨山主持编修《曹溪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编修,《曹溪志》(四卷)于万历三十二(1604年)付梓印行。明天启初年(1622年),憨山禅师有重修《曹溪志》之举,并改“志”名《曹溪通志》,增为五卷本,从明嘉靖四年(1525)始修,至天启二年(1622),《曹溪通志》先后历《南华志》、《重修南华志》、《曹溪志》、《重修曹溪通志》四个版本[16]的发展(见表1)。尤在清嘉庆朝,方家章学诚提出“方志立三书②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载:“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原则后,粤北方志编纂体例更趋完备。据《广东方志考略》及《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统计,清代粤北新纂、重纂、续纂州府志有十二部,县志四十余部,另有山水寺院志、风(乡)土志十余部。其中,有《韶州府志》三种,包括康熙十二年,马元纂本十六卷、康熙二十六年,唐宗尧纂本十八卷,以及同治十三年额哲克纂本四十卷;《连州志》四种,包括顺治十五年,王彦宾纂本,康熙十二年,李蕡纂本十卷,乾隆三十六年,杨楚枝纂本十二卷,同治十年,单兴诗纂本十二卷;《南雄府志》五种,包括康熙十四年,陆世楷、姚昌廷纂本八卷,康熙二十五年,党居易纂本,乾隆十八年,梁弘勋纂本十九卷,嘉庆二十二年,罗含章纂本《南雄州艺文志》一卷,道光四年,余保纯等人纂本《南雄直隶州志》三十四卷等。

表1 明代粤北方志一览表

清代韶州府辖南、韶、连三州总有十一县治,除连州一隅作州治,其余十县均续有县志编纂。

南雄州,清代共有保昌、始兴两县志编纂,其中,《保昌县志》共有三种,包括康熙二十五年,张进贤纂本八卷;康熙五十一年,李夔龙纂本;乾隆十八年,陈志仪纂本十四卷等。《始兴县志》七种,包括顺治十八年,王毓慧纂本;康熙五年,于大猷纂本;康熙十六年,李灿纂本十六卷;康熙二十六年,魏琪纂本;雍正八年,孙嵃纂本;乾隆二十年,郑炳、凌元驹纂本十六卷;以及嘉庆二十四年,胡勋裕纂本十六卷等。

韶州地区,清代共有曲江、乳源、乐昌、仁化、翁源、英德等六县纂有县志,其中,《曲江县志》三种,包括康熙十二年,周韩瑞纂本《新修曲江县志》四卷;康熙二十六年,秦熙祚纂本《重修曲江县志》四卷;光绪元年,张希京纂本十六卷等。有《乳源县志》二种,包括康熙二年,裘秉钫纂本十二卷;康熙二十六年,张洗易纂本八卷。有《乐昌县志》四种,包括康熙五年,李成栋、张日星纂本十卷;康熙二十六年,程黻、张日星纂本十卷;康熙五十八年,任衡纂本《乐昌县续志》八卷;同治十年,徐宝符纂本十二卷等。有《仁化县志》三种,包括康熙二十五年,李梦鸾纂本二卷;嘉庆二十四年,郑绍曾纂本三卷;光绪九年,陈鸿纂本八卷等。有《翁源县志》四种,包括康熙十三年,孙可训、赖新科纂本《新修翁源县志》;康熙二十五年,刘士麒纂本七卷;乾隆三十年,杨楚枝纂本八卷;嘉庆二十五年,谢崇俊纂本十二卷等。有《英德县志》四种,包括康熙十二年,张斗纂本《重修英德县志》五卷;康熙二十六年,孔兴燝纂本《英德县续志》一卷;乾隆间陈志仪、张宋良纂本五卷;道光二十三年,黄培嵘纂本十六卷等。

连阳地区,清代共有阳山、连山(道光改连山绥瑶厅)两县纂有县志,其中,清纂《阳山县志》共有五种,包括顺治十二年,郭升续《阳山县志》纂本;顺治十五年,熊兆师续纂本八卷;乾隆十二年,万光谦纂本二十二卷;乾隆二十九年,王惺续纂本;道光三年,陆向荣纂本十五卷等。有《连山县志》五种,包括顺治十三年,王祚昌纂本;康熙二十年,张化凤、石光祖纂本;康熙三十二年,刘允元纂本十卷本;乾隆朝(年代不详),郑天锦纂本十卷本;道光十七年,余保纯、黄其勤等纂本《连山绥瑶厅志》等。

除上述方志外,康熙四十七年,有李来章纂《连阳八排风土志》十卷;光绪三十三年,张报和纂《始兴乡土志》一卷;有虞泽润纂《连山厅乡土志》一卷;宣统间,有梁朝俊纂《曲江乡土志》一卷,另顺治朝续有憨山《曹溪通志》五卷(注:记事截止顺治十三年);康熙十二年,马元、释真朴重纂《曹溪通志》八卷;道光十六年,贡生刘学礼续纂《曹溪通志》八卷;康熙三十八年,有陶煊、吴寿潜等人纂《丹霞山志》十卷;雍正十一年,有寺僧释古奘、释古如等增订本;光绪九年,有程运南、向青舫校补、重刻本等(见表2)。

