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月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小学,福建 南安 362300)
找准训练点,提高语用能力
李翠月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小学,福建 南安 362300)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用能力。
想象;表达;朗读;情感;练笔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文本情境找准时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落实课标精神,提高语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S版第九册《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笔生动而流畅,想象丰富而细腻,小小的天窗可以让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围绕“慰藉”品读课文后,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展开想象进行补白:“在你的想象中,夜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景物、动物都行,人物也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夜的世界里也许有提着灯笼到处在飞的萤火虫”;有的说:“夜的世界里也许有夜晚归来的渔民的影子”;有的说:“夜的世界里也许有被风吹得飒飒响的树木”?……抓住这个训练点进行语言训练,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夜的世界在学生的想象中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神奇,更加多姿多彩。这样既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又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语言文字训练更加扎实,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时,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在朗读和讨论中,明白了花边饺子里的爱既有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又有儿子对母亲的孝顺与敬爱。于是,我设计了“追寻爱的足迹”引导学生:“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爱自己的?你又是如何爱爸爸妈妈的。”学生受到了启发,有的说:“……在打点滴的过程中,爸爸寸步不离地陪伴在我的身边。我渴了,他就倒水给我喝;我要上厕所,他就帮我提吊瓶;我流鼻涕,他就拿纸帮我擦。这就是爸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有的说:“在爸爸妈妈劳累时,我会给他们按摩;在爸爸妈妈生病时,我会给他们端水送药;在爸爸妈妈生日时,我会送给他们一份自制的小礼物。”……这是爱的延续,是爱的流露,多么感人,多么真挚啊!学生在品味语言、想象中说话,深入体会母子之间浓浓真情,真正达到了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与人物产生了共鸣。正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母子之间真挚的爱,学习运用作者细腻的笔触,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爱才会如此发自内心,如此真挚。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注重运用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父爱进行解读。在学习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重点句时,我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充分感受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体会这位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可见,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本文情在哪里?在父亲对儿子的爱,在父子之间的信守承诺,这爱的连接线就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课堂上,我找准了这一动情点,一次又一次引读:平时,无论儿子发生什么,父亲总会开导他、陪伴他。
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引读,一次又一次地叩击着孩子的心扉,牵动着孩子的情,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从中体会语言文字里潜藏的内涵,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掌握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紧紧跟随阅读教学,相机进行写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是课堂语用的有效“落点”。特别是有的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捕捉这些动情点,引导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的对话中,深入读书感悟,品读重点词句,让学生完全走入故事中,体会父亲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后,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设计小练笔:父亲已经挖了36小时,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他心里会对儿子说些什么?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朗读,学生对父亲的形象已经有了完整的印象,明白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懂得了父爱如山。正因为以“情”激“情”,感人的文字才会从笔尖汩汩流出:“儿子,你是坚强的,你要挺住,爸爸一定来救你,一定!”“儿子,别怕,记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通过想象表达这一小练笔,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的心里话,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内心,而且抒发了学生心中的情感,从学习语言走向运用语言,从而感受父爱的伟大,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当中找准训练点,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振忠.小学语文教学[J].山西,山西教育报刊社,2009(4).
[责任编辑张景贤]
G62
A
1673-9132(2016)24-0220-176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30