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晟(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张旭光(国科司达特集团 北京)
自控设备与人工哺乳犊牛增重效果比较
董旭晟(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张旭光(国科司达特集团 北京)
哺乳是犊牛培育的重要环节,哺乳质量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良好的犊牛哺乳以科学的哺乳计划为基础,随着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固体饲料采食量变化,适时调整每天的哺乳量。哺乳操作做到定量饲喂、安全卫生、奶温适宜。当前,多数奶牛场采用人工哺乳方式,哺乳用具以奶桶或奶瓶为主。受工人责任心和哺乳管理不严格的影响,群栏哺乳阶段常出现哺乳用具不卫生、奶温不易控制、哺乳不均匀、哺喂犊牛用乳存在安全卫生隐患等问题。
饲喂站是自动控制的犊牛哺乳系统,具有个体识别、自动控温、自动消毒、个体定量哺乳功能,既节省人工,又能有效地保障哺乳质量。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饲喂站群栏哺乳的效果,与人工群栏哺乳进行比较。
1.1 时间地点 对比试验于2015年10月22日至2015年11 月14日在德州嘉利荷奶牛场进行。该牛场初生犊牛第一周单栏饲养,一周后群栏饲养,哺乳期60d。
1.2 试牛分组(1)对比试验在群栏饲养犊牛进行,选择初生重相近的群栏饲喂犊牛48头,其中30头犊牛采用饲喂站哺乳,18头犊牛采用人工哺乳,两组犊牛固体饲料投放方式和数量相同,自由饮水。(2)饲喂站哺乳犊牛,每天每头哺乳限量为12kg。哺乳达到当天限量的犊牛,饲喂站自动识别,拒绝哺乳。人工哺乳犊牛由多乳头哺乳奶桶供乳,哺乳2次/d、约20min/次,期间自由饮奶,有争抢哺乳的现象。
1.3 统计及分析(1)两组犊牛移入群栏(初生后1周)后即采用不同方式哺乳。本试验对两组犊牛23d的生长速度进行了观察。于观察开始前和结束时分别称量记录两组犊牛的体重,计算观察期的日增重。(2)用SAS(V8.2)软件,Linear Modes分析中的The GLM Procedure程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模型为y= a+bx+μ,其中a为平均值,b为处理效应,μ为随机误差。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两组犊牛平均初生重分别为36.40和36.61kg,差异不显著(P>0.05)(表1)。饲喂站和人工哺乳犊牛观察开始平均体重分别为59.50和61.22kg,饲喂站组较人工哺乳组平均低1.72kg/头,但组间差异不显著。观察结束时,饲喂站和人工哺乳组平均体重分别为76.20和75.61kg,饲喂站组较人工哺乳组平均高0.59kg/头,组间差异不显著。观察期内,饲喂站组平均日增重0.72kg,人工哺乳平均日增重0.62kg,饲喂站组较人工哺乳组高0.1kg,组间差异接近有趋势标准(P=0.16)。观察期内,饲喂站组由平均体重低于人工哺乳组到观察结束时超过人工哺乳组,反映了饲喂站组增重较快,但统计差异不显著,可能与观察期较短、观察头数较少有关。另本场为新建场,参加试验犊牛的母亲均经历长途运输应激不久,且观察期间犊牛腹泻较多,对观察结果有一定影响。
表1 饲喂站与对比组对比
本文对自控设备与人工哺乳群栏饲养犊牛的增重效果进行了比较。饲喂站自控设备哺乳犊牛30头,人工哺乳犊牛18头。两组犊牛初生重及试验初始体重相近。在23d观察期内,饲喂站平均日增重0.72kg,人工哺乳日增重0.62kg,两组犊牛平均日增重差异接近有趋势水平(P=0.16)。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站自控设备哺乳效果优于人工哺乳。
中图分类号:S82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4-0015-01
收稿日期:(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