表2 清代粤北方志一览表

乳源县志  十二卷  裘秉钫  康熙二年  县志  省立中山图乐昌县志  十卷  李成栋、张日星  康熙五年  县志  北图始兴县志  于大猷  康熙五年  县志  佚韶州府志  十六卷  马元  康熙十二年  州府志  北图藏十卷新修曲江县志  四卷  周韩瑞  康熙十二年  县志  北图藏卷一重修英德县志  五卷  张斗  康熙十二年  县志  北图藏,缺二连州志  十卷  李蕡  康熙十二年  州志  北图重修曹溪通志  八卷  马元释真朴  康熙十二年  寺院志  浙图新修翁源县志  孙可训、赖新科  康熙十三年  县志  北图存三卷南雄府志  八卷  陆世楷、姚昌廷  康熙十四年  州府志  北图,缺卷六始兴县志  十六卷  李灿  康熙十六年  县志  北图连山县志  张化风石光祖  康熙二十年  县志  佚仁化县志  李梦鸾  康熙二十五年  县志  故宫博存翁源县志  刘士麟  康熙二十五年  县志  日内阁文库南雄府志  党居易  康熙二十五年  州府志  佚保昌县志  八卷  张进贤  康熙二十五年  县志  北图韶州府志  十八卷  唐宗尧  康熙二十六年  州府志  中大图重修曲江县志  四卷  秦熙祚  康熙二十六年  县志  北图乳源县志  八卷  张易洗  康熙二十六年  县志  日内阁文库乐昌县志  十卷  程黻、张日星  康熙二十六年  县志  佚英德县续志  一卷  孔兴景  康熙二十六年  县志  佚保昌县志  十四卷  陈志仪  乾隆十八年  县志  故宫博连山县志  十卷  郑天锦  乾隆朝  县志  存英德县志  五卷  陈志仪张宋良  乾隆朝  县志  日内阁文库始兴县志  十六卷  郑炳凌元驹  乾隆二十年  县志  故宫博阳山县续志  一卷  王憬  乾隆二十九年  县志  佚翁源县志  八卷  杨楚枝  乾隆三十年  县志  故宫博连州志  十二卷  杨楚枝  乾隆三十六年  州志  省立中山图南雄州艺文志  一卷  罗含章  嘉庆二十二年  艺文志  存仁化县志  三卷  郑绍曾  嘉庆二十四年  县志  天津图始兴县志  十六卷  胡勋裕  嘉庆二十四年  县志  北大图翁源县志  十二卷  谢崇俊  嘉庆二十五年  县志  省立中山图阳山县志  十五卷  陆向荣  道光三年  县志  省立中山图南雄直隶州志  三十四卷  余保纯黄其勤  道光四年  州府志  省立中山图重修曹溪通志  八卷  刘学礼  道光十七年  寺院志  省立中山图连山绥瑶厅志  姚柬之  道光十七年  瑶县志  省立中山图英德县志  十六卷  黄培嵘  道光二十三年  县志  省立中山图始兴县志  孙嵃  雍正八年  县志  佚阳山县志  二十二卷  万光谦  乾隆十二年  县志  故宫博南雄府志  十九卷  梁弘勋  乾隆十八年  州府志  故宫博连阳八排风土志  十卷  李来章  康熙四十七年  瑶族志  北图保昌县志  李夔龙  康熙五十一年  县志  佚乐昌县续志  八卷  任衡  康熙五十八年  县志  华师图始兴县志  魏琪  康熙二十六年  县志  佚连山县志  十卷  刘允元  康熙三十二年  县志  北图乐昌县志  十二卷  徐宝符  同治十年  县志  省立中山图志名  卷数  纂修者  纂修时间  志书类型  存佚

连州志  十二卷  单兴诗  同治十年  州志  省立中山图韶州府志  四十卷  额哲克等  同治十三年  州府志  省立中山图曲江县志  十六卷  张希京  同治元年  县志  省立中山图仁化县志  八卷  陈鸿  光绪九年  县志  省立中山图始兴乡土志  一卷  张报和  光绪三十三年  风土志  省立中山图连山厅乡土志  一卷  虞泽润  光绪间  风土志  省立中山图曲江乡土志  一卷  梁朝俊  宣统间  风土志  中国社科院志名  卷数  纂修者  纂修时间  志书类型  存佚

明、清时期,是古代粤北方志步入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奠定了近代以后,方志编撰纪、志、传、图、录等新方志体载形式。此后,粤北方志的编撰逐步走上新体志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51511.

[2]傅振伦.汉唐方志辑佚序[M]//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

[3]陶宗仪.说郛三种: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黄奭.汉学堂知足斋丛书: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1773.

[5]王溥.唐会要·职方员外郎:卷五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5:1032.

[6]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79.

[7]李默.广东方志考略[M].吉林: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42.

[8]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9]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7.

[10]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彭祖熙.韶关往事趣谈[M]//历代粤北州县修志刍述.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51-74.

[12]刘兆祐.宋史艺文志史部佚籍考[M].台湾: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4:813.

[13]张邦政.满城县志:序//沈松平.方志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98.

[14]林平,张纪亮.明代方志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355-359.

[15]黄诚.重修南华志序[M]//释传正.新编曹溪通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948.

[16]苗仪,张小琥.南华禅寺《曹溪通志》源流考略[J].韶关学院学报,2011(11):8-13.

Kew words: Northern Guangdong;local ancient records;reviews

(责任编辑:刘带)

Study on the Value and U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Northern Guangdong Local Records

MIAO Yi
(Se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Shaoguan Library,Shaoguan 51200,Guangdong,China)

Abstact:The Local Records Compiling of Northern Guangdong has a long history of history,Wang Shaozhi compiled“The Local Records”Shixing Recordsof Northern Guangdong in Southern Dynasties Song,the rise of”Map Book”in Tang and Song Dynasty,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state and county annals. From then on,a large quantity and variety local records were compiled in Ten counties of Nan,Shao and Lian three states,and it was on one of the largest area of Linnan Records compilation with a complete style and ri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016-08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2014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韶关地方文献史研究”(SGSK-2014012)

[作者简介]苗仪(1958-),男,韶关人,韶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史。

猜你喜欢
粤北综述
2021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