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调查与分析
——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6-07-15 03:30魏战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分析

魏战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与数理部,河北 承德 067000)



高职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调查与分析
——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魏战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与数理部,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为了解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课题组采用5点记分、单项选择、随机不记名施测方式,对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40名被试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主要与学生自身状况、家庭状态和学校因素相关联。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一些新情况和新趋势不容乐观,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构建学校归属感培育立体化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分析

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1]。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越高,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动力就越足,学业成绩就越好;反之,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越低,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热情就越低,学业成绩也越差,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成长是不利的,对于高校自身凝聚力和各项事业的推进也是不利的。做好学生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生活和学习,建立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于学生本人和学校发展都至关重要。目前,和其他高职院校一样,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生源日益丰富,单招学生占据半壁江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千头万绪,研究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培育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对做好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工作部署的具体落实。为了解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2015年,课题组对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4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1调查基本情况

1.1调查问卷设计

立足学术界既有成果,参考西南大学杜好强等学者的调查问卷,自行编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82个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5点记分,单项选择,从六个维度(被试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学校归属感状态、学校因素、人际关系、自尊量表)对240名学生采用随机不记名方式施测[2]。

在对240名学生正式调查前,在每个年级各抽取10名学生,一共3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初测,20天后,对以上30名特定被试进行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重测,初测结果与重测结果对比显示,前后统计数据一致性为0.852。这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被试

对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4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1份,不合格问卷和未返回问卷39份,调查有效率83.8%。201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32人(66%),女生69人(34%);大一学生77人(38%),大二学生79人(39%),大三45人(22%);学生干部68人(34%),非学生干部133人(66%);农村生源学生159人(79%),城镇生源42人(21%)。

3调查结果

3.1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

169人(84%)对学校的自然环境满意(其中,126人特别满意,占比63%),101人(50%)对学校的悠久办学历史充满兴趣,98人(49%)积极参加校系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127人(63%)认为自己对学校有较强的归属感(89人有强烈的归属感,占比44%)。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较高,原因在于学校自然环境优美,依靠石油行业,办学特色鲜明,石油文化气息浓厚,百年悠久历史积淀起到充分的感染和育人作用,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就业工作,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这些都吸引着学生。

74人(37%)自认为对学校的归属感不高,这74人(其中单招生58人)中,有61人认为自己学习压力很大,担心考试不及格,甚至无法顺利从学校毕业。这说明学生学业表现影响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目前,通过单独考试入学的学生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加剧,高考统招录取分数线的调整,生源质量的降低将成为常态,会有更多学生感受到大学学业的压力,而学业的压力将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水平,这一点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80%左右学生来自农村,并以95后学生居多,独生子女不少,他们个性强,思想活泛,有渴望融入群体的主观愿望,但缺乏群体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宽容忍让精神不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往往事与愿违,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难以融入宿舍或班级等集体中,从而影响学校归属感水平。本调查显示,43人(21%)对同学之间的交往感到困惑,在宿舍或班级中明显感觉被有些同学排斥和冷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切实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2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的因素分析

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主要与家庭状态、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状况相关联。学生的家庭状态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的家庭关系越和睦,与家人关系越和谐,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越高。学校环境(自然景色、办学传统、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毕业生就业、社团活动、奖助学金政策等)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美丽的校园,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方式,较高的就业率等,都是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性别、年级、是否学生干部等)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也存在相应关系。下面特别就被试大学生自身因素做详细分析。

1)女生学校归属感水平高于男生学校归属感水平。调查结果见表1。

2)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不同。调查结果见表2。

表1 性别因素表

表2 年级因素表

3)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影响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调查结果见表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到,女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明显高于男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教育者一方面要关注女大学生爱和归属的心理需求,还要关心男大学生,经常嘘寒问暖,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表3 学生干部因素表

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不同。大一学生的归属感水平最低,大三学生的归属感水平最高。新生刚入学,难免对大学生活不适应,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需要一个过程,学校归属感自然还不高。大二时,经历了磨合期后,初步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对学校慢慢有了感情,学校归属感水平稳步提升。到了大三,开始找工作,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留在学校时间不多了,对学校的感情升温,学校归属感水平快速提升,达到峰值。

