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新兰
(甘肃省兰州十二中,甘肃 兰州 730000)
试论“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郁新兰
(甘肃省兰州十二中,甘肃兰州730000)
课堂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且能有所创新。“问”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提问质量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那么,语文课堂上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语文教学;主动提问;引导提问
人们把知识叫做学问,把有知识叫做有学问,可见“学”和“问”是紧密相连的。学,须得要问,而有“问”才能真正有所学。马克思说:“与答案相比,问题是更加重要的。”我国晋代文学家张载也说:“读书先要会疑。”如果读书不善于思考,则收效甚微,更谈不上提高思维能力。阅读当不例外,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发问。
然而,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局限于课文的思想内容、段落大意、艺术特色的单一模式、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味地传授灌输的现象依然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变为被动听课。这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且能有所创新。
“问”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的目的和归宿是学,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而代之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具体在语文教学中,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各个方面,自行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如:在学习阿累的《一面》一文时,我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地发现问题,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提问。有这么一节文字:“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学生提问:“我”对鲁迅先生是那样的崇敬,把鲁迅先生的存在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为什么“先生死了”却“不愿恣情地悲痛的时候?”又如:文中有这么一句:“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半躬’”。学生提问:“半躬”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对内山老板鞠了一个“半躬”,而后文中对鲁迅先生“恭敬地鞠了一躬”;这样的提问貌似平常,但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领会作者的深意,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由于年龄、基础、读书经验的限制,不一定会问,甚至会出现只问“小”者而忽略“大”者的情况,导致“小学而大遗”。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适当提问,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相长”。
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
(一)在具有表现力的字词处心尽进行发问
如:孔乙己买酒喝“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句子里不用“拿”或“给”之类的动词,而要用“排”?后来,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来买酒时,“便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话里又为什么用“摸”而不用“排”呢?
(二)在文章仿佛矛盾的地方提问引导
《孔乙己》最后一段写道:“我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含义是矛盾的,两词连用,有什么弦外之音呢?
(三)在文章耐人寻味的地方发问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鲁迅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问质量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那么,语文课堂上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问题宜精不宜多。课堂上如果教师过多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就容易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产生疲劳,注意力难免分散;同时回答问题并不能代替朗读、书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不能代替课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师满堂提问使得课堂较为死板,缺乏活力,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想让学生学的多一点,可能最后什么都没学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设计问题,课堂突出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提问要注意难易。课前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不能在课堂上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热闹非凡,教师满脸喜色,感觉良好。学生实则一无所获。这样的提问,不仅导致了课堂的低效,而且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思想上就会滋生惰性,影响其学习兴趣和进取心。当然,提问也不能过难、过于深奥。初中生毕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有限,对社会接触还较少,缺乏必要的阅历。所以提问不能过于高深,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要提那些使学生必须通过思考、分析但又易于找到答案的问题。才能保护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学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精心地设计科学的课堂提问,让卓有成效的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使得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才能使得课堂妙趣横生,构建高效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准备,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慎重提问,形成自己的提问自己的提问艺术风格,只有课堂上的妙“问”连珠,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同时,要使学生真正在语文课上大胆质疑,教师首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真正地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其次,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便更自如地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田彩霞]
G63
A
1673-9132(2016)24-0220-39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