学生干部的学校归属感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点点滴滴的历练使他们更关注集体的发展,将自己与集体牢牢联系在一起,集体荣誉感更强,学校归属感水平更高。教育者带领学生干部干工作同时,要关心普通学生,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集体生活,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爱和温暖。

4对策分析

通过对比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技师学院和承德护理学院的相应数据,可以发现,该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较高。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学情发生较大变化,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新形势,新情况,教育者要居安思危,提前谋划,多路径出发,构建学校归属感培育立体化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4.1大学生自身人格教育方面

教育者和家长要充分重视高职高专学生人格教育和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明确高职教育真谛,树立理性人才观(高技能蓝领工人同样是人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看到希望。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效开展心理疏导,提高学生情绪调适能力及承受能力,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减轻内心的冲突和不安,缓冲心理负荷。老师们还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社团活动,彻底改革考核体系,不简单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让学生有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彰显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培育健康人格。

4.2家校共育方面

家庭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即使对已经离开家庭的大学生,家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学校的教育者,尤其是一线的辅导员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现代手段加强与家长沟通,将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情况与家长分享,让家长同步感受学校的发展变化,家长又去影响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3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学校环境(自然景色、人文底蕴、师资力量、教风学风校风、就业情况、社团活动等)是学生直接接触并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有力,是我们工作的最主要抓手和着力点。高职高专院校要练好内功,重视软硬两个方面的校园环境,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第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建设美丽校园。置身于美丽的校园中,在整洁的教室里学习,在肃穆的图书馆中阅读,在林荫小道中散步,湖畔、亭台、楼阁、鲜花,美不胜收,学生沐浴在如画的校园中,受到美的熏陶,对学校的感情油然而生。所以要用审美的眼光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教学楼建筑、景观小品、图书馆、校训牌、雕塑、宣传橱窗等),做到匠心独具,无处不是景,无处不用心,用具有人文底蕴的校园自然景观感染和熏陶学生, 愉悦身心,强化和升华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

第二,合力营造健康向上正气和谐的风尚。教风方面,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尊重学生,提高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学风方面,要多管齐下,赏罚分明。最后,还要培育积极向上的校风,健康向上的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激发大学生们主动融入校园的期望和行动。

第三,时时处处体现特色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普通本科大学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贴近市场,服务基层和一线,体现职业教育特质。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要密切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更加鲜明的导入石油企业文化,处处体现学校服务石油的特质。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真正让学生得实惠,提高职业素养。

第四,构建覆盖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文化体系。学校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产生与学生在学校中的付出息息相关。学生在学校中的付出多,用情深,其归属体验就深刻,与学校的联系也紧密。为此,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的各种活动中来,参与到学校建设、制度建设和争取荣誉的角色行为中来。课外活动文化体系覆盖的人越多,受益的学生就越多,更多的学生会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在集体活动中成长,这种经历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学校的个人地位及自我角色认同[3]。

第五,坚持良好的传统,继续抓好就业工作,让学生和家长看到希望。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政领导亲自抓就业,师生员工全员关心就业是学校的优良传统。较高的就业率成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的王牌,毕业生就业一次签约率连续多年列河北省同类院校第一名,2009年在“麦可思”就业能力排行榜上位列国家示范院校第一名, 2013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就业50强),难怪在校生及毕业生对学校归属感很高。借鉴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做法,高职院校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基层和一线,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校处处在为学生的核心利益着想。

总之,学校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实现与学生的持续良性互动,使学生与学校紧密连接,让学生心有所栖、情有所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学校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包克冰,徐琴美.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51-54.

[2]杜好强.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魏战刚.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下的学校归属感培育[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75-78.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WEI Zhan-g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Mathematics and Physics,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Chengde 067000, Hebei, China)

Abstract:A sampl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240 subjects from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using 5 point score, individual selections, and random anonymous method from six dimensions.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belonging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personal situation, family status and school factors. The status of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belonging is in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However, some new situations and new trends are not optimistic. A three-dimensional strategy of school belonging cultivation 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nse of collective honor.

Key words: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belonging; analysis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问题研究):13051360

收稿日期:2015-12-12

作者简介:魏战刚(1978-),男,陕西户县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46(2016)03-0081-04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